[战略研究网首页]   [博客首页]    
岭南剑客--洪凯的博客

http://www.casted.org.cn/blog/?uid=268

个人档案

洪凯
暨南大学公共管理系

公告栏 登陆博客 栏目分类 全部日志 最新评论 博主评论 博主好友 博主收藏 博客成员 最近来访 论坛资料 统计数据
创建时间: 2008-11-15
最后更新时间: 2010-03-30
日志总数: 6
总点击量: 57500

 

 

日  志

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特色科技发展战略的构建

作者:   分类:综合发展研究     浏览:2418次   回复:0次  
发表时间:2010-03-30 08:13:59

 

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事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我国科技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发展战略,进一步明确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发展的方向、目标、途径和措施,促进科技事业跨越发展,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的基点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最新理论成果,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都强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的基点是自力更生,要在自主更生的基础上引进外部援助,因为外援的作用总归是有限的,外援只有通过内化为自身能力才能发挥作用。经济建设是如此,科技发展也是如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大规模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及直接投资,明显改善了产业技术装备条件,通过技术模仿与技术跟踪,大大缩短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科技水平差距,实现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但是,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仍然是影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威胁产业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重大瓶颈。一方面,许多行业产量大、出口多、获利少的局面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目前,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开展科技活动的仅占25%,研发开支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0.56%,大中型企业仅为0.71%,只有万分之三的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作为世界公认的家电生产第一大国,我国生产一台电视机的利润不到10元钱,计算机毛利只有5%,贴牌手机的专利费占到售价的20%;另一方面,我国关键技术自给率低、技术依赖严重。目前,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在占固定资产投资40%的设备投资中,60%以上依靠进口。我国发明专利的总量仅为世界的1.8%,我国在美国获得的发明专利仅占非美国人授权发明专利的0.2%。知识产权、技术贸易壁垒和反倾销已经成为我国众多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重大障碍。实践证明:引进技术不等于引进创新能力,因为技术创新能力是需要通过组织性学习和长期的开发实践积累而来,“用市场换技术”的效果只是局部的和有限的,那些关乎企业和国家命运的真正的核心技术更是花多少钱也买不来的。因此,只有把技术进步的基点放在自主创新上,通过建立自主开发的技术平台,掌握一大批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通过自主创新培养和造就强大的科技队伍,通过自主创新形成一大批创新型企业和高科技行业,才能使国家发展立于不败之地。胡锦涛同志明确指出:“加快科技进步,关键在于自主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保持经济长期平衡较快发展的重要支撑,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支撑,也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支撑”。只有这样,“才能牢牢掌握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发展的战略主动”,才能“在世界高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更是进一步把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明确为我国国家战略的核心。
二、以人为本是中国科技发展的根本要求
科学发展观准确地回答了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三个基本问题,即科技发展的目的是是为了谁?科技发展要依靠谁?科技发展的成果由谁来分享?
第一,中国科技发展是为了人。科学发展观认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社会和谐与可持续进步是中国发展的根本目的。同样,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和谐与可持续进步,通过大力普及科技知识、推广应用科技成果、促进国家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让老百姓更多地分享现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才是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根本目的。
第二,中国科技发展得依靠人。当代科技竞争,在根本上是人才竞争。胡锦涛同志指出:“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杰出的科学家和科学技术人才群体,是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科技人力资源大国,目前,我国科技人才总量达到3850万人,研发人员总数达109万人年,分别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这是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独特优势。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重点是培养一大批能够担当重任战略科学家、科技拔尖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必须“依托国家重大人才培养计划、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学科、重点研究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项目”,并“善于利用国际国内两种人才资源,做到自主培养开发人才和引进海外人才并重”。科学发展观要求科技界和全社会都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完善创新机制,营造创新氛围,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才辈出,充分激发广大科技人员的聪明才智和创新潜能。
