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志
“十二五”时期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要素与环境支撑问题研究之自然资源专题分报告目录 “十二五”时期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要素与环境支撑问题研究之一:自然资源专题分报告 1. 国土面积小,人均国土资源占有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山地多平地少利用难度大 3. 建设用地面积增长缓慢,地均二、三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快,但地区间分布不平衡 1. 水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水资源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并且时空分布不均 2. 用水量稳中有升,基本保障现阶段发展,但部分发达地区缺水 3. 水源地水资源整体上能保障饮用水需求,但水功能区保护形势不容乐观,部分不达标地区水质型缺水 5. 居民生活人均年用水量高于全国平均值,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迅速下降,但仍高出先进省市不少 2. 每万元GDP产值消耗能源在国内相对较低,但远远高于发达国家 3. 能源消费结构中,第二产业能耗最大,单位能耗产值第三产业最高 2. 整体上海洋资源开发程度不够高,不同资源开发程度参差不齐。 2.矿产采掘业占国民经济比重逐年降低,矿产加工业占国民经济比重不断提高 二、“十二五”期间主要自然资源供需情况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能力分析 (一)“十二五”期间,浙江省国土资源的供应情况、利用效率和可能面临的问题 (二)“十二五”期间,浙江省水资源供需情况,利用效率以及面临的问题 2. 现阶段粗放的用水方式将得到改观,每万元GDP用水量进一步下降 (三)“十二五”期间,浙江省能源消费状况,利用效率和新能源发展情况 3. 提高能源利用率的形势不容乐观,每万元GDP消耗能源仍然远远高于发达国家 1. 加强土地管理,完善土地利用管理体系和制度,严格实施土地用途管理制度,提高规划制定和实施的透明度 2. 集约调控、节约用地,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开发未利用土地,清理闲置建设用地 3. 转型升级,通过信息化、科技化来节省土地,利用科学技术提高土地利用率 2. 加大民生水利工程投入,加快水资源保障工程建设,规范水利建设市场 3. 保护水源、改善水环境和保持水土,并对地方政府进行相关的考核 搞好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划,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提高城市污水处理能力,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实施河道整治工程,保护城乡饮用水水源,科学保护地下水资源,加强水环境的保护及修复。 4. 通过市场调节,科技支撑,提高人们节约意识和缺水地区分质供水,实现强化节水 1. 加强海洋行政管理组织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海洋法律法规体系
“十二五”时期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要素与环境支撑问题研究之一:自然资源专题分报告
自然资源主要包括土地、水、能源、矿产、生物、气候和海洋8大类。各种资源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大小不一,因此,我们选取对浙江省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战略性作用,并对能浙江省社会、经济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的土地、水、能源、海洋和矿产进行研究。
一、浙江省主要自然资源的现状和特点
(一)浙江省国土资源的现状、特点和利用情况1. 国土面积小,人均国土资源占有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山地多平地少利用难度大
浙江省位于东南沿海,长三角南翼,人多地少:我省人口已超过5000万,但是土地面积只有10.54万平方千米,是面积最小的省份之一,人均国土面积甚至不到全国的三分之一。我省境内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平原、盆地、山地、丘陵、岛屿俱全,其中:山地和丘陵面积7.4万平方千米,占70.4%;平原和盆地面积2.4万平方千米,占23.2%;河流、湖泊面积0.67万平方千米,占6.4%。山地多、平地少、地貌条件复杂,土地开发利用的难度大。
2. 农用地比例大,建设用地比例小,未利用土地少
根据2007年土地变更调查结果,截至2007年10月31日,浙江省境内,农用地869.87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82.53%,建设用地仅有101.31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9.61%,未利用地82.79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7.86%。
农用地中,耕地191.75万公顷,占全省农用地面积的22.04%,另有可调整土地16.53万公顷,耕地和可调整土地合计为208.28万亩,继续保持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占补平衡;园地67.79万公顷,占7.79%;林地563.71万公顷,占64.80%;牧草地0.049万公顷,占0.01%;其他农用地46.57万公顷,占5.36%。 建设用地中,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78.65万公顷,占全省建设用地面积的77.63%,其中城市用地10.40万公顷、建制镇用地10.82万公顷、农村居民点用地37.13万公顷、独立工矿用地17.60万公顷;交通运输用地9.03万公顷,占8.91%,其中公路用地8.34万公顷、铁路用地0.47万公顷;水利设施用地13.64万公顷,占13.46%。 未利用地中,未利用土地27.74万公顷,占全省未利用地面积的33.51%;其他土地55.05万公顷,占66.49%,其中滩涂23.97万公顷。 3. 建设用地面积增长缓慢,地均二、三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快,但地区间分布不平衡
