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志
中国大豆应自主沉浮蒋慕东1 盖钧镒2* (1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2南京农业大学大豆研究所/国家大豆改良中心/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 南京210095) 摘要:本文在阐述大豆对中华民族生存发展重要意义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大豆产业兴衰的历史过程及其成因,提出未来应坚定不移地实行“主要立足国内解决大豆供给问题”战略,加大大豆生产和出口的支持力度,着实加速大豆科学和技术进步。 关键词:大豆产业;发展战略;可持续性;大豆科技;超高产 正当国人关注农业生产、关注粮食安全时,我们不得不呼吁中国大豆已经处于极不安全状态。现实情况是1995年,中国大豆产量1350万吨,进口80万吨,基本自给;1996年,中国大豆产量1322万吨,进口220万吨,大规模进口初次突破百万吨;2003年,中国大豆产量1640万吨,进口2074万吨,国外进口超过国内总产;2005年,中国大豆产量1830万吨,进口2659万吨,国外进口为国内产量的1.45倍;国内消费主要依赖国际市场。 2004年春夏前后,作为国际大豆贸易定价基准的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大豆期货价格受非正常因素影响,发生大幅波动。在某种错误导向下,一些中国大豆加工企业在价格高峰期下单大量采购。在随后的剧烈价格回落中,由于无力支付货款或高成本带来的巨额亏损,国内压榨企业有近70%停产。惨痛的损失,证实了依赖进口的极度不安全性。如果不是中国自己还能自给四成大豆,损失会更加惨重。这仅仅才是国际垄断企业挤跨中国大豆的开始,此例既开,国外大豆业主,还会采取更严酷的手段来压垮中国大豆。中国大豆已经处于极度危险之中,放弃国产大豆生产将对中国农业、农产品加工业、中国优质食品安全保障等方面造成哪些重大危害,很多国人并不清楚。该是大声疾呼的时候了,赶快拯救中国大豆于水火之中。 一、中国为什么要重视大豆 1、大豆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优质营养食品 2、大豆是农业产业链最佳环节之一 大豆初加工与深加工产可延长农业产业链。一是向食品加工业延伸,我们的祖先发明了很多大豆制品,豆腐、豆油、豆芽、酱、酱油、豆豉、豆腐乳、管状面、蜜饯、烘干豆等,食用价值高。二是向医药保健业、生物制品延伸,大豆还有很重要的药用价值,特别是黑大豆,活血利水、祛风解毒,补肝肾、壮筋骨,清热、解表、利湿;大豆肽、大豆皂甙、异黄酮等成分而具有防治心血管系统病害和癌症的保健功能,因此大豆在医药、生物技术产业等方面都有着广泛应用前景。三是传统工业原料,在民国时期已发现大豆可以做印色油、油漆、肥皂、炸药、油画料等,为三百五十余种工业品之原料。四是新兴工业的重要原料来源,如作为新型服装原料的大豆蛋白纤维,纯天然可降解,特别有利于环境保护,又能补偿日益短缺的石油资源。五是动物饲料最重要的植物性蛋白质来源,业已成为种植业向养殖业延伸的关键节点,可有效解决我国动物饲料蛋白质缺乏的问题,保证养殖业的持续发展。 3、大豆是中国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清洁型农业,大豆是最佳的作物载体。生物固氮是大豆有别于其它农作物最重要的长处。种植大豆可少施化肥、培肥地力、改良土壤。中国的化肥平均使用量高出世界平均水平的1.6倍,其中地处沿海的江苏省化肥平均使用量接近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倍,而化肥有效利用率低于40%,60%以上的化肥流入江河,成为最主要的水污染物,是中国生态环境的重要杀手。与其扬汤止沸,莫如釜底抽薪,通过种植豆类生物固氮,减少化肥使用量,以保护土壤、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据估计,大豆每亩固氮量平均约 4、大豆应该成为保障中国能源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 使用大豆油替代柴油已经是成熟的技术,美国、日本已经在公交系统上推广使用,在当前国际油价居高不下、并且很可能继续上涨的情况下,获取更多的大豆油应该是中国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5、大豆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农作物 “十一五”期间,“三农”问题仍然是重中之重要解决好的问题。