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研究网首页]   [博客首页]    
Beyond

http://www.casted.org.cn/blog/?uid=64

个人档案

韦东远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公告栏 登陆博客 栏目分类 全部日志 最新评论 博主评论 博主好友 博主收藏 博客成员 最近来访 论坛资料 统计数据
创建时间: 2008-07-29
最后更新时间: 2013-08-14
日志总数: 43
总点击量: 143125

 

 

日  志

[转载]“警惕学术界口味全面西餐化”

作者:   分类:科技预测与评价研究     浏览:2230次   回复:1次  
发表时间:2010-07-30 16:00:00

“警惕学术界口味全面西餐化”

来源:科技日报,  http://www.istic.ac.cn/TechInfoArticalShow.aspx?ArticleID=88998
近来全国各高校都纷纷提出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新的评价指标体系,最大的变化是引入SSCI等国际索引指标。比如日前公布的人大版《大学排名》开始采用这个指标,并称这是一个全新的大学评价体系。联想到近20年来SCI、EI等指标的引入,对于中国科技评审体系以及科技未来发展图景造成的深远影响,我认为,引入SSCI指标并以政策的形式加以固化,将使人文社科领域的学科评估成为一个危险的游戏。
政策是当下的人主动对未来采取的应对措施。由于未来的发展存在诸多可能性,任何政策都无法事先考虑到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再加上任何一项政策后果的表达都有一个10—15年的滞后期。换言之,只有经过这么漫长的一个表达期,政策的后果才能完全显现,而且终结政策的成本有时甚至超出社会的承担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此次变化对于未来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与发展模式影响深远。
那么,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这次改革到底有什么危险?就目前而言,还不是所有的国人都有能力和机会阅读英文文献。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当下的中国现实,并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这样的研究首先是为了解决我们所遇到的现实问题,而不是单纯为了获得国外评价体系的认同。如果我们认同了这次改革的目标,那么将出现一个很荒谬的结果:我们花费巨额的研究投入,仅仅是为了SSCI等所谓的国际期刊的收录数大幅上升,在国际上又获得一个好的排名,而多数国人却无从知道我们的最新研究结果。这样的成果对中国有什么实际意义?在科技领域,中国不是已经用大量的科技投入换来了世界论文排名第二,而国家整体创新乏力的荒谬现象吗?这个教训还不够深刻、学费不够高吗?
当然,此项改革的初衷也许是为了解决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水平低的老问题。但这是一种舍本逐末的解决策略,而且潜在危害巨大。以什么语言发表文章与成果的研究质量高低是两回事,关键是评价体系的客观公正。很难想象,老子的《道德经》、唐诗、宋词等如果要求用英文写将会是什么境况?历史的吊诡之处恰恰在于,这些东西都是基于中国文化语境下用中文写就的,而且丝毫不影响它的伟大意义。更何况,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与读者群体是中国的现状与中国公众。反观当下,国内科技界把整个评价工作懒惰地委托给国际期刊与机构,我们的高端人才政策已经全面借用西方的评价体系,而全国2000多所大学所代表的高等教育却普遍被视为失败,国内人才的处境也每况愈下。客观地说,中国学术界的口味已经全面西餐化。这种制度性懒惰的科技评价体系对于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实在是一种危险的游戏。它已不是中国人是否还有自信力的问题,而是中国正在日益沦落为西方评价体系的注脚和牺牲品。
解决中国科技评价体系的落后局面本不是很困难的问题,笔者曾建议采用评价体系的多元化。这是基于如下两个考虑:其一,中国人的审美能力与良知并没有完全丧失;其二,打破评价体系的制度性垄断,培养科技界的竞争氛围就是解决当下困境的很好的出路。如果这两项基础条件成立,那么制度性层面需要做的就是对多元化评价体系得出的结果公平、公正对待,尤其是在奖惩与资源分配方面。在评审方面,收买一个人、或者一些人是可能的,但是收买所有人是不可能的,除非它是公正的。中国科技界之所以迷信全面西餐化,是因为我们不存在真正的竞争,它只是对于长期缺乏公平与公正的伪竞争的一种犬儒主义式抗争。

[评论人:于升峰] 评论时间:2010-08-26 13:30:04
究其利弊,还是应该实事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