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研究网首页]   [博客首页]    
生物燃气博客

http://www.casted.org.cn/blog/?uid=2614

个人档案

张文斌
碳中和公司

公告栏 登陆博客 栏目分类 全部日志 最新评论 博主评论 博主好友 博主收藏 博客成员 最近来访 论坛资料 统计数据
创建时间: 2010-09-09
最后更新时间: 2012-04-13
日志总数: 6
总点击量: 60784

 

 

日  志

中国70%低碳核心技术需进口

作者:   分类:综合发展研究   Tags:中国,低碳,核心技术   浏览:2197次   回复:0次  
发表时间:2011-05-22 18:56:15

    为实现哥本哈根会议上承诺的减排目标,中国正进行着一场低碳革命,节能减排技术因其在此次革命中的巨大作用而备受关注。《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日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获悉,目前中国约有70%的减排核心技术需要进口,实现低碳成本巨大。

  有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表示,中国在低碳化的进程中必须要实现技术自主创新,必要时引进国外成熟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再创新,最终实现国产化也不失为一条新路子。
  算账
  70%的技术进口,增量投资14.2万亿美元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近日在北京发布《2010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迈向低碳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未来》(下简称《发展报告》)。《发展报告》指出,中国实现未来低碳经济的目标,至少需要60多种骨干技术支持,而在这60多种技术里面有42种是中国目前不掌握的核心技术。这表明,对中国而言,70%的减排核心技术需要“进口”。
  《发展报告》主笔人、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邹骥算了一笔账,如果以“不惜一切代价减排”的情景测算,到2050年,减排的投资成本会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6%。按此估算,中国购买这些核心技术的资金压力显而易见。
  《经济参考报》记者同时从《发展报告》中检索到,在2050年减排情景下,2010年至2050年中国在能源部门(主要是电力部门)和钢铁、水泥、交通、建筑行业以及通用技术方面的40余项技术上需累计增量投资14.2万亿美元。
  邹骥表示“中国需要找到一个最佳的、优化的技术方案、技术战略来支持我们建设低碳经济,因为技术选择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中国未来的排放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坚定决心体现在对清洁能源等减排项目的大量投资上,而非科研创新上。
  美国智库皮尤研究中心近日发表报告称,中国已经赶超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清洁能源投资国。报告称,2009年中国在清洁能源经济方面投资超过346亿美元,而位居第二的美国为186亿美元。
  对此,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周大地研究员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只是在清洁能源的产能性投入上很大,但在科技创新上并没有美方渲染的那样大的投入。
  风电的例子印证了周大地的说法。全世界每3台新增风电机组中就有1台是安装在中国的,在中国每两小时就有1台风电机组被竖起,国家能源局在四月底的新闻发布会上宣称我国的风电装机容量达到2500万千瓦,居世界第二。然而《发展报告》中显示我国在关键的风电机组的控制系统、征集和叶片设计方面仍依赖于国外进口。记者查询得知,如果今后我国仍需要进口这些技术的话,在2050年前得追加增量投资7854亿美元。
技术
  国际转让可能性小,自主化势在必行
  哥本哈根会议的一项重要议程就是发展中国家呼吁发达国家将本国成熟的节能减排技术免费转让给发展中国家,以补偿发达国家在历史上的巨大碳排放。
  然而,此后的奥巴马访华和欧盟访华的结果显示,双边在节能减排方面的合作实质性突破不大。
  “免费转让是一厢情愿。”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李俊峰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双边互访的减排技术合作都是‘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模式,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之间怎么可能免费转让技术呢?”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施鹏飞也表示,发达国家不太可能把技术转让给甚至是卖给竞争对手中国,“尤其在中国企业制造能力很强的前提下,多半还只是将有关的设备卖给中国。”
  指望发达国家进行国际转让已经不可能,《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都表示中国走上减排技术自主化之路势在必行。