从1997年到2007年,浙江省建设用地面积从74.57万公顷增加到101.31万公顷,年均增长3.47%,相比我省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建设用地面积增长缓慢。这期间的地均二、三产业增加值,从54.55万元/公顷增加到175.64万元/公顷,增长迅速。我省的地均二、三产业增加值在全国仅低于上海、北京,名列各省区首位。但我省地区间存在不平衡现象,低效用地还有46227公顷。根据统计局的综合评估,宁波、温州、绍兴、台州等地土地产出效率较高,金华、衢州等地产出效率较低。
(二)浙江省水资源的自然特征及其供应情况和使用现状1. 水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水资源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并且时空分布不均
浙江省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夏季风交替显著,降水充沛。全省历年降雨量在1100~2200毫米之间,多年平均降雨量1603毫米。我省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955亿立方米,不同频率的全省水资源量分别为1194亿立方米(P=20%)、927亿立方米(P=50%)、745亿立方米(P=75%)、525亿立方米(P=95%)。我省多年人均水资源量为2100立方米,略低于全国平均数2200立方米。 我省降雨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不均,年内降雨主要集中在5~9月,约占总降雨量的70%;年际降雨量差别较大,枯水年份降雨量仅及丰水年份的1/2;受地形影响,降雨在地域上差异也较为显著,自西向东、自南向北递减,山区大于平原,南部山区年均降雨量超过2000毫米,而北部平原和海岛略超过1000毫米。杭嘉湖、萧绍宁、温台平原及舟山群岛等地区,人口集中,经济发达,经济总量占全省的70%以上,但水资源仅为全省总量的20%左右。 2. 用水量稳中有升,基本保障现阶段发展,但部分发达地区缺水
2001年到2008年,全省用水量从205.35亿立方米上升到216.62亿立方米,稳中有升,略有波动。到2008年底,全省供水能力超过230亿立方米,比实际用水量多出十几亿立方米,整体而言,基本能满足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但是,部分经济特别发达地区,如义乌等地,工业发达、外来人口数量多,缺水问题较为严重:目前义乌市人均水资源拥有量还不到600立方米,介于国际标准中重度缺水(1000立方米/人)和极度缺水(500立方米/人)之间。
3. 水源地水资源整体上能保障饮用水需求,但水功能区保护形势不容乐观,部分不达标地区水质型缺水
浙江省2008年全年期河流水质评价,I-III类水质河长为1595.6千米,占评价河长的48.09%;全省24座水库,I-III类水质水库占21座,占评价水库的87.5%;全省30个重点城市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中,10个河道型水源地存在不同程度不达标情况,20个水库型水源地中有5座水质不达标。 水源地水资源整体上能够保证全省用水尤其是饮用水的需求,但是水功能区的保护形势不容乐观。全省217个参评的重点水功能区中,仅有80个水功能区达标,仅占36.9%。部分地区水源污染严重,造成水质型缺水。甚至连嘉兴这样的素有水乡之名的城市,都由于污染严重,达标的可用水缺乏,出现严重的水资源危机。 4. 第一产业用水最多,工业次之,生活和生态环境用水较少
2008年,全省年总耗水量为117.27亿立方米,平均耗水率为54.0%。其中农田灌溉耗水量为61.34亿立方米,占52.3%;林牧渔畜耗水量13.24亿立方米,占11.3%;工业耗水量21.08亿立方米,占18.0%;城镇公共耗水量5.07亿立方米,占4.3%;居民生活耗水量12.80亿立方米,占10.9%;生态环境耗水量3.73亿立方米,占3.2%。
5. 居民生活人均年用水量高于全国平均值,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迅速下降,但仍高出先进省市不少
2007年,浙江省城乡居民生活人均年用水量45立方米,全国城乡居民人均年用水量是44.5立方米,浙江省数值略高;其中浙江省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生活年用水量分别为57立方米和37立方米,高于全国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生活年用水量,全国平均值为55.8立方米和28.3立方米。浙江省的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达到全国普及率的两倍。(2008年全国水资源公报未发布,数据暂缺) 2008年,浙江省农田灌溉亩均年用水量为379立方米,其中水田亩均灌溉年用水量438立方米,分别比2007年减少4.77%和4.31%。 随着浙江经济的发展,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从2003年的166.72立方米降到2008年的54立方米,平均每年减少13.88%,节水效果显著。
但是绝对值在东部十一省市里面仅列第六位,相比北京、天津、山东等节水工作出色的省份,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要高出不少。
(三)浙江省能源供需情况、利用现状和新能源的发展形势1. 能源消费量大,增长迅速,对外依存度高
2000年到2007年,浙江省全省能源消费总量从6560.37万吨标准煤增加到14533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长12.03%;2000年到2005年的五年期间,全省一次能源生产量迅速增加,从2000年的439.24万吨增加到2005年的1273.02万吨,年均增长23.72%,但2006年和2007年的一次能源生产量均比上年度有所下降,分别为1216.21万吨和1169.43万吨;多年来,浙江省能源自给率不足10%,并且还在逐年降低。
2007年,浙江省的能源消费比例中,煤、石油、天然气分别占能源消费总量的68.3%、23.6%、1.61%,而这三种化石燃料几乎全部依靠从外省调入或者进口。 2000年到2007年,浙江省电力生产量和消费量增长都非常迅速。电力生产量方面,从2000年的696.59亿千瓦小时增长到2007年的2080.14亿千万小时,年均增长15.9%;电力消费量方面,从2000年的742.89亿千瓦小时增长到2007年的2189.37亿千瓦小时,年均增长17.2%。从生产量和消费量的比值上看,浙江省的电力自给自足率达到95%左右。但是考虑到电源结构中,火电占75.72%、天然气电占2.76%、水电占5.95%、核电占10.32%、省外净进口电占5.25%。综合起来,化石燃料发电加上净进口电,共占发电总量的83.73%。所以,从根本上说,浙江省的电力生产对外依存度也非常高。