第三,科技发展的成果由人民群众分享。人口素质不高、资源约束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经济增长方式粗放是中国的基本国情。目前,我国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7年,全国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人口高达5000万,人口老龄化、重大疾病威胁形势严峻。我国主要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21/3。我国各类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下降,生态环境恶化范围广大,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全国每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于GDP3%8%要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资源约束与巨大生态环境压力,真正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到集约型、从投资驱动型和知识驱动型的根本转变,大幅度提高我国资源利用效率,加快从制造大国向创造强国的转变,加快从工业社会到服务业主导的后工业社会转变,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依靠科学研究深化对各类科学问题的系统认识,必须通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技术跨越、为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的约束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三、超前布局、重点跨越是中国科技发展的有效途径
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方法。但统筹兼顾不等于事无巨细、不分主次,而是“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呈现出非线性、群落性、集成性和突破性的特点,往往是一项或若干项关键技术的突破,就会带动一大批新技术群落和新产业群落的形成。一些后发国家通过准确预见新兴技术领域的发展前景、官产学紧密合作,在特定领域取得技术突破,迅速实现了科技发展与产业发展的双重跨越,并有效地带动了国家科技事业与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如芬兰政府重点支持诺基亚、爱立信两家公司开发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GSM,不仅使两家公司很快成为世界一流的通信装备公司,还以信息技术带动了芬兰经济的迅速崛起。韩国的三星公司、现代集团等大公司也是在政府支持下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发展的成功范例11。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能源、资源、生态、环境等一系列的重大瓶颈问题,农业综合技术实力不强,信息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等支柱产业普遍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中小企业普遍缺乏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体系的支撑,国防科技水平不适应军事斗争准备的迫切需求等等。中国的科技发展必须为解决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投入资源巨大,发达的大国尚不能全面领先,作为一个科技资源不足的发展中国家,更不可能在科技发展的所有方向全面布局。加速国家科技事业发展就一定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充分体现国家意志和战略目标,针对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选择一批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及对科技自身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或影响的领域,作为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方向和重点,通过超前布局、重点跨越、引领未来发展。一是集中力量实施一批重大科技工程专项和重大战略产品计划。重点加强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研究,缓解我国能源资源压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重点加强农业科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重点发展先进制造技术和信息技术,加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进程,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历史性跨越。重点发展生命科学和医药卫生技术,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重点加强国防科技,维护国家安全;二是要超前部署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超前部署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特别是交叉科学)是先进国家保持领先地位和后发国家超越先进国家的通行做法。加强对基础科学、前沿技术和社会公益研究的重点研究基地、优秀拔尖人才和高水平研究团队持续稳定的经费支持,为创新性“非共识”项目和交叉科学研究提供特别支持。这些措施的实施对于增强我国科技发展后劲、提高国际竞争力具有非凡的战略意义。
四、竞争合作、开放共享是中国科技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当代中国科技发展的本质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科技赶超。竞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本质特征,只有充分利用竞争机制在配置科技资源方面的体制和效率优势,才能更好地促进科技事业发展。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先后建立了科技基金及政府科技项目竞争性立项制度、对激发广大科技人员的创新热情,提高科研资金使用效率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但是,科技领域的竞争机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部分领域竞争过度。科技项目周期过短、项目分割过于细碎、绩效过度量化(特别是短期量化)、重量轻质、在基础研究和前沿领域过分强调竞争机制等已经引起导致我国缺乏高水平的基础研究成果,科技发展后劲不足;二是过度强调竞争机制,忽视合作机制,导致科技界内部相互封锁、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三是忽视基础研究中的非共识项目和高水平学者和研究团队的自由探索;四是部分领域竞争不足和不正当竞争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为此,一是要改革科技立项制度。提高项目实施单位的集中度,提高基础研究中的非共识项目、高水平科学自由探索项目资助比重;二是要加强对重点研究基地、高水平科学家和研究团队的支持,充分发挥其承担重大项目的整体实力;三是要改革科技成果评估、绩效管理和知识产权制度,加强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鼓励联合攻关、合作开发和成果转化。
