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研究网首页]   [博客首页]    
不惑斋

http://www.casted.org.cn/blog/?uid=10

个人档案

房汉廷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公告栏 登陆博客 栏目分类 全部日志 最新评论 博主评论 博主好友 博主收藏 博客成员 最近来访 论坛资料 统计数据
创建时间: 2008-07-03
最后更新时间: 2015-05-23
日志总数: 152
总点击量: 911821

 

 

日  志

企业项目研发的“时间窗口”与“叫停机制”

作者:   分类:科技体制与管理研究     浏览:3592次   回复:4次  
发表时间:2010-05-19 11:39:32

企业项目研发的“时间窗口”与“叫停机制”

房汉廷

 

企业研发活动面临着多种多样的风险,主要包括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两大类。系统风险是企业可以通过一系列市场创新、组织创新等分散和规避的。如为抢时间,企业可以联合多家机构联合研发。非系统风险是来自系统外部的风险,企业很难通过资源整合来规避。如国家政策变化、技术路线变化以及需求的快速转变等。

要规避企业研发风险,首先在立项环节要做足准备。这个环节的重要因素包括:研发时间窗口、研发资源储备以及预期研发成果开发。其中,研发时间窗口最为关键。大家知道,尽管研发活动有很多共性的东西,但由于不同行业的技术进步速度和市场空间不同,企业研发活动也呈现出很多差异,其所面临的风险也有很大不同。对于技术进步快的行业来说,企业研发活动面临的时间窗口很短,即使成果如期出来也可能因市场未能如期开发而功败垂成;对于技术进步缓慢的行业来说,即使成果拖后较长时间,由于时间窗口较长,仍然可能获得比较好的收益。因此,企业在确立研发项目时,一定要清晰地知道该项目的时间窗口大小、长短,然后据此组织和配置资源。

举例来说,目前全球通讯技术基本转入3G,预计5年左右可以普及第三代移动通讯。如果某个企业正在加紧研究4G,成果预计2年可以完全商用。但是,移动通讯的技术进步还在快速通道之中,两年后预计第五代技术也可能出现。这样4G就变成了过渡技术或中间技术,真正被用于商用的可能性就非常小。换言之,4G可能就不存在商业化的时间窗口。

把握好研发时间窗口,接下来就要按照研发链和价值链,组织好研发活动,尽快实现技术的财富化效应。一个成功的商业研发活动,通常有多种多样的模式,有基于自身力量独立完成的,有联合其他主体共同完成的,有通过市场并购等方式完成的。至于哪种方式更为有效,主要基于企业的研发资源禀赋。如果企业研发人力强大,可以通过引入战略合作者的方式提供资金、市场支持;如果企业资金实力雄厚,可以通过研发外包等方式进行组织;如果企业市场开拓能力强大,可以通过商业模式创新等方式进行组织等。

研发活动全面展开后,企业可能还会遇到很多风险。这些风险可能来自系统风险,也可能来自非系统风险。因此,企业在进行一项商业化的研发活动时,一定要建立叫停机制。

企业研发活动的系统风险,可能来自技术路线的变化、资源储备不足、竞争对手的捷足先登等。企业研发活动的非系统风险,可能来自国家政策的变化、国际环境的变化等。企业不管遇到哪一种情况,都要有应对预案,其中最痛苦和最重要的就是叫停机制。

叫停机制是控制风险的断然手段,重要作用是使风险不再扩大和延伸。很多企业由于没有很好的叫停机制,以致于一些研发项目成了“胡子项目”,白白浪费企业资源和宝贵的时间。

既然是一种机制,就要尽可能减少主管因素的影响。决定一个在研项目是否停下来,是暂停还是永远停止,一定要有一套可动态调整的指标参数。我初步考虑,这些参数主要包括:在研项目技术与竞争对手技术的对比度;项目产业化后的性价比;技术路线的乖离度;国家政策的红线图等。当一套指标确定下来并赋予权重后,假如是100分的话,一旦负分超过40分,项目就要考虑叫停,一旦负分超过50分,项目就应该无条件叫停。当然,不同企业、不同研发项目,由于特点不同,动用的资源数量不同,每个企业可以设计自己的叫停档次。

因此,企业研发活动的叫停机制,应该是程序化的、科学化的,而不是某个人或某个机构简单的叫停。

很多企业都有类似的叫停机制。比如我知道有个企业的叫停机制中,曾经有这样一条:当项目主要人员离职或不能继续为项目工作,而企业短期内又没有合适人选接任项目研发工作,项目要立即停止。后来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该企业的某个项目团队骨干人员出现车祸死亡,企业马上启动了叫停机制,为企业节省了5000万元资金。

 

 


[评论人:宋永杰] 评论时间:2010-05-28 17:04:10
“时间窗口”和“叫停机制”恰恰反映了“企业单位研发”和“事业单位”研发的一个区别,事业单位才不管你窗口不窗口,何时国家国家立项拨款何时再进行研发;事业单位才不主动家叫停上级已批准立项的项目,即使已发现其难以成功或意义不大。不能说所有的事业单位都是如此,但有部分肯定是这样。
[评论人:张建武] 评论时间:2010-05-31 09:20:36
推荐一篇杂文:
研究生以及富士康打工仔之别无选择
研究生以及富士康打工仔之别无选择

2010.05.29

孔夫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关于这一点,以前在《学会选择》博文中我说:

其关键之处,不在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而在于“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就是说,学习其实最重要的是要有分辨善与不善的能力。如果没有这种能力,不善的人或思想作为自己的老师的机会是三分之二。

《学会选择》博文链接: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50744

现在的问题是:如果是别无选择,怎么办?