2. 每万元GDP产值消耗能源在国内相对较低,但远远高于发达国家
2007年,浙江省每万元GDP消耗能源0.864吨标准煤,仅高于广东、北京、上海,排名全国第四。从1997年到2007年,每万元GDP消耗能源变化如下图:
从1997年到2007年,浙江省的每万元GDP消耗能源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97年到1999年,在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下,一些效率低下、产品低端、高消耗低产出的落后生产力被淘汰,在这段时间中,每万元GDP消耗能源下降迅速;2000年-2003年,浙江省高能耗、高物耗、加工型的中小制造企业为主的经济模式迅速增长,这段时间中,每万元GDP消耗能源不降反升;第三个阶段,从2004年开始至今,随着技术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每万元GDP消耗能源开始逐步下降,尤其是2006年国家推行节能减排之后下降明显。 但是浙江省的每万元GDP消耗能源的值远远高于发达国家,相当于日本的5倍和美国的2.3倍。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也是最主要的,我省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比发达国家小很多。美国第三产业的比重达到75.3%,日本达到68.1%,我省仅为41%。如果我省的第三产业比重达到美国的水平,每万元GDP消耗能源将只有美国的0.68倍,如果第三产业比重达到日本的水平,每万元GDP消耗能源将为日本的1.85倍。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如果我省的第三产业比重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则每万元GDP消耗能源将低于美国,高于日本,基本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第二,我省的工业产品层次低,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少。发达国家生产一块芯片可能和我们生产一百个杯子产生同等的价值,但是生产一块芯片的能耗肯定比一百个杯子要小很多。第三,因为设备、技术等原因,一些产品的生产所需能耗和世界发达国家水平有差距。第四,全社会节能意识不强,对节能的意义认识不足,存在严重浪费的现象。 3. 能源消费结构中,第二产业能耗最大,单位能耗产值第三产业最高
全社会能源消费结构:第一产业消费353万吨标准煤,占2.4%;第二产业消费10955万吨标准煤,占75.4%;第三产业消费1960万吨标准煤,占13.5%。
三大产业单位GDP能耗分别为:一产0.358吨标煤/万元;二产1.079吨标煤/万元;三产0.256吨标煤/万元。第二产业的值是第三产业的4倍。通过计算得到,在现阶段的基础上,如果能够把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提高一个百分点,那么万元GDP能耗将下降0.6298个百分点。因此,调整发展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节能潜力巨大。
4. 新能源发展迅猛,但整体规模仍然偏小
2007年浙江省新能源产业发展迅猛。全省风力发电总装机容量4.74万千瓦,比上一年度增长27%。风力发电量4870万千瓦时,比上一年度增长1.6%。全省累计推广太阳能热水器378万平方米,比上一年度增长35%,年可替代商品能源约66万吨标准煤。一批太阳能光伏发电示范项目已投入商业运行,太阳能电池及组件产业迅速发展并初具规模。全省已有垃圾焚烧供热发电企业16家,日处理垃圾总能力8432吨,比上年末增长9%。垃圾焚烧发电装机容量21.3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12.4%;年发电量约15.5亿千瓦时,增长23%。 但是总体上看,新能源只能满足极小部分的社会能源需求,规模仍然非常小。 (四)浙江省海洋资源条件和开发利用情况1. 海域辽阔,海洋资源十分丰富
浙江省海域面积广阔,海岛数量、海岸线长度以及深水岸线长度,均居全国首位。浙江省海域面积(指内海和领海面积)4.24万平方公里,若包括大陆架及专属经济区则达26万余平方公里,相当于陆域面积的2.56倍。全省11个市、地中有7个依接海洋,沿海县(市、区)有33个,其中海岛县(区)6个,占全国海岛县总数的一半,大于500平方米的海岛有3061个,占全国岛屿总数的40%。大陆海岸线和海岛岸线长达6500公里,占全国海岸线总长的20.3%。浙江全省共有可建万吨以上泊位的深水岸线290.4公里, 其中水深在20米以上可建十万吨级泊位的深水岸线105.8公里。浙江的深水港口资源具有地处中国沿海中部、出海航道及锚地优越等特点,有良好的开发前景。 浙江省海洋渔业资源总量居全国首位,潮间带滩涂资源居全国第三位。浙江海域是东海渔场的主体,历来是中国最大的渔场,渔场面积近25万平方公里,渔业资源的蕴藏量在205万吨以上,年可捕量在105万吨以上。沿海的海洋生物有1700多种,大部分为鱼类及药用生物。全省可供养殖的浅海面积402.7平方公里, 基准面以上可供养殖的浅涂568.5平方公里。浅海滩涂生物繁多,产量丰富。 浙江省的海洋能源居全国第二位。据勘探调查, 东海陆架盆地的油气贮量达60亿吨, 潮汐能、潮流能和波浪能的理论装机容量分别为2896万千瓦、523.5万千瓦和210万千瓦, 每年的有效风能时数在3000小时以上, 一些边远海岛的年有效风能时数可达7000-8000小时。 港口、渔业、旅游、油气、滩涂、海洋能等主要资源得天独厚,组合优势显著,为加快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优越的区位条件、丰富的资源保障和良好的产业基础。 2. 整体上海洋资源开发程度不够高,不同资源开发程度参差不齐。
虽然这几年我省海洋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一定份额,2007年我省海洋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达到2344亿元,占GDP的12.5%。但从总体上来看,我省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与我省海洋资源大省的地位还不相适应,海洋主要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还不高,远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据国家海洋局对沿海省市2008年海洋经济增加值的初步测算数据来看,浙江海洋经济增加值绝对量排在全国第5位,即排在广东、山东、上海、福建之后;海洋生产总值占GDP的比重排在全国第8位,即排在上海、天津、海南、福建、山东、广东、辽宁之后,高于河北、江苏、广西。
浙江省海洋港口资源开发较好,运输发展较快,港口客货吞吐量居全国前列,但是远洋运输比例偏低,而且考虑到我省海岸线资源全国第一这一地理优势,我省的港口资源的开发潜力仍然非常大,远洋运输的比例也有待提高。