当代科技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大科技时代,实施载人航天等大型科技项目,参与研发的机构和科技人员数量之多、经费之庞大、组织协调工作之繁杂已经远远超过以往。在我国科技资源总量不足的现实条件下,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大力加强社会化大生产的科技协作,通过合同开发、合作开发、技术联盟、知识产权共享等方式,可以分享知识与技能、降低开发成本和失败风险、加快研发速度、提高研发成功率、实现双赢甚至多赢,已经成为当代科技发展的重要方式。但是,我国科技界长期形成的科技资源封闭运行、部门和单位所有的体制和机制,造成科技资源配置上条块分割、分散重复、相互封锁、效率低下、难于实现高水平的集成创新。因此,一是要加强产业共性技术平台(包括技术信息平台、设计研究平台、产品测试平台、示范应用及推广平台、技术服务平台等)、开放性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的建设;二是要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加快建设开放共享、服务全社会的国家研究实验基地、国家科学观测网络体系、大型科学工程与设施、科学数据与信息平台和实验材料服务平台、国家标准与计量检测体系,并建立科技基础设施的开放共享机制;三是要改革科研立项和政府科技奖励制度,优先支持产学研单位联合申报,鼓励共同开发与成果转化;四是要大力推动企业与科研机构、大学之间的信息交流、人才交流、合作开发、技术转移,大力推动军民科技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双向流动。
五、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中国科技发展的捷径
正确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关系,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关系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观点。胡锦涛同志指出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12。当前,科技全球化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创新资源的全球流动与配置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普及,为后发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网络化时代实现技术跨越提供了新的机会与可能。大力加强技术引进、并在此基础上充分消化吸收实现再创新更是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及新兴工业化国家实现技术跨越和国家经济振兴的成功经验。作为后发国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引进技术仍然将是中国获取技术的主要来源,中国必须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和更加务实的精神,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加快国内科技事业发展。当前,我国在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一是对技术引进的消化吸收投入偏少。日韩等先进国家其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投入之比达到了1518,而我国2004年仅为10.15,以致在许多技术领域陷入了“引进技术-技术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二是引进技术缺乏有效的组织协调。由于分散决策,导致大量的重复引进和盲目引进,甚引进了一些落后技术;三是技术装备引进方和技术装备制造商缺乏必要而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导致引进技术装备与提高装备制造技术相脱节;四是过分重视成套设备等硬件引进,忽视专利、技术许可等软件的引进。2001年,我国的版权、专利支出仅占世界的2.65%,而美国为22.37%,日本为15.17%。同年,中国版权、专利引进支出为19.38亿元,仅相当于当年进口额的0.8%13。因此,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调整相关政策。一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扩大交流国际科技合作范围、提升国际科技交流的层次、积极参与大型国际科技合作组织和大型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二是要按照“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针。一方面,要加大引进国外设备、技术、人才、研发机构、中介服务体系及科技管理制度的力度,允许和鼓励海外科技资源通过投资入股、智力投资、柔性合作等方式为我服务。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扩大对外派遣留学生规模,鼓励国内有实力的企业在境外设立和并购研发机构、充分利用海外科技资源为我所用;三是要加强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管理。对于重大技术引进项目,必须由政府协调,将装备与制造技术的联合引进作为行政审批的重要前置条件。要改进口目录管理,定期调整禁止进口和限制进口技术目录,限制进口国内已具备研发能力的关键技术,禁止或限制进口高能源、高污染和已被淘汰的落后技术装备;三是加强对企业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政策扶持。对于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政府应给予引导性资金支持。对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的先进装备,应优先纳入政府采购目录。同时,支持产学研联合开展消化吸收再创新。
六、深化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国家创新体系是中国科技发展的制度保障
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发展观、是改革创新的发展观。胡锦涛同志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全面提高开放水平,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14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证明:只有深化改革、建立起有利于科技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才能为科技发展提供不竭动力。进入新世纪,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已经进入到从以科研院所改革为突破口向整体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转变。以建立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突破口,进入到国家层次上整体设计、系统推动国家创新体制建设的新阶段。正如OCED报告所指:在走向知识化、全球化和信息化的社会历史进程中,国家创新体系成为联系政府、学术界和产业界,沟通科学技术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整合科学知识生产与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并因此决定国家经济竞争力的关键因素。15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企业(特别是民营科技型中小企业)既是最重要的技术创新和技术应用主体,也是我国技术创新效率最高的研发主体。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既要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又必须坚持产学研相结合。