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研究网首页]   [博客首页]    
玺靖的博客

http://www.casted.org.cn/blog/?uid=358

个人档案

曹希敬
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公告栏 登陆博客 栏目分类 全部日志 最新评论 博主评论 博主好友 博主收藏 博客成员 最近来访 论坛资料 统计数据
创建时间: 2008-09-19
最后更新时间: 2010-04-11
日志总数: 5
总点击量: 41561

 

 

日  志

从模仿到创新——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的调整

作者:   分类:生活随笔及其他     浏览:2163次   回复:0次  
发表时间:2010-04-11 15:19:04

2004年下半年以来,中国主要领导人高度关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这一重大课题。胡锦涛主席多次强调,要“坚持把推动科技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坚持把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结构调整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在温家宝总理正在主持制订的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中也表明了“从模仿到创新”这样一种科技发展战略重点的转变。本文简要介绍这种战略转变的动因,以及将要采取的主要措施。 

    科技创新能力是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资源 

    在过去20年,中国经济以年均9.4%的速度增长,至2004年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工业化的起飞阶段。但是,中国的国情决定了我们不能完全重复发达国家的传统工业化道路,而必须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一方面,十几亿人口是中国的基本国情。要顺利解决巨大的劳动力就业问题,特别是解决数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未来15-20年,我国必须保持超过7%的增长速度。另一方面,面临着严峻和紧迫的资源瓶颈性约束和生态环境压力。例如2003年,中国的GDP占世界总量的4%,而原油、原煤、铁矿石、钢材、水泥消耗量分别占7.4%,31%,30%,27%和40%,显然,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走到尽头,而必须注意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
从全球看,在知识经济背景下,科技创新能力正在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强国富民的重要基础,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证。中国虽然有相对完整的科学技术基础和规模庞大的科技人员队伍,但科学技术总体能力和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据统计,我国的发明专利累计授权量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甚至落后于我国台湾和韩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在科学知识生产方面占世界总量的比重较小,国际科学论文产出比例仅占世界的4.38%;特别是从衡量科学知识生产质量的论文被引用数来看,我国仅排在世界第20位。数据表明,自1998年以来,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所下降,经济增长主要是靠投资拉动的,产业技术的进步基本靠引进,本土的科技能力未能给国家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撑。因此,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逐步实现从要素驱动型增长向创新驱动型增长转变,是今后一段时期经济发展的基本任务,也是科技发展战略调整的动因。 

    战略调整要采取的主要措施 

    1.加大R&D投入,调整投资结构

    自从1995年以来,我国R&D经费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持续保持增长,从1995年0.60%上升到2002年的1.23%,R&D经费总支出额达到1287.6亿元(见图1)。尽管增长较快,但GERD/GDP仍低于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且投资结构不够合理,主要是对基础研究的支出额过低,仅占GERD的6%。针对这一问题,中央政府决定增加R&D投入,通过政府财政资金的合理配置和引导,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增加全社会科技投入,争取到2006年达到1.5%,2020年达到2.5%。同时,调整R&D投资结构,加大对基础研究和环境、健康、国家安全等公益性、战略性研究的支持。
目前中国政府正在制订2006-2020年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着眼与提高国家竞争力,围绕制约国家发展的瓶颈,例如农业、能源、资源、环境、交通、现代制造、健康等方面需要解决的重大科技问题,以及在基础研究和重大战略高技术等领域组织重大项目,予以重点支持。

    2.深化体制改革,完善国家创新体系

    中国的创新体系已初步建成,科技能力形成一定规模。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在宏观层面,与科技有关的政府部门之间缺乏协调,未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在微观层面,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仍然薄弱,科研机构尤其是社会公益性科研机构力量较弱,且资源难以整合,大学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中介服务机构还处于成长阶段。

    下一步工作的重点是:认真总结我国科技发展的成功经验,借鉴国外科技发展的有益做法,继续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国家科研机构的骨干和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大学的基础作用和生力军作用。尤其要注意通过制度安排,加强产学研合作,发挥中介组织作用,建立促进创新的网络。

    3.开发人力资源,加强队伍建设

    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说到底是人才,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关键是要造就一支科技创新队伍。

    从科技人才总量看,2002年,中国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达到322.2万人,R&D全时人员为103.5万人年,居世界第二位,其中科学家与工程师为81万人年。主要问题:一是科技人才的相对数量偏少,2002年,每百万人口中全时当量R&D人员只有806人,而日本(2001年)有7017人、法国(2001年)有5635人、德国(2001年)有5840人、韩国(2002年)有3986人;二是质量偏低,尤其缺乏科技拔尖人才和战略科学家;三是科技人才队伍的结构性矛盾造成了人才严重短缺和人才大量浪费并存的现象;四是科技人才的积极性未能充分发挥。

    下一步工作的重点:首先是根据不同类型研究工作特点,依照人才成长规律,加强人才培养。例如,为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家提供相对稳定的支持,鼓励他们开展探索性研究;将国家科技计划的实施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通过国家重大项目带动,为优秀科技人才提供施展才干的舞台;积极参与国际科技人才竞争,努力引进国际一流科技人才。其次是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包括完善社会保障机制,鼓励人才流动;通过科技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多种方式为各类人才特别是那些“小人物”的创新活动提供公平的机会;改革科技评价与奖励制度,规范科学技术评价活动,减少或避免急功近利和急于求成的倾向,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第三是宣传科学思想、普及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让公众理解科学。 

    4.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和技术标准战略 

    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就是要通过在国家层面上形成目标一致、相互协调的政策法规,合理确定科技成果及知识产权的归属,切实保护知识产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依法规范科技人员在创新活动中应当享有的权利和义务,鼓励我国企业、研究机构、高校和个人积极从事创造发明活动,提高知识产权的形成能力和保护能力,大幅度提高我国企业和公民拥有的专利数量和质量。同时,合理控制对国计民生具有重大影响的国外专利技术垄断,促进技术应用。灵活运用WTO知识产权协定等国际协议的“例外”条款,最大限度地保护我国企业和国家利益。充分利用我国广阔的市场优势和日益增强的竞争实力,积极参与新的国际规则的制订。

    为了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主动权,我们需要鼓励以专利为基础建立技术标准体系和计量标准体系,制定特殊专利许可规则。建立政府和企业之间在技术标准领域的协调机制,在一些具有我国本土市场优势或已经取得掌握核心技术的重点领域,加快自有技术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 (方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