目前中国大豆主要产区大豆是最佳作物,大豆是当地农民的主要济济支柱,若中国大豆产业被挤垮,将引发生计问题。另一方面,中国农村目前有1.2亿人营养不良,国家要逐步建立对贫困人口和低收入阶层粮食救助制度,确保他们对粮食的基本需求,其中应该包括保证其生活质量、保障其身体健康的大豆或其产品。大豆是解决“三农”问题中十分重要的农作物。 二、中国大豆产业兴衰的历史过程及其成因 中国的大豆产业兴衰经历了清末大豆一枝独秀、民国大豆先盛后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大豆形势彻底逆转三个阶段,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人多地少的国情迫使中国的农作物业“以粮为纲”,这是造成中国大豆生产和贸易衰退的重大原因 人多地少的强大压力,使中国农业从清初就开始牺牲农产品的质量来增加农产品的数量,高产的美洲作物玉米、山芋、土豆的兴起和低产的大豆生产的徘徊衰退是其必然结果。1949年到1999年的五十年间,玉米的单产由 2、经济作物发展的土地需求对大豆生产也有较大冲击 民国时期,山东、河南、江苏种植花生对大豆冲击很大。1925年,民国政府有关部门调查了华北河间等十六个地区被花生排挤的作物及种花生比较有利的情况,山东章邱、济阳、益都,河南开封、陈留、通许、睢县,江苏睢宁等地被花生排挤的作物有小麦、大豆(包括青豆)、高梁、小米等。其它的经济作物如烟草、棉花等对大豆的生产空间挤占也很厉害。当时中国著名的农业科学 3、化学肥料对大豆生产的双重不利影响 大豆根瘤固氮曾经长期是中国耕地氮肥的重要来源,大豆饼也是很重要的有机肥料,特别是日本对大豆饼的需求很大,民国前期曾强烈拉动了中国大豆加工业的发展。但是以提供氮肥为主的化肥工业的出现,使人们对大豆养地的需求大大降低;大豆施用氮肥增产效果并不显著,而且其它作物如水稻、小麦、玉米等,施用氮肥后单产增长很快,以粮为纲的目标取向,更加严重地压缩了大豆生产的空间。 4、大豆科研投入严重不足 解放初期苏南地区水稻亩产约300斤稻谷,小麦约80斤,大豆约100斤,经过50多年来对禾谷类作物重点科技投入,现在的单产水平水稻已达800斤/亩,小麦530斤/亩,增长了400-500斤/亩,但大豆仅220斤/亩,增长只120斤/亩。差距拉开与投入研究的人物力有关,水稻目前全国约有2万以上不同层次的研究人员,大豆只有300~400人,仅为水稻的1/80~1/70。大豆不是注定的低产作物,关键在于重视程度和人力物力投入。目前要使农民重视并稳定大豆生产,首先要在科技上弥补已经拉开的差距,重点改进大豆品种的产量。从国际上看,现在中国大豆单产也远低于美国、巴西、阿根廷,甚至比世界平均水平都低很多。 5、对手的崛起是中国大豆生产贸易衰退的重大外部原因 中国大豆在世界市场份额的下降自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期已经开始,主要因为世界大豆总产量大幅度增加,这其中以美国增长最快。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国政府农业大纲限制玉米的种植面积,二战期间对豆油实施保价方案,二战后又对小麦、棉花进行限制,1954年以来根据公法480条规定对玉米、小麦和棉花进行限制,却从未限制大豆生产。1924到1969年之间,美国玉米下降了62.9%,小麦下降了9.3%,而同期美国大豆种植面积增长了24倍。到1954年,美国大豆总产量超过中国;1974年巴西总产量超过中国;2003年阿根廷超过中国。中国大豆生产的衰落早已开始,只不过我们未及时认识到并引起足够的注意。清末,东北大豆由于政府开放东北垦殖之禁而大大增加,出口迅速增长,当时在国际市场上并无对手。随着美国对大豆的重视,高起点的科研,大规模、机械化、高效率生产,以出口为主政策的大力支持,中国大豆在国际市场的份额逐渐下降,成为净进口国只是时间问题。巴西、阿根廷的兴起,更是加快了这一进程。1974年,中国成为净的大豆油进口国;1996年,中国成为净的大豆和大豆粕进口国;2003年,中国进口大豆总量超过国产总量;2005年,进口额为国内生产总额的1.45倍,已经处于极不安全状况。 三、怎样拯救中国大豆 (一)、坚定不移地实行“主要立足国内解决大豆供给问题”战略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在对外交流与合作中必须牢固坚持自主创新。凡是坚持自主创新者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而放弃自主创新,被别人牵着鼻子走的,无一不遭受重创。中国航天和民用航空就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事例。