政府要进一步健全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体系,通过制定政策、资金投入、项目支持、提供服务等多种措施扶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是一个很长的产业链条,要从产业链创新的角度来营造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商业生态,建立起从孵化器、公共研发平台、风险投资、围绕创新形成的产业链、产权交易、法律服务、物流平台的完善而高效的产业链条和商业环境,促进技术创新的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二是建立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是中国科技事业的重要力量,科研院所和高校应建立起功能互补、竞争合作、联合互动的关系,共同构建知识创新体系。科研机构应面向国家和地方的战略需求和共性需求,着力开展定向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创新与系统集成以及重大公益性研究。大学适宜从事自由的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前沿探索与应用研究,促进学科发展;三是建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军民技术融合、高新技术两化用是国际军事科技发展的主流趋势。要从宏观管理、发展规划、研发、科技成果产业化等方面,促进军民科技的紧密融合,加强军民两用技术开发,形成优势科技力量服务于国防科技创新、国防科技迅速向民用转化的新体制。鼓励军队科研机构承担民用科技任务,扩大军品采购向民用科技机构和企业采购范围,建立军民结合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加强军民高技术研发力量的集成与整合,实现军民结合产品研制生产的协调,促进军民科技各环节的有机结合;四是建立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要紧紧围绕区域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根据区域当地特点和优势,大力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促进区域优势产业发展。要形成中央与地方联办科研机构,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组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要积极建立公共科技服务机构,支持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型企业孵化器等服务体系建设;五是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高效完善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是科技创新的催化剂,要大力加强科技成果评估、技术与知识产权交易、技术服务、技术贸易、技术转移、知识产权法律服务、金融服务、创业投资及风险投资、管理咨询、物流服务等综合性科技中介体系建设,将企业与大学、研发机构联系起来,形成有利于科技成果应用和产业化的网络,提高创新效率、降低创新风险。
七、创新文化与民族自信是中国科技发展的精神支柱
当今时代,文化已经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和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和大繁荣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观点。而凝聚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创新文化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胡锦涛同志指出:“一个国家的文化,同科技创新有着相互促进、相互激荡的密切关系。创新文化孕育创新事业,创新事业激励创新文化……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大力发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大力增强全民族的自强自尊精神,大力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16。创新文化能够激发人们的创新意思和创新热情,增强创新动力和创新能力,鼓励和保障创新行为,为创新活动提供广阔的文化模式和文化环境。创新文化是激励创新的重要前提和构建创新型国家的核心资源,是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发展创新文化不仅可以为创新活动提供思想基础、动力支持和制度保障,更可以为创新活动提供宽松和谐、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和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建立创新文化,一是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自主创新的民族抱负,大力提倡勇于创新、敢为人先、发奋图强的精神品格。自主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是有中国特色创新文化的思想内核,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涵。提倡自主创新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中国知识分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伟大爱国主义传统,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胸怀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以高度的民族自信心和强烈的事业心,发奋图强、持之以恒、百折不挠、志在超越;二是要继承与改造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素有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传统,与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高度契合。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人伦、轻天理”、“重实用、轻穷理”、“倡中庸、不冒险”、“尚权威、少批判”,“长模糊,乏精确”等倾向对科技创新的阻碍作用也不容小视。应该“全面认识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取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17三是区别科技发展目标与类型,建立与不同科技工作任务和目标相适应的创新文化。对于基础研究,要强调充分的开放流动,鼓励自由探索和原始创新,大力提倡敢于创新、勇于竞争和宽容失败的精神。对于群体性的重大科技研究,要强调国家战略发展目标的导向性和技术攻关的战略性、协同性和集成性,倡导顾大局、协力创新的团队合作精神。对于公益性科研活动,要强调社会效益第一,倡导热爱祖国、艰苦奋斗的精神和锲而不舍、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对于高技术产业化和技术开发型科研活动,要倡导树立竞争意识、法制意识和用户至上意识,弘扬诚实守信、服务社会的理念。对于技术支撑型科技活动,应强调技术条件的先进性、有效性和信息服务的前瞻性、及时性,培养献身科学、全心全意、精益求精、甘当配角的精神。对于科研管理活动,应强调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组织行为的严密性和规范化,团队运作的整体性和协调性,服务基层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倡导精干高效、团结协作、清正廉洁、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