丰富的渔业资源,保证了我省海洋渔业产量在全国的优势地位,海洋捕捞产量在全国遥遥领先。但是我省海洋养殖业发展相对滞后,远远落后于其他沿海省份。说明我省的浅海、滩涂等养殖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
浙江省的海底矿产资源、海洋能源、海底油气资源开发利用严重不足。海洋矿业、海洋盐业、海洋电力业所占比重均很低,不到海洋主要产业产值的4%,而作为海洋主要产业的海洋油气业我省目前还处于空白,到2008年底为止,几乎还没有海洋油气产出。 (五)浙江省矿产资源条件、开发利用情况及面临形势
1.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金属矿产和能源矿产短缺
浙江省矿产资源种类较多,分布广泛。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萤石、叶蜡石、明矾石等矿产在全国具有一定优势,海域油、气前景看好,地下水、矿泉水、地质遗迹资源比较丰富,稀土、地热有一定前景,但金属矿产和能源矿产短缺,陆域少煤、缺油,铁矿有限,铜、钼资源后备不足,铅锌缺少富矿,铝、钾盐、磷、石膏等矿产尚未探明可供开采利用的资源。截止2007年,已发现固体矿产115种,已探明储量的有68种,矿产地752处。其中,能源矿产3种,金属矿产23种,非金属矿产67种,水气矿产1种。叶蜡石资源探明储量在3500万吨以上,占全国探明储量的一半多;萤石探明储量达6400万吨,占全国探明储量1.8亿吨的三分之一。浙江主要矿产相对集中,煤矿主要集中在湖州市,探明储量占全省总储量的90.2%;铁矿和铜矿主要集中在杭州、绍兴一带,探明储量占全省总储量的90%以上;铅锌矿主要集中在台州一带,探明储量占全省60%以上;钼矿主要集中在丽水,占总量的68.4%;金、银矿主要分布在丽水、台州、绍兴;萤石矿主要集中金华、丽水、湖州、杭州,并以金华市最为丰富,占全省总量的46.6%;明矾石主要分布在温州、杭州,分别占总量的79.3%和15.7%;叶蜡石主要分布在丽水、温州、绍兴;水泥用灰岩主要分布在杭州、湖州、衢州,分别占总量的48.7%、27.6%、17.8%。 2.矿产采掘业占国民经济比重逐年降低,矿产加工业占国民经济比重不断提高
矿产资源是工业化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支撑作用。衡量矿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程度,可以采用矿业及相关产业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来反映。经测算,2003年以来,矿业采选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年下降,由2003年的0.66%下降为2008年的0.42%,单位国民生产总值消耗的矿石量也逐年降低,由2001年的4.48吨每万元下降到2008年的2.06吨每万元,反映了我省矿产资源采选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在不断降低,资源的利用效率在不断提高。 表1 2001—2008年矿产采掘业与国民生产总值变化情况表
近年来,我省冶金、建材、能源、化工等行业保持较快发展。2007年,全省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0.73%,比2003年提高了2.44个百分点,反映原材料加工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在不断加大。 表2 矿产加工业与国民生产总值变化情况表
3. 多数矿产资源保有资源储量减少,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
“十一五”以来,随着地质勘查工作的深入和矿产开发利用的加大,到2008年,全省主要矿产资源储量有增有减。铜、铅锌、叶蜡石及水泥用灰岩的资源保有储量有所增长,煤炭、石煤、铁、萤石、明矾石等矿产的资源保有储量均有所下降。 表3 主要矿产资源保有资源储量变化情况
预计今后一个时期,我省矿产品的供给形势仍很严峻。除叶蜡石、硅藻土、水泥灰岩、熔剂灰岩、玻璃原料、明矾石、沸石、珍珠岩、电石用灰岩和建筑石料等10余种矿产自给有余,硅灰石、萤石和膨润土等矿产基本自给外,需求量大的石油、天然气、煤炭、铁、铜、铝、铅、锌、金、银、钾盐、硫、磷等矿产的大部分或全部需依赖省外和国外供给,资源对外依存度将进一步提高。因此,需要高度重视我省矿产资源的安全供应。
二、“十二五”期间主要自然资源供需情况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能力分析
(一)“十二五”期间,浙江省国土资源的供应情况、利用效率和可能面临的问题1. 建设用地总量有限,增速缓慢
浙江省土地资源贫乏:国土面积小,可利用的水网平原和河口平原土地少;在有限的可利用的国土资源中,占了大部分比重的生态和农业用地必须得到保障,相应的建设用地开发不得不受到节制;低丘缓坡地和滨海湿地等后备土地,随着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大,开发整理难度越来越大。根据国土部门的最新一轮的规划,浙江省建设土地到2010年控制在102.34万公顷以下,到2020年控制在113.26万公顷以下。预计我省建设土地仅为107.8万公顷,总量极其有限。
增长速度方面,建设用地面积的增速将会变得非常缓慢:预计2010年至2020年的十年期间,浙江省建设用地年均增幅仅为1.019%,这将大大低于1997年至2007年的十年期间年均3.465%的增长速度。在“十二五”期间,新增建设用地的供给将会日趋减少,这将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挑战。 2. 地均二、三产业增加值增幅有所放缓
在1997年到2007年的十年期间,“地均二、三产业增加值”平均年增长13.87%,其中,增幅最低点是1999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当年增幅为7.30%;增幅最高点是2003年,当年增幅为17.67%。我们预计“十二五”期间随着GDP增长速度趋缓,浙江省地均二、三产业增加值增速会有所放缓,增幅将会保持在7%-8%之间。
3. 高昂的用地成本将会制约经济的发展
