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研究网首页]   [博客首页]    
岭南剑客--洪凯的博客

http://www.casted.org.cn/blog/?uid=268

个人档案

洪凯
暨南大学公共管理系

公告栏 登陆博客 栏目分类 全部日志 最新评论 博主评论 博主好友 博主收藏 博客成员 最近来访 论坛资料 统计数据
创建时间: 2008-11-15
最后更新时间: 2010-03-30
日志总数: 6
总点击量: 59352

 

 

日  志

多功能性、价值链增值与农业技术创新政策的回应

作者:   分类:农村与区域科技研究     浏览:3550次   回复:0次  
发表时间:2008-11-18 14:06:33

 

近年来,随着农业的多功能性被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农业的社会价值及生态价值已经成为农业价值的重要成分。而市场环境的变化,也使得社会对农业价值链各环节的价值判断发生很大变化。这些变化都迫切地要求政府的农业技术创新政策迅速做出回应[1]
一、农业的多功能性与农业技术创新政策的回应
(一)产业多功能性与当代视角的农业价值
农业的首要功能是食品功能。现代农业不仅要求吃饱,更强调营养均衡、环保卫生、口味新奇、形色可人、加工快捷等附加功能。显然,食品质的功能价值要远远高于食品量的功能价值;二是工业功能。随着消费市场的不断细分和敏捷制造模式的形成,做为加工原料的农产品正在从规格统一的“大众需求品”迅速向歧异性显著的“小众需求品”发展、能够满足各类专有设备和特殊工艺加工需求的专用农产品加工原料需求大量增加;三是生态功能。农业所独具的替代化石能源、海量吸收碳排放和巨大的环境自净贡献,使现代农业创造远高于农业市场价值的绿色GDP;四是景观及审美功能。农业及农村所独有的青山绿水、鸟语花香创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的宜人景观,极大满足了当代人崇尚自然、回归传统的心理需求和审美需要,并极大地改善了城市景观与生态环境;五是文化传承功能。作为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悠久的文化传统,农业的文化传承功能正在为世人广泛接受,并日益成为当代国家间农产品市场开放与保护的重要法理基础和道义底线[2]
(二)产业多功能性对农业技术创新政策调整的启示
农业的多功能性对农业技术创新政策的影响有四:一是深刻地改变了农业技术创新的价值评估标准,从以往主要评估技术创新的经济效益,转向全面评估研发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更加突出项目的社会和生态效益,从主要关注农业自身的效益转向从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角度看待农业技术创新的整体效益;二是农业科技创新政策的重点从以增加农产品产量的技术逐步转向增产与增收并重的技术研发;三是农业技术创新政策更加重视体验型农产品和加工型专用农产品的研发;四是农业及农产品的多功能性决定了技术集成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成为的农业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式。
二、产业价值链增值与农业科技政策的回应
(一)产业价值链、产业组织与现代视角的农业价值
现代农业是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设施技术和标准化技术为特征的高新技术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农业呈现出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与规模不断扩大的特点。农业技术创新的根本目的和最终归宿在于提高农产品和农业的价值。随着市场供求关系的不断变化和技术及产业组织的迅猛发展,农业的产业增值和产业核心竞争力已经越来越集中于市场调研、产品定位、设计研发、品牌包装、渠道管理、物流配送、产品订价、客户服务等农产品流通等软技术环节(或虚拟环节)而不是种植、养殖等农业生产和加工等硬技术环节[3]
从农业技术进步的行业分布看,渔业、畜牧业及其加工流通业等高附加值行业的技术进步要远远快于种植业、林业等低附加值农业;
从农业产业链增值的分配角度看,那些具备掌握农产品流通环节、并具备全产业链要素整合能力和顶层战略设计能力的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合作组织是农业价值链的最大受益者和真正主人。生产要素整合能力的产业价值要远远高于研发能力的产业价值;
从农业产业链增值的产业组织角度看,农业龙头企业实行纵向整合的收益通常要要高于横向整合,农业产业链的增值主要体现为范围经济而不是规模经济;
从不同农业技术路线的收益幅度看,农业生物技术的研发收益最高,其次是农业化工技术和水利的收益,相对较低的农业机械技术进步的收益。资源节约型技术的收益往往好于高产改性技术,面向特定目标的综合集成、模块组合、成组开发的研发模式远远优于单项技术突破,平台技术的收益往往高于一般技术研发的收益;
