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研究网首页]   [博客首页]    
田闯

http://www.casted.org.cn/blog/?uid=415

个人档案

田闯
中国科学院

公告栏 登陆博客 栏目分类 全部日志 最新评论 博主评论 博主好友 博主收藏 博客成员 最近来访 论坛资料 统计数据
创建时间: 2008-10-23
最后更新时间: 2009-02-14
日志总数: 12
总点击量: 105084

 

 

日  志

“李约瑟问题”及其求解

作者:   分类:综合发展研究   Tags:《法制与社会》2008年第27期   浏览:5295次   回复:0次  
发表时间:2008-12-09 22:49:06

(本文发表于《法制与社会》2008年第27期) 

 

“李约瑟问题”及其求解

(郑州大学教育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1

 

  本文介绍了“李约瑟问题”,并分析了潜在回答、语言文字决定论、官僚体制说、文化影响论、技术需求不足论、技术供给不足论、系统论对“李约瑟问题”的求解方式。同时指出中国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中国经济社会的改革开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是对“李约瑟问题”最好的实践回答。

关键词 李约瑟问题 求解

 

 

一、李约瑟先生

 

英国学者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博士,本来主修胚胎学,在生物化学领域颇有成就,甚至被称作“现代胚胎学之父”。但1936年在剑桥大学李约瑟与3位来自中国的博士研究生撞出了激情的火花,从此皈依“研究中国古代科技文明”。他六十年殚精竭虑、孜孜不倦地从事中国科技史的研究与写作。他的巨著《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译为《中国科学技术史》,以下简称SCC)向世人展示了一幅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宏伟画卷,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高度重视。李约瑟将“科学”比喻为《道德经》中的“天下神器”,既不是任何族群的特有资本,也不是任何民族的专擅。1153

李约瑟先生一直支持中国的科学事业,在他的努力下1942年组建了中英科学合作馆。他在我国抗日战争的大后方同中国知识界有很多交往,曾帮助中国科学家获得器材与资讯,还向外宣传中国科学家的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曾八次来中国大陆访问。他同周恩来总理抗战时就有接触,后来成了好朋友,周恩来总理1964年提出要把SCC全部译成中文出版,SCC第五卷第13分册《火药的史诗》专门献给了周恩来总理。李约瑟生前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1994年)。他1983年获得了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95年获中国国家科委国际合作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李约瑟是20世纪文艺复兴式的人物。178

 

二、“李约瑟问题”的提出

 

“李约瑟问题(Needham Question)”又称“李约瑟命题(Needham Thesis)”、“李约瑟难题(Needham Problem)”、“李约瑟之谜(Needham Puzzle)”。

1939年贝尔纳转述了朋友李约瑟的见解:“有史以来的大部分时间,中国一直是三四个伟大文明中心之一,而且在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内,他还是一个政治和技术都是最为发达的中心。研究一下为什么后来的近代科学和技术革命不发生在中国而发生在西方,是饶有趣味的。”2297但是直到1976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博尔丁(Kenneth Boulding,1910-1993)才将其称之为“李约瑟难题”。后经过美国科学社会学家雷斯蒂沃(Sal Restivo)的归纳,科学史家席文(Nathan Sivin)等人的质疑辩难,“李约瑟难题”成了李约瑟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的中心问题。

“李约瑟问题”主要是指:(1)“为什么在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5世纪之间,中国文明在把人类自然知识运用于人的实际需要方面比西方文明有效得多?”(2)“为什么近代科学只是在欧洲,而没有在中国文明中产生?”33)有学者认为14世纪的中国已经具备了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条件,“为什么中国没有发生土生土长的工业革命?”4

1954年,贝尔纳在《历史上的科学》一书中首次定性地描述了“科学活动的主流”在世界范围内随时间运动的现象。在此基础上,日本学者汤浅光朝利用“赫傍萨科学技术编年表”和“韦伯斯特人物传记卡”等权威性文献所提供的数据,研究提出,如果以一个国家中产生的重大科学成就超过全世界科学成就的25%以上作为世界科学活动中心的标准,那么近代世界科学中心是按如下顺序转移的:意大利(1540-1610年)-英国(1660-1730年)-法国(1770-1830年)-德国(1830-1920年)-美国(1920年至今)。4这种历史现象,学术界称之为“汤浅现象”。“汤浅现象”和“李约瑟问题”具有逻辑上的一致性,也就是说“汤浅现象”在某种意义上对“李约瑟问题”作了侧面回答。接下来我们谈一下“李约瑟问题”的各种正面回答。