航天工业坚定不移地走积极交流、学习先进、自主创新、自主开发道路,“两弹一星”成功实现,神舟飞船载人升空,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三个实现载人航天的国家,牢固地确立了世界航天大国地位。而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与当时刚刚开始起步的“空中客车”水平相当的国产“运十”飞机,虽然已经在全国从海南岛到哈尔滨,从上海到拉萨,全面安全试飞,却因缺少继续试飞以实现工业化生产所必须的八千万元人民币支持而被饿死,原本已经缩小了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又进一步拉大,后来与欧洲、新加坡已经达成的联合生产100座民用客机的计划也被欧洲方面单方面取消,人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又丢了十多年的发展机遇。二十多年的反复,使人们终于认识到,花钱只能买来产品而买不来中国民用航空工业,因而痛下定决心自己研制100座支线民用客机,2008年能再次产出样机,又回到了自主创新的原点,代价何等沉重!大豆是关系到中华民族健康、几千万农民生计、有着广泛工业用途的优质农产品,再也不能重蹈“运十”的覆辙!毕竟我们的大豆产业还在,我们的大豆科学家还在。亡羊补牢,为时未晚。是到了必须痛下决心,大力扶持中国大豆产业的关键时候了。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积极开展自主创新以增强中华民族的国际竞争力,对于拯救中国大豆,正当其时,是一场及时雨。 (二)、加大大豆生产和出口的支持力度 建立健全大豆生产支持体系 通过国家的大力扶持,使农民种植大豆有利可图,增强种好大豆的信心,是拯救中国大豆的首要之举。一是根据“绿箱政策”对大豆生产进行直接补贴。通过支持大豆科研、技术推广、基础设施建设、大豆安全储备、作物保险、贫民救济、环境保护等方面增加大豆生产。二是用足用活“蓝箱政策”。加大对大豆生产基地的各种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减少农民的各种非生产性费用的支出;坚持国家、地方和农民共同出资的原则,建立大豆生产经营保险体系,增强大豆产业抵抗风险的能力。三是充分利用“黄箱政策”的模糊规定。通过民工建勤、义务工货币化等方式对农民生产进行补贴,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加大对农业生产资料补贴;根据WTO国内支持“微量允许标准”条款,适当进行价格支持,提供贷款,补贴种子、化肥、灌溉。地方政府要将大豆纳入其作物布局之中,象重视水稻、小麦那样重视大豆,给予种植大豆的农民适当的补贴。大豆加工企业要积极支持大豆科研,大豆科研要紧密结合企业需求,形成合力,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先守住阵地,夺回失地,再到国际市场去攻城掠地。 提高大豆生产和出口组织化程度 中国应该向美国学习,成立非营利性的中国大豆协会,集科研、教育、推广、市场开拓于一身,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良好对接。通过大豆专业合作社,集中采购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降低大豆生产成本;并通过大豆专业合作社,按照相关标准积极开展大豆深加工和向国内外市场销售非转基因大豆及其产品,使农民获益从种植领域延伸到加工领域和流通领域,减少中间盘剥,较大幅度地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提高他们种植大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中国大豆产销步入良性循环,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进步。 高度重视大豆标准化生产 当今的国际农业竞争是包括农产品质量、品牌、价格和农业经营主体、经营方式在内的整个农业体系的综合性竞争。发达国家经验证明,农产品的规格化、标准化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和基础。在农业生产高度组织化基础上,按照国际规则,把农业标准和农产品质量标准全面引入大豆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才能真正克服“绿色壁垒”,也才能采用现代市场营销手段,创出中国大豆产品的品牌,提升中国大豆的国际、国内竞争力。 国家粮食储备中应该加入大豆的储备 中国讲粮食安全,主要是指谷类食物的安全,与联合国所提倡的food(食品)安全并不完全一致。“粮食安全”概念始于20世纪70年代。