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档案
陈春祥
华北石油钻井研究院已退休
公告栏
登陆博客
栏目分类
全部日志
最新评论
博主评论
博主好友
博主收藏
博客成员
最近来访
论坛资料
统计数据
创建时间: |
2010-05-06 |
最后更新时间: |
2013-05-31 |
日志总数: |
37 |
总点击量: |
118036 |
日 志
有关“暗能量”的重大科学发现
作者:
分类:综合发展研究
浏览:2344次
回复:0次
发表时间:2011-02-17 15:27:44
有关“暗能量”的重大科学发现
摘 要
本重大科学发现即为:《宇宙多维结构力能量》的发现。
经研究与发明产品证实;该结构力能量之属性正是当今科技前沿之迷的“暗能量”特征。并认定了一种继牛顿与爱因斯坦之后的第三种引力新论:即引力、斥力、电磁力三者合一为宇宙多维结构力,也是宇宙运行的有序制约力。它可解释“空间”、“暗物质与暗能量”、“引力长距作用”“星球悬浮”等诸多之迷,只是目前研究进程为初期阶段,有关该领域的基础理论将是一个系统大工程,故本文只限入门之作。
关健词:第五种自然作用力、空间不空、宇宙多维结构力、暗能量新解
一 、维的概念与研究
1:技术背景:
维的基本概念
○维:没有长宽高,单纯的一个点,如奇点。
一维空间 只有长度
二维空间 平面世界,只有长宽
三维空间 长宽高 立体世界 我们肉眼亲身感觉到看到的世界 三维空间是点的位置由三个坐标决定的空间。客观存在的现实空间就是三维空间,具有长、宽、高三种度量。数学、物理等学科中引进的多维空间概念,是在三维空间基础上所作的科学抽象。
四维空间 一个时空的概念 日常生活所提及的“四维空间”,大多数都是指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在他的《广义相对论》和《狭义相对论》中提及的“四维时空”概念。我们的宇宙是由时间和空间构成。时空的关系,是在空间的架构上比普通三维空间的长、宽、高三条轴外又加了一条时间轴,而这条时间的轴是一条虚数值的轴。根据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相对论所说:我们生活中所面对的三维空间加上时间构成所谓四维空间。
理解了宇宙的空间有更多维存在,再回过来看相对论与量子理论是如何产生矛盾的,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了:这两个理论在日常的三维空间里是不可能统一的,它们的矛盾是必然的,只有在高维空间里才能得到统一。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举一个三维世界和二维世界的例子。我们首先假设有一些生活在二维平面世界的生命,它们的世界里只有长和宽,根本无法理解第三维——“高”这一维。因此,它们对三维世界的感知只限于三维物体在平面世界的投影,或者三维物体与平面世界的接触面,试想一想,一个平面生命怎么能够通过投影来想象三维物体的丰富性和完整性呢?当三维物体与平面世界接触时,三维物体在平面世界上的零碎片段,比如一张桌子的四根脚柱、人印在地面上的两双鞋印,更让平面生命摸不着头脑——这些拼不到一起的碎片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它们不能想象,四片互不相连的印迹怎么会构成一张完整的桌子呢?那断断续续的鞋印上怎么会有一双完整的鞋呢?而且,鞋的上面竟然还有一个更加完整的人!用二维的眼光来打量这些碎片,你永远不可能将它们拼成一个整体。于是有一天,一个足智多谋的平面生命偶然想出一个绝妙的主意。它宣布,平面世界之外还有一个“向上”的第三维,如果顺着这些碎片“向上”看,其实碎片是一个完整的整体!这真是个惊人的见解,大多数平面生命都困惑不解。相对论和量子理论的遭遇与这种情况非常相似,在我们的三维空间里,它们就像两块互不相干的碎片,永远也拼合不到一起。但把空间“向上”抬一抬,把宇宙变为十维空间,相对论和量子理论这两块看似互不相干的碎片就会令人震惊地结合得天衣无缝,成为一个更完整的理论大厦的两根互相依存的支柱!虽然我们在三维空间中无法想象和描述一个多维的空间,但我们却能通过复杂的数学方程推导出它的存在。
二、 维的广义本质研究
据“维”的从“碎片”至整体性论点,说明人类认知的三维世界太有限,就算相对论的四维(时间维)空间,那也只是座标定位之静止形态概念,即“维”的静态之维。
而广义本质的“维”是指在相对时间内虽固定物体不变但按一定规律运动的不同结构物体而言,只有描述物质体运动物理量变化才是“维”的本质。例如人、物体、星球等等。但各个不同结构体绝不是独立存在(即生存与运动)的,因为“宇宙内任一物体的静止不动或匀速运动都是受到一种平衡力的作用”。但重要的是:人体平衡力除引力作用外,还受到人体感觉神经支配手与脚的协作找到支撑点的“内力”作用。物体同样除引力作用外,还要由物体稳度(稳度由物体形状与地面支撑产生)的作用。地球同样除引力作用外,自身的各种物理变化(地壳运动、地震等)也影响其运动的平衡。说明每一结构体所受平衡力不是单一的,显然,用“维”描绘宇宙,不应是“静止三维”概念,而是应为12基本维宇宙(只限太阳系内):即物质分子结构三维,物体结构三维,星球个体结构三维,太阳系三维结构三维。因为每一不同层次的三维结构既独立运动又互为作用,故尔是已知的12基本维宇宙。