这个问题其实哪个时代的人都碰到。比如以前(1985年)刘索拉的小说《你别无选择》,拿到今天来看,相信很多还在做学徒的人会有共鸣。

百度知道《刘索拉小说《你别无选择》故事梗概》链接: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7258006

OK,为什么别无选择?

研究生的问题我很清楚,那是因为99%(有人对这个数字有意见)的导师用美国的标准来看都不合格。绝大部分导师不合格的原因很简单,第一是过去30年博士导师增加幅度太快,第二是研究生数目也增加太快。相辅相成,雪球越滚越大。

众多在国际学术界无法独立成军的胡传魁和刁德一,拉起十几个人来七八条枪,摇身一变都成了学术界的忠义救国军。大批的研究生能加入这忠义救国军,已经算是最好的选择了,难道不成还加入汪精卫南京政府的“伪”军(比如井冈山大学的那些弄虚作假的“伪”军)不成?

打工仔的问题我不太清楚,但也略知一二。原因在于缺乏创新的中国产业界选择其实不多。

共军这边的国有企业,效率一直不高,前些年除了关键产业的大企业之外,企业纷纷转制,工人纷纷下岗。现在剩下的那些央企倒是看起来很美,可惜那是国家主人才能进去的地方,哪里有农村来的打工仔的份儿?

国军那边的私营和合资外资企业。像富士康这样大规模的高科技代工企业,应该说算是过去三十年里面中国企业界最好的王牌嫡系。替Apple这样的高科技公司代工,不知道比那些生产玩具更低端的产业已经要好多少倍,就更别提山西的那些“黑煤窑”的包身工了。所以,大批的打工仔还有什么更好的选择?

可惜的是,随着国有企业和公务员系列工资水平的大幅提高,物价的持续上涨,现在连打工仔们的最好选择也辉煌不在。

研究生的情况也是一样,和七八年前相比,简单地讲就是四个字:辉煌不再。

为什么辉煌不再?

道理很简单,胡传魁和刁德一领导下的忠义救国军怎么可能辉煌嘛?胡传魁土鳖一个,刁德一和东洋人还暗中勾结。短时间看起来很美,时间长了,您还指望太阳从西边出来啊?

国军的洋枪洋炮都是美国人提供的,美国人要是不高兴,忙着对付国内或者世界其他地方的事情,或者对共军报有点不切实际的幻想,国军就算拿着过时的全副美式装备却没有没有足够的弹药,当然连小米加步枪也搞不过。

那怎么办?那就搞社会主义吧。别无选择的时候,当然看起来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让不是公公的公共知识分子们组织工会,学生会,游行,罢工,唱青春之歌,幻想自己是明天八九点钟的太阳,让我们走在大路上,向前!向前!向前!

问题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行为艺术之后总要吃饭吧?现在可是二十一世纪了嘢?还能像二十世纪一样狂欢吗?在事关社会和历史的大事上我们中国人是不是还是得有点长进?

今天的研究生和他们的导师,如果创造不出新的知识和技术,就没有未来产业中的剩余价值。没有未来产业中的的剩余价值,未来的工厂还是只能替别人代工,打工仔们也就只能靠已经很微薄的剩余价值中的微薄部分过日子。正因为如此,中国社会的未来更多依赖于有创造性的相信科学和知识救国的专业知识分子,而不是那些看起来好像很有社会良心的其实只对权力和分配感兴趣的二吊子公共知识分子。

真要拯救那些可怜的打工仔,就多去创办几个剩余价值高点的企业,既有更多的利润分给员工,也能有更多的剩余价值用来推动社会往前发展。

要不然,就算口号喊得震天响,能指望那些不是公公的有良知的公共知识分子和真心关心民众的国家公务员能创造出什么剩余价值和工作机会来吗?

人人都吃公共食堂,把黑心的资本家和包庇他们的腐贪政府踩在脚下,多美好的一幅画啊!

不过,如果那些公共知识分子们梦寐以求的工会运动要是真给煽动起来了,就等着希特勒和墨索里尼这样有种的公共知识分子来收场吧。

Quo Vadis?
[评论人:李俊] 评论时间:2010-06-13 10:57:50
有深度!好文章
[评论人:] 评论时间:2010-07-11 22:41:53
很好的建议,其实对科技企业进行研发培训非常有必要。尤其是有政府资金支助的项目,从中拿出一部分来进行科研活动管理培训显得非常必要。韩言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