浙江省的以众多中小企业为支撑的县域经济、块状经济、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发展方式,具有规模小型、位置分散的特点,这使得土地利用方式相对粗放,产业集聚难度加大,制约了建设用地的集约发展。在“十二五”期间,如果不能够集约规划、节约用地,建设用地将会越发紧张,供不应求的状况使得土地使用费用进一步提高,进而挤压企业利润空间,甚至制约经济的发展。 (二)“十二五”期间,浙江省水资源供需情况,利用效率以及面临的问题1. 供水基本能够保障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十二五”期间,随着浙江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省的用水量也会持续增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人均生活用水量会逐步上升,预计到2010年和2015年将会达到65.88立方米/人和73.71立方米/人。总量上,预计城乡生活需水量2010年和2015年分别达到35.94亿立方米和42.17亿立方米。 由于工业技术的发展和规模的扩大,浙江省工业用水总量到2010年和2015年分别上升至73.38亿吨和78.005亿吨。 通过推广节水灌溉,促进用水结构实现农业用水负增长。预计到2010年和2015年,农业用水减少至97.58亿吨和85.56亿吨。 生态环境用水方面,预计2010年和2015年将会达到31.43亿吨和38.44亿吨。 到2010年,浙江省用水总量将达到238.32亿立方米。相比“十五”、“十一五”的经济高速增长,“十二五”期间经济增速有所放缓,并且随着节水技术进步、水资源循环利用率提高、用水结构优化,“十二五”期间有望实现农业用水负增长,工业用水缓慢增长,生活、生态用水适度增长,总用水量微增长的局面。预计在2015年,浙江省全省用水量能够控制在244.18亿立方米以下。
浙江省的供水能力受自然资源所限,最多能达到三百多亿立方米左右,因此,在“十二五”期间,水的供应在总量上是有条件保障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 2. 现阶段粗放的用水方式将得到改观,每万元GDP用水量进一步下降
浙江省水资源利用率不高,按照2005年不变价计算,2008年每万元GDP用水量112.07立方米,约为日本的7.43倍,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预计到2010年,浙江省水资源每万元GDP用水量能够降到104立方米,到2015年有望降到66立方米,达到较为先进水平。
3. 水环境保护形势严峻,部分地区水质型缺水
浙江省的水环境保护形势不容乐观,在“十二五”期间,形势会更加严峻。部分地区饮用水水源水质不达标,部分已达标地区也存在恶化的可能;平原地区河道污染严重,水功能区达标率低;部分地区水土流失,过度开采地下水造成地面下沉、生态恶化等问题,需要更多的生态用水补偿。 4.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调蓄能力不足,部分地区工程型缺水
在“十二五”期间,水资源的全面保障能力将会受到挑战。客观资源条件方面,水资源时间空间上分布不均:不同年份之间降水量变化大,一些干旱年份水资源供给压力大;不同地区自然水资源量参差不齐,如海岛等一些地区,淡水资源极其缺乏。社会发展需求方面,经济发达的地区水资源供需缺口大:一些经济社会发展较快、人口密集和临港重化工业发达的地区,将会面临严重缺水问题。 (三)“十二五”期间,浙江省能源消费状况,利用效率和新能源发展情况1. 能源需求持续增长,能源消费结构不断优化
“十二五”期间,我省一次能源需求将会持续增长,预计到2010年和2015年,我省能源消费总量分别达到15435.21亿吨标煤和20193.57亿吨标煤,人均达到2979.77公斤标煤和3725.75公斤标煤。2015年人均能源消费接近日本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人均GDP6000美元左右的人均能源消费水平。
2015年,终端消费中一二三产业和生活消费分别是384.37万吨、9539.93万吨、3124.31万吨和1264.67万吨标煤。分别占终端能源消费总量的3%、66%、22%和9%。
一次能源消费方面,到2015年,煤、石油、天然气分别达到12681万吨、4977万吨和1019万吨标准煤,占能源消费总量的62.7%、24.6%、5.05%。二次能源方面,到2010年和2015年,浙江省电能的消费总量分别为2661.30忆度和3835.55亿度。
“十二五”期间,能源结构将会不断优化,天然气、核能和可再生能源等污染排放小、利用率高的能源发展迅速,所占比例逐步提高。但是从总量上看,煤和石油等传统能源的主导地位短期内还无法得到改变。 2. 能源自给率低,保障有待加强
“十二五”期间,一次能源方面,煤、石油和天然气等能源绝大部分仍然依靠省外调入或者国外进口;二次能源方面,到2015年,全省发电机装机容量为8530.84万千瓦,发电量达到3687.20亿度,装机容量发电能力的自给自足率基本能够维持在95%左右,其中火电、天然气电、水电和核电的装机容量分别占72.58%、4.54%、12.50%和10.39%,发电量分别占75.92%、3.27%、5.2%和15.61%,但是火电和天然气电的发电原料基本都从省外调入或者国外进口,浙江省发电能力对外依存度依然非常高。 能源供需矛盾将会在“十二五”期间继续加深,自给自足的比例进一步降低。因为我省在能源定价上没有主动权,所以在外省调入和国外进口能源时候容易受制于人,如果煤、石油等能源的供给出现波动,价格上升,我省的经济发展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3. 提高能源利用率的形势不容乐观,每万元GDP消耗能源仍然远远高于发达国家
“十二五”期间,随着一批高能耗的重化工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能源消耗会持续快速增长;同时,第三产业比例难以短期内迅速提高,产业结构调整进程缓慢,技术节能空间进一步缩小,更能源利用率的提高带来更大困难。 预计到2010年和2015年,浙江省每万元GDP消耗能源将分别降到0.67吨和0.60吨标煤,但仍然远远高于发达国家。2015年浙江省的每万元GDP消耗能源大概是现阶段日本的4倍,英国的2.2倍,美国的1.6倍。
三、关于提高主要自然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保障能力的对策建议
(一)国土资源1. 加强土地管理,完善土地利用管理体系和制度,严格实施土地用途管理制度,提高规划制定和实施的透明度
首先要建立和完善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制度,推进规划编制和管理的法制化。加强法制建设,制定和完善规划编制和执行的法律体系,并建立经常性的监督检查制度。省级规划制定后,市、县、乡作为下位规划,必须和上位规划做好衔接工作;规划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执行;尝试探索村级土地规划编制、管理和执行。 其次要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管理,提高规划实施管理水平。对土地用途进行管制,完善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建设用地预审、农用地转用的规划审查工作。规定城乡扩展边界,加强规划城镇建设用地和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增长边界的控制。通过遥感等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和改进规划实施动态工作。建立规划实施的实施反馈制度、调控制度和评估制度,实行领导负责制,主要领导人对本行政区域负总责。 第三要提高规划的制定和实施的透明度。实行规划公告制度,加强专家咨询评议和公众参与,加强规划的民主性、合理性和公平性。 2. 集约调控、节约用地,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开发未利用土地,清理闲置建设用地