从农业研发效益的实现方式看,农业技术创新转化为产品进入市场速度比农业技术创新的新颖程度和技术跨越程度要重要得多,农业技术进步的最佳方式是渐进而非跨越;
从农业技术研发组织管理的收益看,农业企业研发投入的成功率及收益率要远远高于科研机构,更远远高于高校的同类研发,农业企业在科研选题的市场背景研究和成果转化的优势极为明显。研发团队和重点研发基地的研发成功率及收益率要远远高于高水平研究者个人,特别在平台技术和大型科研项目的开发中。
(二)农业价值链变化对农业技术创新政策调整的启示
当代农业价值链的变化不仅深刻地改变了农业技术进步组合的价值判断,也必将在很大程度上颠覆农业科技政策的走向。第一,农业价值链变化要求政府的农业科技投入政策与农业技术组织政策必须突出国家(地区)意志、强化国家(或地区)战略引导、根据技术路线图分析和产业价值链分析的结果,优化技术路线和科研组织,针对制约国家(地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大问题和关键领域,实行跨地区、跨产业、跨平台的集成攻关和成果共享,引领农业实现跨越发展;第二,农业科技政策的重点支持领域应转向水产、畜牧、农产品深加工及农产品流通等高成长、高收益领域;第三,农业科技政策的支持重点应该从以农业硬技术为主逐渐转向硬技术与软技术并重,更加重视仓储物流、品牌管理、渠道设计等软技术开发;第四,农业科技政策支持的主体应以科研单位为主,转向产学研相结合、市场及技术应用推广前景明确的科研联合体,特别是那些具备全产业链要素整合能力的龙头企业和大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第五,农业科技政策支持的重点要从以往主要针对单个产品、单项技术转向面向整个产业链(特别是若干关键的产业价值链环节)的综合技术集成;第六,农业科技政策支持的重点将更加重视对平台技术、产业共性的支持;第七,要更加重视对农业科技的领军人物、拔尖人才、重点基地的突击队作用;第八,更加重视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的发展,注意平衡资源节约技术与增收增效型技术研发的发展平衡。
三、典型案例:广东水产星火科技带及其启示
积极回应产业的多功能性和产业价值链变化的挑战、主动调整农业科技政策,是实现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加速实现农业的市场化、产业化、园区化、品牌化、生态化的重要保障,是充分发挥产学研各方优势、健全农业研发瞄准机制、完善农业研发组织、提高研发效率、增加农业研发收益的重要措施,是提高政府农业科技投入绩效、深化农业科技政策改革的重要方向。近年来,广东调整农业科技政策的过程中开始尝试通过围绕本地区农业产业链的薄弱环节、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整合产学研各主体的农业研发及推广应用、以提高农业产业链价值为目标的农业科技创新政策,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广东水产品星火技术产业带项目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一)项目背景及其典型意义
水产业是广东农业的第一大行业,更是广东沿海地区农民增收和农产品出口创汇的重要来源。水产行业价值链通常包括种苗繁育、试验示范、饲料营养、病害防治、规模化养殖与捕捞、收购、分割包装、保鲜储藏、订单处理、信息集成、运输、分销等多个环节。其中,种苗繁育、饲料营养、病害防治、保鲜加工、供应链管理、品牌构建、渠道管理是最具价值的产业链环节。但是,在项目实施之前,广东水产行业技术研发能力存在很多问题:一是产学研严重脱节。拥有科研骨干和仪器设备的大院大所和重点高校与业内企业、推广机构和分散农户各自隶属不同的体系,难以实现产业价值链有效整合;二是研发投入过于分散、高水平成果较少、科研后劲不足。科研经费和项目分布过于分散,没有充分发挥大院大所和重点高校的科研优势。过分追求短期成果,对周期长、难度大的重大课题投入不足、持续性较差、激励不强。对重大基础研究和关键性应用基础研究、条件建设、公共数据库和开放实验室建设重视不够;三是研发选题与产业价值链不匹配。以往的水产研发投入主要集中水产新品种开发,对水产病害防治、深加工、保鲜仓储、供应链管理、公共科技服务体系等增值环节投入较少,对于休闲渔业设施规划建设、观赏性水产品开发等新兴行业和新兴产品的投入较少;四是对公益性研发的重视不够。海洋渔业资源保护、水产污染防治及水产污染物无害化处理等公益性研究的投入严重不足[4]
广东水产业技术发展遇到的上述问题是中国农业科技现状的一个缩影,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或多或少存在,区别在于问题的程度和范围,因此,具有极强的典型性。同样,广东水产星火技术产业带的成功实践也对于处于困惑中的中国农业科技发展具有路标意义。
(二)政策导向:促进支持产业多功能性与价值链增值的技术跨越
