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志
通货膨胀
在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看来,当通货膨胀率达到3%的时候,就需要警戒了。不过这条警戒线,只适用于西方,不大符合中国的现实情况。就中国近期来说,维持9%的经济增长率可以容忍的通货膨胀率大约是在4.5%左右。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上个月CPI同比涨了3.6%,最近国家又调整了存贷款利率,这些信号似乎都在传达某些信息,而这些信息又都与通货膨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人认为,现在出现了通货膨胀,但是通货膨胀的程度还在可容许的范围之内。也有人认为,现在是否出现通货膨胀,还无法判定。
不过,通货膨胀有一个容易辨认的表现,那就是物价的全面上涨。这种情况的发生,其主要原因可能是货币发行超过了实际需求量。不过,我们也应注意到,其实物价的上涨不一定说明就是出现了通货膨胀。从目前情况上看,在众多影响物价上涨的因素中,食品价格上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我们甚至可以说,食品价格上涨是物价上涨的一个有力推手。不信,你看数据显示:1至9月份食品价格上涨了8.0%,其中粮食上涨12%,蔬菜上涨20%。另一个重要推手非房价莫属了,它与食品一起,对物价上涨的推动效应超过了90%。不管众说怎么纷纭,我们现在正处在通货膨胀的边缘,却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通货膨胀有点像潘多拉的盒子,一旦你打开了它,就会有许多东西冷不丁的飞出来,有的是你希望的,有的是你根本就不希望的,物价飞涨就是其中一个飞来之物,此外还有市场机制遭到破坏,贫富差距拉大等。由通货膨胀带来的价格上涨,会让市场接收到许多模糊的信息。在这些模糊信息的引导下,不同类型的经济主体可能会产生诸多不理性的行动,要不就增加投资,要不就增加产量,结果促成了新的泡沫,而泡沫终究将散尽。你会发现,在这个过程中,市场原先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根本就无法充分发挥出来。当然,受影响的还不只上述这些。通货膨胀也可能影响到债权人(即被借钱人)和债务人(即借钱人)。举个简单的例子,从前,债务人向债权人借了100元人民币,通货膨胀以后如数偿还。可是现在的100元已经不是从前的100元了,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因为通货膨胀以前,100元可以买到同样价值的东西;而通货膨胀之后,物价飞涨,货币贬值,100元只可以买到从前50元买到的东西。对于债务人而言,尽管现在如数偿还,但实际上还是少还了。而对于债权人而言可就不合适了,虽然账面上的总额没有变化,可他(她)的资产在这个过程中却大大缩水了。而这一切,都是通货膨胀搞的鬼。
此外,通货膨胀对不同群体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对于高收入群体的那些富人而言,商品价格的变化,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当然对税收的反应还是很大的);而对于低收入群体而言,商品价格变化的影响就非常巨大了。除了节衣缩食,压缩开支之外,面对飞涨的物价,他们还能做什么?通货膨胀的程度越严重,富人与穷人之间的差距就会越大。蔬菜、水果、油和肉禽蛋等食品价格的上涨,就意味着,为了买到和从前同样多的食品,老百姓就必须花更多的钱。在你的实际收入没有增加,甚至是略有下降的时候,你花了更多的钱在基本生存上,那你就没有多余的钱用在看病和上学了。以一个普通的城市家庭为例,一个月的最低生活支出应该在1500元左右,这个数字大概占到全部家庭收入的一半,这里的恩格尔系数有多高,就可想而知了。有的老百姓抢在食品涨价之前,多储存一点来应对,于是“明天买油去呀”就成为日常生活里打招呼的流行语。有的老百姓还挺乐观地面对物价上涨,可以笑着说,“钱不够,多锻炼,身体好了,就不用上医院了”,难怪最近一段时间公园里长跑、跳绳的人增多了……。从这个意义上说,通货膨胀还不是一件坏事儿。
针对目前的物价上涨,政府可以做点什么,盖上通货膨胀这个潘多拉的盒子。例如,可以在如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第一,对低收入群体实施必要的临时性补贴,以冲减物价上涨对这部分群体的影响,保障其最低生活质量。如果通货膨胀真的来了,或者来的较为严重,那么无论从哪种角度上讲,这部分群体的利益,都应该得到最大程度地关注和支持。
第二,创造更多的就业。如果没有一个广阔的、相对自由的投机机会,就没有适度的生产发展和经济成长,也就无法创造出新的就业。而没有就业就没有收入,也就难以维持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和秩序。为此,需要继续打破行业垄断,同时还要规范市场行为。
第三,保持工资收入的适度增长。工资的增长速度至少不能低于物价上涨幅度,否则,实际的工资收入就是下降的。
第四,社会保障制度必须以最快的的速度健全起来。不从根本上解决老百姓看病难、上学难、住房难的民生问题,就无法切中肯綮地解决社会稳定问题。我想,这才应该是对付通货膨胀的根本措施之一。有了夯实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做基础,老百姓就不用再为物价上涨付出更多的代价了,这样社会才能得到较为稳定的发展。
原载 《半岛晨报》2010.10.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