在规划上,做到开发规模、空间布局、开发时序上的衔接,合理规划,集约开发,强化工业集聚发展,最大限度发挥土地资源集聚利用效用。建立土地集约利用考核制度,定期对各地区各类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考核评价,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土地年度计划管理的依据。 加快用地制度改革,通过市场这一无形的手来优化配置建设用地,促进土地的节约使用。要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工业用地的出让制度,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公开转让制度。 合理规划制造业用地,限制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和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用地。把提高单位面积的土地产出率作为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的要求,提高土地利用门槛,促进产业升级,把投资强度和节能减排作为两项硬指标,不达标的企业不能进驻。加大对民生用地的倾斜力度,严格落实中低价位、中小套型等紧凑型住房用地供应量不低于城镇住宅用地供应总量70%的房地产调控政策。 在保障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充分开发未利用土地,加快围海土地和低丘缓坡地的开发利用,增加建设用地的供给。 要加快建设用地的盘活整理,清理闲置建设用地,制定统一的闲置土地认定标准,完善闲置土地收回程序方面的规定和制度,对土地违法违规行为依法查处。 3. 转型升级,通过信息化、科技化来节省土地,利用科学技术提高土地利用率
通过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科学发展第二产业来减少建设用地的占用,通过总部经济、虚拟经营、外包加工等方式,把浙江制造空间扩大到全国乃至全世界,让全国、全球土地为我所用。 依靠科学技术支撑发展,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建筑容积率,在科技和经济允许的情况下,向天和地要空间,企业可以发展多层厂房和地下厂房。通过提高科技水平和工艺水平,来提高单位建设用地的产出率。 (二)水资源1. 健全水资源管理法规体系,全省统一规划,加强水资源监测
要健全水资源管理法规体系,用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在取水总量(区域分配),纳污总量和用水总量这三个方面进行综合全盘控制。逐步建立源水、制水、供水、排水、污水处理统一管理、一体运作的水务管理体制,努力为水资源的长效保护、科学利用、合理开发和实现“一龙管水”创造条件。 现行的水资源管理体制下,由于各地区往往从局部利益出发,过度利用区内水资源,导致上下游、地区间、部门间在水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存在诸多矛盾。因此实行水资源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各地、各部门在水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上必须服从统一安排,符合省水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总体规划。 完善水资源监测网络,建立水资源动态监测制度。加强河道湖库管理,开展河道和水利工程管护范围的划定和确权工作,编制水域保护规划,制定钱塘江、瓯江等重要江河河口的规划指导线,加强河口管理 2. 加大民生水利工程投入,加快水资源保障工程建设,规范水利建设市场
水利设施的建设要和社会发展相协调,在“十二五”期间,要加大农民饮水安全、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民生工程的投入力度。要对海塘、江堤做进一步的配套建设,提高防灾能力。对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防洪体系进行完善。 要加大蓄水、提水、饮水、调水等水利工程的建设力度,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保障环杭州湾、温台沿海等社会发展较快、人口密集、临港重化工业发达的地区和供水水源单一,污染严重的嘉兴等地区的居民生活和工业用水。 全面完成重要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规范水利建设市场。加强水政执法,规范水行政审批和行政许可,提高依法管理和规范水事活动的能力。 3. 保护水源、改善水环境和保持水土,并对地方政府进行相关的考核
搞好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划,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提高城市污水处理能力,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实施河道整治工程,保护城乡饮用水水源,科学保护地下水资源,加强水环境的保护及修复。
加强对水环境质量的监控,加大对环境污染的执法力度,建立跨行政区域河道交接断面水质管理制度。为有效敦促各级地方政府实行水环境的有效保护,抑制污染转移,制定环境污染整治目标考核办法,要求分年度对各市水污染整治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将与干部政绩考核挂钩,与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和省级财政转移支付挂钩。 4. 通过市场调节,科技支撑,提高人们节约意识和缺水地区分质供水,实现强化节水