  能源经济的业内人士甚至把包括新能源在内的低碳技术看作一次划时代的技术革新,中国应该在此轮浪潮中抓住机遇。“新能源是一场革命,它将比10年前的信息产业革命更重大、更深远,应该是世界农业文明以来最伟大的革命之一。如果说蒸汽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电气化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信息产业是第三次工业革命,新能源则可定义为第四次工业革命。”今年年初“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会长、汉能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李河君向媒体表示。
  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的首席研究员姜谦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认为节能减排技术国产化的突破和革新已经不仅仅是单个企业或者行业之事,而应该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
  方向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技术模式被认可
  中国核电近几年发展迅速,截至去年年底,已拥有11座核反应堆,总发电能力达910万千瓦,核准在建核电机组24台,总装机容量2540万千瓦。
  这繁荣背后也有着中国核电技术自主化的一份功劳。4月28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示范电站C A P1400国核示范工电站现场项目管理部揭牌成立,这是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大型先进压水堆示范电站C A P1400项目前期准备工作的重要里程碑。
  C A P 1400是我国在消化、吸收、全面掌握从美国引进的A P1000技术基础上,开发的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功率更大的核电技术,C即代表C H IN A中国,发电功率将由A P1000的125万千瓦提升至140万千瓦。国家核电技术公司董事长王炳华颇有感慨地告诉媒体,“我们的目标就是完成三代核电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拿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
  周大地对中国核电领域采用这种“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技术模式表示赞同。“核电在中国已经耽误多年,有些东西难以在原理上再创新,那就得在人家的成熟技术上国有化。”周大地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有一些示范性的运营技术,完全可以拿来借鉴,再往里面添加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
李俊峰认为,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在中国的科研能力处于起步阶段之时,最好采用合作研发的方式。“中国有市场,只要政策对头,不愁吸引不来技术。”李俊峰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
  但这种合作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招商引资,而是类似于培育出中国自主核电技术的“中国市场、美国技术”的合作,“如果还是用人家的技术生产设备和厂房,那我们仍然是制造大国而非创造大国。”周大地说。
  长期以来,中国的技术引进总会面临各种知识产权方面的纠纷。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沈丁立教授回忆起中美之间的很多次贸易摩擦的起源都是知识产权纠纷“中国企业以前引进国外技术的路数比较‘山寨’,购买发达国家的产品,然后拆开琢磨出他们的技术,这种超强的模仿能力既能够让我们低成本获得很多国外的先进技术,但难逃日后被跨国起诉的命运。”沈丁立向《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
  这次的低碳浪潮中,中国企业采用的这种引进吸收再国有化的技术创新手段并不存在知识产权上的纠纷。
  美国世界资源学会在拟定于今年7月份发表的一份报告中对部分美国人士指责中国在清洁能源领域侵犯美国知识产权的说法做了驳斥,报告认为,这种指责毫无根据,中国是通过自主研发和购买专利获得了相关技术。“以火电领域最先进的超临界/超超临界(SC /U SC )技术为例,中国已成为该技术的领跑者,中国也是发达国家之外惟一广泛采用该技术的发展中国家。”该报告举例。
  此外,专家也认为应该抓住国家政策给市场带来的东风,利用政治制度的优势,自力更生地发展自主减排核心技术。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我们的市场大,发展余地大,同时政府的关注力度和行政干预力度更大,有利于我们自力更生地发展自主减排核心技术。”
周大地也认为,在我国政策和市场的联动促进下,各地政府和企业会更有动力进行减排技术的创新研发。“中国定下的减排目标有利于巨大的低碳市场的全面开启。技术上不如人家, 那 就 应 该 大 力 扶 持 , 加 强 投入。”周大地表示,“几万亿元投入到高耗能产业里还不如投入到科技研发上去呢。”
 
 美国《华盛顿邮报》网站4月20日刊发一篇关于中国推进绿色能源发展的文章,称对西方国家来说,对从中国进口的绿色技术进行补贴还不如大力投入研究。除非我们能为每个人找到高效廉价的替代能源技术,这个“绿色”成功故事就不会有美满的结局。
先别盛赞中国的“绿色大跃进”