相对而言,人类现称的三维宇宙只是“肉眼”看到的平面动画三维定义。而“维”的本质原本是粒子聚集到某一程度称为某一结构时的度量,即维是单一结构立体的度量,因为宇宙内的每一个单一结构体的运动都不同。例如人体结构每时都受到12维物理量的制约,体内分子三维制约内因系统,吃住行之物体制约外因系统,天气等地球变化制约生存系统,阳光的日夜交替制约人体生物钟系统,人体如此,所有动植物亦如此。说明“维”是分层次与不同立体结构而度量,才可描述出一个充满活力的宇宙体,三维平面动画定义的三维宇宙只是一个平面画片宇宙。而本文提出的多维结构宇宙概念正是基于揭示更多宇宙迷团的研究方法,才不至于被各种层次的“碎片”现象所迷失,而产生更多的与牛顿引力和相对论引力相反之迷团
三、 第五种作用力与第三种引力论
重点指出:在地球上如果要想应用引力能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可统一牛顿引力和相对论引力之第三种引力论中的能量。
鉴于牛顿引力论与相对论引力相反的主流科技现实,只有引用最新科技的“暗能量”定义简易直指矛盾焦点:“真空能就是暗能量,如果真空能真是暗能量那么就应该具备一切能量的基本属性和基本特征——力量。如果一旦被证明具备了力的属性,那么真空能或暗能量就成为独立于万有引力、电磁力、强力和弱力之后在自然界普遍存在着的第五种自然作用力,故尔占宇宙96%份额并控制着整个宇宙的神秘能量——“暗能量”,核心焦点只差证实它是否具备力的属性。”
而本人的科学发现与发明正是求证了“暗能量”就是一种自然作用力:即多维结构力。
并由此揭示出了万有引力的本质属性,即引力与斥力组合为宇宙结构力,也称宇宙秩序力。而“暗能量”的主特征是负压强,它与斥力的负压强特征吻合。其实正负压强只在引力与斥力失衡条件下才显现,例如水管抗向内变形是正压强所为,抗膨胀变形则是负压强所为。相对于某一空间结构而言,缩紧为引力作用,膨胀为斥力作用是无疑的。当今科技认为宇宙在膨胀,就认定“暗能量”都是负压强性质应只是误解,因为占96%控制宇宙的力如果都是负压强性,那么宇宙早就不存在,更无宇宙结构可言,因为据结构力学认定,任一人为结构的“强度”(抗破坏能力)与“刚度”(抗变形能力)都必满足使用要求,而自然结构的“强度”与“刚度”也必满足环境条件而生存,故宇宙结构的引力(强度)与斥力(刚度)必也满足生存条件才有了多少亿年的生存至今,就算在某一阶段内的引力与斥力失衡,也属正常。其实相对论否认引力是一种力所描述的“几何图形”引力论,何为几何图形?明显正是一种结构论。说明只要认可宇宙是一种自然结构(时空也是该结构类型只是肉眼看不见而已),并证实结构物质是一种力属性,就顺理成章了。而由引力与斥力组成的多维结构力,就正是独立于万有引力、电磁力、强力与弱力之后的第五种自然作用力。
所以,由此也形成了第三种引力理论:即多维结构力之引力理论。
因为牛顿引力论最大缺陷是将空间绝对化而对引力的长距作用(星球之间作用)无解成迷团。其“重物下落”规律也只是结构力大框架内的特殊情况,况且在重物下落前的重力(物质体内的结合力受重力加速度作用)已引力作用一次所产生,明显再产生下落过程是二次引力作用,即重力下落。显然,物体重力产生是物体自身结构引力产生(但也有与地球结构引力有关),该“重物下落”则主要是地球结构引力作用,由此类推,星球之间长距引力作用就自然是太阳系结构引力作用而已。而爱因斯坦相对论笔下的“空间弯曲、形变的“褶皱”之“几何图形”之说”,其理论焦点的“几何形状”无疑是一种结构的描述而已,也否认不了引力是一种力属性之规律。
以上第五种自然作用力和第三种引力理论可证实:引力能、重力能或反重力能其实都是一种东西的三种不同表述,但只限于物体三维结构力与地球三维结构力的互动作用效果。而“暗能量”所指主要相对于离开地球结构的失重条件下的太阳系结构力能量而言。但按当今主流科技界定的:引力、重力和反重力无能量利用可言定义。则所原始创新发明的引力能、重力能或反重力能就涉嫌有“暗能量”成份,但定义为自然结构力能更科学性一些。它的科学发现成果以登记了著作权于2007年12月10日发证,其发明成果以申报专利并于2008年1月30日获专利权。只是限于财力不足才未实施产品市场化运作,现今公布真实的基础理论研究成果正是为了即将实施市场化运作的前期公示,届时产品一旦上市,则必释疑所有理论成立。
|
版权所有 © 2007~2016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备案号/经营许可证号: 京ICP备10036465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
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8号 邮编(ZIP):100038 网站电话(Tel):86-10-58884543 手机网址:wap.casted.org.cn
网站咨询:webmaster@casted.org.cn 新闻与信息:xxxz@casted.org.cn 今天访问9569次 总访问69415439次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Development All right reserved 2008.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