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志
创新驱动助力钢铁业脱困情况探讨据耐火材料厂介绍“目前,我国钢铁工业面临产能过剩问题,受到钢材市场和原材料市场的‘双面夹击’。要通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使我国钢铁工业摆脱高产能、低效益的艰难境地。”6月3日,中国金属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匡迪在中国金属学会九届四次常务理事会上发言时指出。 “创新驱动是提升竞争力的根本” “实施创新发展战略,是我国钢铁企业提升竞争力的根本所在。”徐匡迪说。 对于我国钢铁工业而言,创新首先是技术创新。“我们讲技术创新,不是为了多得几个奖,或者多发几篇文章,关键是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效益。”徐匡迪认为这才是技术创新的真正落脚点。 目前,我国在一些高端钢铁产品上还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钢铁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一定要围绕市场和用户的需求开发高附加值产品,才能为企业带来稳定的效益。例如,宝钢的汽车板,仍是其目前盈利结构中很大的一块。 此外,钢铁企业还应该把技术创新的重点放到环保上。“环保也是钢铁企业的竞争力,通过技术创新降低能耗、减少排放,我国钢铁工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金属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玠说。 创新不仅包括技术创新,还包括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的创新。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长、中国金属学会副理事长、宝钢集团董事长徐乐江说:“我国钢铁工业赶上了信息化的时代,在商业模式上要顺应时代的要求。”日前,由宝钢集团与上海市宝山区共同打造的,以钢铁产品网上销售、物资采购、循环物资处理和供应链融资为主要功能平台的上海钢铁交易中心成立,实现了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有机结合,成为钢铁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一个积极探索。 “我国钢铁企业必须通过主动调整结构改变经营方式。目前,盈利情况比较好的钢铁企业大都是多种经营做得比较好、产业链延伸得比较快、服务做得比较好的企业。”徐匡迪说。 经营创新和管理创新的目的是更好地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这就要求钢铁企业必须把钢铁产品的销售环节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正如徐匡迪所说:“市场经济条件下,钢铁企业能为客户提供什么样的服务,为客户的服务能到什么程度,决定了企业进入终端市场的能力。” “一切围绕成本” 面对我国钢铁工业微利的局面,降低成本无疑成为钢铁企业增效的一个重要方面。“钢铁工业要摆脱微利局面,就是要从管理入手,提高效益、降低成本。”刘玠说。 据介绍,我国钢铁企业80%的成本集中在选矿、烧结、炼焦、炼铁等铁前工序,降成本的重点和难点也在这些工序。降成本,不仅是操作层面的事情,更为重要的是观念的转变。 以炼铁工序为例,过去一直强调精料、高温操作方针。目前来看,质量过剩问题已经成为钢铁企业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 “高炉使用的原料确实存在质量过剩的问题,高炉如何实现低成本制造,是今后应该共同研究的一个课题。”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王晓齐指出。 “我们的高炉是不是要一味追求用高品位的铁矿石?品位低一点,成本就会降低很多。”徐匡迪举例说,“是不是要一味追求高风温。风温越高,高炉的热负荷必然要提高,高炉的寿命就会受到影响。” 目前我国的一些大高炉一代炉役寿命只有五六年。“一味追求高利用系数、高风温、高富氧,这都是片面的。”在徐匡迪看来,一切围绕成本,如何降低炼铁成本,这才是最重要的。 此外,轧钢工序如何提高热装率,加热炉如何改造以提高热效率,加热炉废气如何高效回收利用,这些都是钢铁企业降低消耗需要考虑的问题。 “加强共性技术沟通交流” 严峻形势下,钢铁企业更需要抱团,共渡难关。其中,加强共性技术的沟通交流,是钢铁行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一个重要举措。 “例如烧结脱硫、脱硝、脱二口恶英等技术,国外一些企业做得比较好。国内企业也引进了一些相关的技术,企业之间应该加强这方面的沟通交流。”徐乐江举例说。 北京科技大学原校长徐金梧说,非高炉炼铁的一些技术,例如Corex、Finex等技术资料都是由国外的技术供应商提供的。“中国金属学会应该组织相关专家对这些共性技术进行确切的描述和解释,以供钢铁企业交流讨论。”“在共性技术研发,成熟技术推广应用,技术标准、规范的制定方面,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也要和中国金属学会加强沟通交流与合作。”王晓齐提出。 徐匡迪也特别强调了中国金属学会在凝聚行业创新资源,推动行业共性技术的开发、推广应用方面应该发挥的作用。“例如,倒角结晶器技术如果能在我国钢铁行业推广,可以大大减少钢铁企业连铸生产中铸坯的后续精整工作。”徐匡迪举例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