作为世界工厂,中国并不是一个显而易见的环保领导者。它存在着严重的污染问题,而且它的碳排放超过了其他所有国家。然而,鉴于它不以碳为基础的能源生产和雄心勃勃的减少碳排放承诺,许多人把它称为新兴的“绿色大国”。《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称中国的“绿色大跃进”是 21世纪第一个十年结束时“最重要的事件”。
然而,事实并不支持这个 “绿色”的成功故事。
中国在绿色能源生产上的投入确实超过了其他国家:2009年达到了340亿美元,几乎是美国的两倍。然而,它的大部分投资都用来为西方国家生产绿色能源,西方国家则给消费者大量补贴鼓励他们使用太阳能电池板和风力涡轮机。
2010年,中国生产了全世界一半的太阳能电池板,但其中只有1%是本国使用的。正如中国生产的从小饰品到超大型石油运输船的各种产品一样,中国的绿色技术也在用于出口——这使它成了一个制造大国,却不是环保大国。
在风力发电方面,中国既生产也消费。2009年,它建起了世界上三分之一的新风力涡轮机。但其中大部分都是摆设。2008年,花旗银行集团的一项分析发现,中国三分之一的风能资产都没有使用。许多风力涡轮机都没有连接到输电网。中国的电力公司建了它们根本不用的风力涡轮机,作为书面上满足政府对可再生能源要求的最廉价方式。
中国不愿用风能和太阳能发电的原因很简单:即便用廉价劳动力大规模生产,太阳能电池板和风力涡轮机也不是替代化石燃料的最划算方式。在西方使用这些能源显得经济是因为政府提供了大量补贴。不过,中国还有一个不太为人所知的方面可以证明 “绿色未来”的承诺并非没有根据。中国的太阳能加热器生产世界领先。这一行业没有得到补贴,因为它不需要:太阳能加热很经济划算。
热能占了全球能源需求的将近一半,这主要是因为家庭需要烹饪,加热水或加热环境。太阳能热水器很廉价——成本仅为电热水器的四分之一。在中国,太阳能加热器提供的能源是风力涡轮机的四倍。出口这种产品每年可赚取60多亿美元。
因为太阳能热水器比化石燃料加热器便宜,就不需要对消费者进行补贴来鼓励他们使用。
这是中国带来的一个绿色教训:绿色未来依靠的不是对不成熟技术进行补贴,而是来自于发展有竞争力的高效廉价的绿色技术。风能和太阳能发电还不具有竞争力。对西方国家来说,对从中国进口的绿色技术进行补贴还不如大力投入研究。除非我们能为每个人找到高效廉价的替代能源技术,这个“绿色”成功故事就不会有美满的结局。
据美国《福布斯》杂志5月12日报道,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日前在西雅图演讲时表示,虽然中国大幅提升可再生能源和核电装机容量,但美国仍旧是能源创新的领军者。这个话题改变了早餐的氛围。“中国非常重要,是解决能源问题的一部分,”盖茨说,“但说到科学创新能力,美国仍然占据优势地位。”
  《福布斯》报道称,盖茨目前已经投资多家能源企业,这使他对这个话题十分精通。他谈到了中国发展太阳能、风能和核能时指出:“在太阳能方面,大规模生产在中国进行,但许多创新却在美国涌现。创新将发生在优秀大学从事于基础研究的地方。”盖茨说,“据我所知,在100个了不起的新能源创意中,有70个都出现在美国。”
  盖茨还说:“中国规划新建约70座核电站。核能在该国能源中的比重将从2%提高至4%。在今后20年里,中国的发电量将增长四倍,这意味着中国将建造更多的燃煤电站。”
世界自然基金会的一份新报告显示,中国在清洁技术领域增长的速度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匹敌。报告说,中国绿色技术的产量每年增长77%,速度令人赞叹。根据这份报告,中国从生产清洁能源能源方面获取的金额排名世界第一,达640多亿美元。
  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办公室的气候与能源项目主任侯艳丽说:“中国正在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提高能源效率,显示了很好的势头。”
  受世界自然资金会委托负责为这份报告汇编和分析数据的一家德国公司的负责人说:“清洁能源技术领域出现快速增长,中国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最大。”
  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的这份报告,以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计算,长期处于风能领域前沿的丹麦排名世界第一,3.1%的国内生产总值来自可再生能源。中国从清洁能源技术中获取的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4%。其它主要清洁能源生产国包括德国、巴西和立陶宛。美国的清洁能源生产排名世界第17,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