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最初的《约定》,粮食安全的定义是“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品。”当时我们的翻译家把“食品”的外延缩小为“粮食”。在讨论“粮食”的时候,又把“粮食”与“谷物”等同起来,具体作物上又只重视高产的稻麦玉米等而忽视大豆。现在必须补上这一课,在中国的国家粮食储备中加入大豆的储备,增强中国食品营养安全方面的保障能力,为国人提供足够的蛋白质、脂肪等营养保障,这才是完整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三)、着实加速大豆科学和技术进步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大力发展畜牧业和水产业,科学使用肥料、农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通过增加投入和进一步发挥科学技术对大豆生产能力建设的支撑作用,加强大豆技术、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和相关技术的组装、集成和推广工作,积极创造条件促进大豆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将为实现中国食品安全保障与农民增收创造条件。 加大科研投入,改进生产技术 发展科技教育和壮大人才队伍,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从长远着眼,要增加大豆生产,提高国内供应能力,一要稳定播种面积,二要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拯救中国大豆的所有措施中最核心部分是加强大豆科研,改进大豆生产技术,特别要通过“组织大豆科研国家队,实施中国大豆超级种培育赶超项目”来较大幅度提高大豆单产,迅速增加国内大豆供应,实现中国大豆以“主要立足国内解决大豆供给问题”的战略目标。按目前国内大豆科研的最新成果,长江以北地区,已经在新疆获得 发展科技队伍,委以重任,尊重自主创新 从现实和发展的眼光看,建议以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分中心为核心联合各大豆主产区农业科研和推广部门,建立中国大豆科学技术研究的国家队,从“中国大豆超级种培育”项目(包括超高产育种和超高产栽培)入手,逐步发展与大豆高产和优质相关的基础和分支学科。要对建立起来的国家队委以重任,鼓励他们脚踏实地联合攻关,适当给于他们探索的自由空间。目前,大豆科研工作者一要努力提高大豆单产,积极探索将目前国内已经达到的小范围试验的单产水平 参考文献 [1] 袁隆平. 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 杂交水稻, 2000,15:31-33. [2] 罗赓彤,战勇,刘胜利,孔新,王曙明,孙大敏,盖钧镒. 新大豆1号和石大豆1号高产记录的创造. 大豆科学,2001, 20(4):270-274. [3] 张性坦,赵存,柏惠侠,林建兴,朱有光,李诺,郭子彪,常从云,卢增辉,戴蜀珏,张桂英,赵俊杰. 夏大豆诱处4号公顷产 [4] 盖钧镒. 发展我国大豆遗传改良事业解决国内大豆供给问题. 中国工程科学,2003,5(5):1-6. [5] Sinclair T R, L C Purcell, C H Sneller. Crop transformation and the challenge to increase yield potential. Trends in Plant Science, 2004, 9:70-75. 基金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490250),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2002CB111304, 2004CB7206),国家863项目(2002AA211052),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蒋慕东(1963~ ),男,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盖钧镒(1936~ ),男,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农业大学国家大豆改良中心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 *通讯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