完善节水机制,建立和完善计划用水制度和节水绩效考核制度。积极推进水价改革,建立有利于促进节约用水和水资源循环利用的水价机制,推行阶梯式水价。加强水资源费征收与管理工作。要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节约用水、公平负担的要求,合理提高水利工程供水水价。 要坚持科学治水,积极推进水利科技创新,要广泛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努力提高规划的科技含量和创新能力。要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技术方法和规划思想,科学管理优化配置水资源。 采用先进的灌溉渠系和灌溉方式提高水利用率,加大抗旱节水农作物开发研究和推广工作。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加大以节水为重点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力度,逐步淘汰高用水工艺和设备。扶持民用节水设施改造和建设,开展节水技术和节水设备、设施、器具的研究开发及推广应用。通过城市供水系统的改造,减少自来水管道的漏损率。 充分利用现代传媒广泛开展水资源保护、节约等方面的宣传,提高全社会的节水意识,在全社会形成节约用水的自觉行为。 在海岛和严重缺水地区,研究实施分质供水方案,应用海水、中水和低品质水用于冷却用水等一般用水,以节约利用淡水资源特别是优质水资源。 (三)能源电力1. 加大科技研发力度,推广应用先进技术产品
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首先是开发、推广和应用节能减排产品和技术。因此要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支持力度,将一些重大节能减排技术,如高效节电设备、热存储以及高效、清洁和低排放的能源开发利用等列入重大科技项目,给予充足的资金支持。 其次,应加大节能减排产品的政府采购规模和对消费者的购买激励。政府节能减排产品的采购范围扩大、采购规模增加和节能标准提高,均有利于推动企业节能减排技术、产品的开发应用,并对采购节能减排产品的企业或个人,给以他们一定所得税减免或补贴。 2. 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能源效率
第三产业的能源利用效率要远远高于第二产业,浙江省的每万元GDP产出,所消耗的能源第三产业仅为第二产业的四分之一。浙江省和国外发达国家能源利用效率的差距的根源就在于产业结构差别。要通过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大力发展现代化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比例来提高能源效率。 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重点抓好工业,特别是高耗能行业的节能降耗工作,通过集约化发展来更好的推广节能减排技术。推动国民经济结构的轻型化和节能化,积极发展能源消费相对较低的现代化、科技化、信息化工业。 3. 加强能源电力设施及其配套建设,保障能源安全
建设能源基地,合理发展大型火电站、炼油基地;加快发展清洁能源,大力发展核电站,加快推进风电开发和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加快淘汰落后生产力,用大火点代替小火电;加强能源储运设施建设,加强镇海、舟山等石油储备基地、油气骨干管网和电网的建设,加强能源运输所需的海运、铁路、公路等交通设施。 通过多种途径、多方面的努力,保障浙江省“十二五”期间社会经济发展的能源安全。确保“十二五”期间能源价格合理、供给稳定。 4. 强调节能意识,提倡节约理念
通过广泛宣传,在全社会建立起的节能意识。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等公共交通工具,提倡控制空调温度、减少电梯使用、控制照明用电、使用环保购物袋,大力推广节能产品,培养良好的节能习惯。 通过价格这一市场手段来促进节约。稳步推进燃煤气、燃气等价格改革,建立反映电力供求和促进节约用电的电价形成机制,加大差异电价实施力度。 5. 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新能源
发展天然气、核能等利用效率高、污染排放少的优质能源,调整能源消费比例,将目前以原煤为主的污染型能源结构逐步转变为以天然气、电力等优质能源为主的清洁型能源结构。 大力推进新能源发展,设立省级新能源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新能源示范工程建设。鼓励各类投资主体进入新能源产业,设立创业投资机构和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支持信用担保机构对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探索利用贴息、小额贷款等方式,加大有效信贷投入。把新能源产业作为各级招商引资的重点领域,探索和拓展利用外资的新形式。逐步建立起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企业为主的新能源产业投入机制。出台进一步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财税优惠政策。搭建技术合作平台,加强国内外交流和合作,推进新能源方面的先进技术成果转让。 (四)海洋资源
1. 加强海洋行政管理组织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海洋法律法规体系
加强海洋行政管理组织体系建设,设立专门的海洋资源行政管理机构,建立一支专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经济发展的管理队伍。并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提高管理手段,加强执法装备,为相关项目管理提供技术职称。 要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浙江省的具体情况,建立健全一整套的海洋法律法规体系。为使得海洋管理工作范围明确、权责清晰,还要制定与具体工作相关的规范、标准,建立协调机制。并加强进一步强化海上执法管理,确保各项海洋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 2. 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充分利用我省港口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海运业,尤其是拓展远洋运输业务。积极整合港口海运业,推进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为核心,构建功能较为完善的沿海港口体系,打造国际一流的深水大港,形成我省海洋经济的一条主动脉,同时积极发展我省海洋运输尤其是远洋运输船队,使我省在参与长江三角洲的合作与发展中更具竞争力。 进一步加快调整海洋捕捞结构,大力发展海水养殖业。进一步完善海洋捕捞准入制度,严格执行休渔期、禁渔区制度,控制近海捕捞强度。加快组建若干个有实力的远洋捕捞企业和远洋海外基地,积极稳妥地发展远洋捕捞。调整我省捕养比例,主攻海水养殖,大力建设标准养殖塘,发展滩涂和浅海养殖,扩大抗风浪深水网箱养殖规模,推广无公害生态养殖技术。 充分利用海洋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继续开发滨海旅游业。大力发展临港工业、新兴海洋工业,力争在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东海油气开发等方面取得突破。科学合理开发滩涂资源,认真实施《浙江省滩涂围垦总体规划》和《浙江省滩涂围垦管理条例》,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滩涂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增加建设用地指标。 3. 加大海洋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实施科技兴海战略