一是完善项目评估指标体系,切实体现产业多功能性的要求。增加了辐射带动农户、人才培养、市场发育和网络建设、项目的社会适应性等社会效益指标,以及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水生态保护、环保保护措施等环境生态指标。同时,还区分了短期效益和中长期效益,项目评估指标与项目后评估指标及评分标准,以期更加全面、准确地评估项目综合效益,做到优中选优;二是针对最终结果和关键流程,按产品和工艺要求制订结果性评估指标、关键节点控制指标和保障性指标等三类指标及具体评分标准;三是优先支持企业主导的产学研结合、充分发挥重点基地的研发优势。集中全力支持国内最大的水产饲料及加工企业广东恒兴集团主导、中科院南海所和中山大学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团队等单位的强强联合,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水产产学研联合体。大力支持基础研究重点基地、行业共性技术平台、行业信息平台、实验测试及示范基地、共享数据库等条件建设;四是优化科研选题。在继续支持应用开发的同时,加强高水平基础研究、关键性应用基础研究,加强病害防治、水产深加工、供应链管理、休闲观光水产等产业价值链薄弱环节的科研[5]
(三)资金筹措、投向与分工: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
一是加大政府引导性增加。包括:整合政府财政性投入,优先将项目企业列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中小科技型企业创业基金等政府财政扶持项目;二是充分利用市场手段,增加项目投入。包括:加强项目包装,引入创业投资、中小企业信贷担保、组织银企项目对接、引入知识产权及企业产权中介机构、优先支持相关企业在主板及中小板上市等多渠道筹集研发资金;三是在合理配置资金投向。重点支持产业链薄弱环节、高附加值环节、高成长环节和平台性技术;三是合理安排研发与推广分工。突出骨干企业的主导及产业链整合地位,将多数中小型地方性水产科研机构并入主导企业从事应用性开发、售后技术服务和产业共性技术平台的构建。重点科研院所主要从事相关的应用基础研究和难度较大的应用开发研究,重点高校主要从事高水平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适当开展应用研究,公益性水产技术推广机构主要从事相应技术的区域性中试、与生产资料相配合的技术服务;四是合理选择技术创新模式。重点支持技术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适当支持有明确前景的重大原始创新。
(四)体制保障:基于价值链增值的产业重组
一是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纵向一体化的产业重组。重点扶持国家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相关研发计划项目的牵头单位,并把带有整合全产业链意义的信息平台建设和市场营销平台建设交由龙头企业来主导建设。同时,鼓励龙头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水产技术推广机构组建股权型或合作型项目公司,回避体制障碍;二是大力推进产业内部的横向一体化重组。对于分散生产的农民主要通过产业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实施模式化、标准化养殖,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水产品议价能力。对于同区域内的中小企业则通过行业协会、园区同业协会、交叉持股、共建技术联盟进行行业内合作与业务重组,以尽可能提高产业链价值,加速技术推广。
(五)机制保障:建立有利于产业价值链增值的科研运行机制
一是建立起严密的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对项目确定的任务、目标进行逐层分解,各成员单位也相应建立了星火产业带建设的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和奖罚责任考核体系;二是建立起全产业链可追溯的食品卫生质量控制体系(HACCP体系)。实施全程、全时、全方位、可追溯的质量控制与责任追究,并建立起相应的数据采集、处理和共享机制及管理信息系统;三是建立起以项目绩效评价为基础的项目经费分期拨付制度、奖惩制度和信誉记录,防范项目单位在实施过程中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六)案例启示
广东水产星火技术产业带的成功实践的启示有六:第一,农业科技政策必须支持农业多功能性的发展。要重视农业的可加工性、生态环保、景观审美、休闲娱乐、文化传承等非传统经济功能及社会功能和环保功能,适时修改项目筛选标准与评价体系,建立与时代相适应的农业科技发展政策导向;第二,农业科技政策应以提高产业价值为根本目标,紧紧抓住产业链的薄弱环节、高附加值环节、高成长环节和平台技术组织产联合攻关、实现跨越发展;第三,农业技术创新必须坚持市场导向、龙头企业主导、产学研结合的方针。主要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进农业科研及技术推广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加快产业链要素整合和产业重组步伐;第四,要高度重视农业科技资金筹集方式的创新。通过项目包装上市、银企对接、中小企业信贷担保、企业股权与知识产权交易等方式,多渠道筹集研发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