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后金融危机时期,美国力图扭转金融业和实体经济本末倒置的关系,于是从加强金融监管到发展实体经济,从支持前沿科研到资助中小企业,从改进教育系统到努力创造就业岗位,从提出促进出口计划到力推新能源战略,美国正采取措施加快工业发展。加快工业发展已成为奥巴马政府复兴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确保美国未来全球领先地位的国家战略。
在过去40年,以美国代表的西方国家经济经历了“金融化”过程,即服务于实体经济的金融业不断膨胀,制造业却不断萎缩,出现所谓“空心化”现象。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华尔街财富效应日益显现,制造业也由此被当成了美国的夕阳产业。金融业和实体经济的这种本末倒置的关系是金融危机爆发的深刻根源。
从1970年到2007年,美国金融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13%上升至20%,同期美国金融业利润占全部公司利润的比重却由10%左右蹿升至40%。金融业和非金融业职员的年薪差额从1987年的1.1万美元扩大至2007年的4万美元。金融业的畸形发展影响了美国的经济增长,导致实体企业纷纷外迁,产业发展失衡,产业工人减少。
有鉴于此,奥巴马提出了“岩上之屋”的全新理念。“岩上之屋”一词,出自奥巴马2009年4月14日在华盛顿乔治敦大学的一次演讲。在演讲中,奥巴马引述《圣经》中的比喻说,建在沙上的房子会倒掉,建在岩石上的房屋依然屹立。因此,“我们不能在沙上重建我们的经济,我们必须在岩石上重建我们的房屋”。奥巴马事后解释,美国必须重建经济的基础;美国经济必须深刻转型,政府将通过制定新的教育、医疗卫生、能源计划,增强美国经济竞争力,为实现经济新腾飞奠定坚实的基础。
2008年,美国制造业创造了1.4万亿美元国民收入,成为最大的经济部门之一,这个数字大致相当于世界第九大经济体加拿大的经济规模。美国全国制造商协会估计,美国每生产1美元制成品就能产生价值1.37美元的额外经济活动,比任何其他经济部门的额外产出都高。美国制造业的每个工作岗位可以支撑其他经济部门的3个工作岗位。美国劳工统计局预测,2008年到2018年,美国制造业将有超过220万个生产性就业岗位空缺。美国制造业的固有规模、就业优势和发展潜力使之成为奥巴马政府解决现实问题的必然选择。
削减对外贸易赤字是美国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高科技工业制成品出口占美国出口总量的69%。在美国急于削减贸易赤字,促进经济增长的背景下,美国迫切需要加速发展高科技工业。
奥巴马政府启动了一场以制造业促进就业,以出口拉动增长的国家行动,大力发展生物技术、风力发电、纳米技术、空间技术、电动汽车等高新技术,并以此改造传统制造业,建立新产业部门,创造新经济增长点。奥巴马政府拟从七个方面破解工业发展难题:改善培训教育系统,使工人获得必要的劳动技能;为创造新技术和新的商业操作规范而进行投资,鼓励不能立即投入商业运营的基础性研究,保护知识产权;为商业投资提供稳定而有效的资本市场,资助中小企业,加强金融监管,使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而非凌驾其上;建设产业集群,完善产业布局,帮助相关地区和工人实现转型;投资于包括交通电池、高速铁路和下一代信息和通讯技术在内的先进交通和通讯基础设施;确保美国商品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拥有销路和公平的竞争环境;改善商业环境,使法律、税收和监管机制利于美国制造业发展。
从目前来看,美国振兴工业有两大重点,一是新能源的发展,二是基础设施的建设,尤其是打造美国高铁网络。
在被认为是奥巴马新政的刺激经济方案中,开发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是其中一大重点,其相关投资总额超过了400亿美元。按照奥巴马的计划,在未来10年内,美国在可再生能源上的投入将达到1500亿美元。新能源的开发,能为美国创造数百万就业岗位。此外,通过对新能源的开发,将极大提高美国的能源安全,并创造一个全新的能源产业。可以说,美国继互联网和房地产之后,又找到了一个可以引领经济发展的新的领域。
另一个发展重点则是美国基础设施建设。这也是艾森豪威尔总统开始高速公路建设以来,美国最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的重点则是高速铁路建设。
从美国在新能源等领域的一系列积极改革可看出,奥巴马正以此次危机为突破口,使美国经济进行深刻转型,其结果不仅对美国经济,也将对世界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