加大海洋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高质量办好海洋相关院校和相关专业。加快建设涉海类的博士后流动站、博士点、硕士点和本课重点专业,建设国家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加快培育一批海洋科技和管理人才。采取优惠政策,以多种方式引进国内外高层次海洋科技与管理人才,加强海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重视和加强在职培训与海洋科普教育。 深入实施“科技兴海”战略,不断提高我省海洋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兴海”是浙江“科教兴省”战略在发展海洋经济领域中的具体体现。实施“科技兴海”战略,旨在依靠科技进步,加快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使海洋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海洋产业是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产业,需要高技术的支撑。而浙江目前海洋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不高,很大程度上是受海洋科技水平的制约。因此,不管是突破传统产业技术上的难点,还是开拓海洋经济中最具有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产业,都需要加大海洋人才资源的开发力度,加快海洋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加强产学研合作,以不断提高我省海洋经济发展水平。 (五)矿产资源
1.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高资源利用水平。
科技创新是促进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矿业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要推进矿产资源的采选冶技术的进步。引导矿山企业加大矿业开发投入,加快设备更新换代,推广先进采选冶技术,依靠科技提高低品位矿石的采选利用率和综合回收率。重点加强对低品位、难选冶、共伴生和紧缺矿产的综合利用。加快新技术开发和工业试验,促进尾矿、贫矿资源选冶和新产品开发应用。要提高矿产品深加工技术水平,着力培育一批优势矿种为依托的产业链,合理和循环利用有限的矿产资源。大力发展以萤石资源为依托的萤石—氟化工产业链;以膨润土资源为依托的膨润土—有机土产业链;以叶蜡石资源为依托的叶蜡石—玻璃纤维—耐火材料产业链。 2. 加强矿产资源储备,增强资源保障能力。
随着经济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我省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资源对矿产产业的制约日益显现。要深化地质勘查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公益性、商业性矿产勘查。加大财政对基础性地质勘查工作的投入力度,加强重要成矿远景区前期调查及勘查力度,建立资源后备基地。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参与矿产资源勘查,引导商业性矿产勘查,扩大资源储量。要建立矿产资源的预警体系和储备体系。通过对预警系统的跟踪、分析和预测,及时了解市场的供给行情和动态,制定相关政策。通过建立由资源储量储备、原材料储备和矿产品储备相结合的矿产资源储备体系,应对复杂多变的资源市场供给形势。重点加强我省萤石、石灰石、叶蜡石、明矾石等优势矿产的查明矿产地资源储量储备。
附录I:主要指标解释
地均二、三产业增加值:指年度二、三产业增加值之和与二、三产业建设用地总量之比,反映城市土地产出的经济效益和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坚持走土地集约化发展的道路,推进土地集约利用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一环。 用水量:用水量是指通过供水系统分配给各用户的包括各种损失在内的总水量.统计时按农业、工业、生活和生态四大用户进行。因此一个地区的供水量等于用水量。 耗水量:耗水量是在生产过程中,由于蒸发、飞散、渗漏、风吹、污泥带走等途径直接消耗的各种水量和直接进入产品中的水量及职工生活饮用水量的总和。这部分水量从狭义上讲是不能直接回收再利用的水量。 滩涂:滩涂一般是指沿海滩涂。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将滩涂界定为平均高潮线以下低潮线以上的海域,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将沿海滩涂界定为沿海大潮高潮位与低潮位之间的潮浸地带。两部门对滩涂的表述虽然有所不同,但滩涂既属于土地,又是海域的组成部分。 海洋经济增加值:海洋经济增加值包括海洋产业增加值和海洋相关产业增加值两部分。海洋产业中,海洋主要产业是海洋经济的核心层和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是海洋经济的支持层;海洋相关产业是海洋经济的外围层。 生态环境用水:生态环境用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维持全球生物地球化平衡所消耗的水分,都是生态环境用水。狭义的生态环境用水是指为使生态环境用水不再恶化并逐步改善而需要消耗的水资源总量。我们文中采用后者。生态环境用水主要包括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用水、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用水、维持河流水沙平衡用水、保护和维持河流生态系统的生态基流、回补超采地下水所需生态水量以及城市生态用水等几个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