 

三、“李约瑟问题”求解

 

1、  潜在回答

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利玛窦就从中国的社会习俗和科举方面来探讨中国的天文历算何以停滞不前。鸦片战争之后,一些国内的有识之士也意识到中西方在科技方面的差距,开始提出和解答类似的“李约瑟问题”。任鸿隽1915年的文章《说中国无科学之原因》,把中国无近代科学的主要原因归之于没有使用归纳法。梁启超则认为,国人“德成而上,艺成而下”的观念因袭已久,缺乏学校、学会、报馆之类的科技传播组织,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也阻碍了近代科学的诞生。钱宝琮、徐模等认为,中国为大陆文化,以农业为主,太重实用,因而自然科学难以发展。冯友兰认为应重点考察中国人的价值观和哲学,他特别强调汉代以后国人就失去了征服自然的理想并完全从外部世界撤退回来。陈立、竺可桢等认为,中国农村社会结构和封建思想使中国古代不能产生自然(近代)科学。5德国共产主义理论家魏特夫(K.A.Wittfogel)在1931年出版的《中国的经济与社会》中以中国为典型说明了亚洲生产方式不同于西方中古时代的封建生产方式,也潜在地回答了“李约瑟问题”。 [1]68

2、  语言文字决定论

法国学者伏尔泰和蒙蒂克拉把中国科学的落后与语言文字相联系。美国科学史家戴维·林德博格认为象形文字难以掌握且效率低下。李约瑟承认汉字在形成科学术语方面有缺陷,但他同时也认为汉字具有“数学”素质,“超过人类创造出来的表达思想感情的任何工具。”6我国学者的研究表明,用汉字进行思维的效率比用拼音文字高三倍,汉字在信息处理方面并不比拼音文字差。李世闻的“语言文字+思维”决定论指出,汉字是具有整体结构的象形文字,属于综合性,导致中国人的思维具有综合性;西欧的拼音文字属于分析性质,使得欧洲人擅长分析性思维,而分析性思维正是近现代科学所必需的。7费正清和费孝通则提出“语言文字+阶级”决定论。费正清认为,中国语言的性质造成了士绅阶级对学术的包办,文字对人的桎梏也使中国学者未能制定出一套比较完整的逻辑体系。838-45, 71-75

3、  官僚体制说

李约瑟认为,中国“官僚体制”的存在主要是为了维护灌溉体系的需要,而欧洲的“贵族式封建体制”有利于商人阶层的产生,当贵族衰落之后,资本主义和现代科学便诞生了。中国的官僚体制最初适宜于科学的成长,却阻碍了重商主义价值观的形成,所以它没有能力把工匠们的技艺与学者们发现的数学和逻辑推理方法结合在一起。因此,在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没有成功地实现从达芬奇时代(经验型试错)向伽利略时代(现代科学)的过渡。而钱文源等学者则进一步指出,统一的帝国和单一的意识形态阻碍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成长。5

4、  文化影响论

马克斯·韦伯认为,西方资本主义的产生是与新教伦理精神密不可分的,而没有经过宗教改革的古老民族的宗教伦理精神严重阻碍了这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刘志一认为,中国未能产生近代科学技术的决定性因素在于有机统一观思维方式的制约,构成东西方不同思维方式的根本原因则是地理条件、生态环境、生活方式等诸多因素长期作用于人的身体所产生的脑与神经系统应变模式的遗传与变异造成的。

梁漱溟认为中西哲学是动、静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模式,张东荪进一步指出,欧洲哲学倾向于在实体中去寻求真实性,而中国哲学则倾向于在关系中去寻求。 君毅指出,一切文化都是从宗教中分化出来的,而“宗教精神与科学精神皆根于主客对待之意识与分的意识,向中国古代民族以其自然环境与实际生活之形态之如何,遂缺乏主客之对待意识,缺乏分的意识”,使得中国缺乏科学精神。9牟宗三则认为,中国历史上其实并没有出现过科学,也未出现过逻辑和数学,其原因在于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精神与科学精神的不一致。5赵显明认为,“李约瑟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程朱理学的兴起逐渐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自由,导致了科举制的蜕化和社会环境的恶化,再也没有第一流的人才投身于科学技术了。8

5、  技术需求不足论

Mark Elvin认为古代中国之所以领先世界,而后又被欧洲赶超,是因为中国人口众多而资源匮乏。中国最初的家庭耕作制度有利于技术进步,不过这种进步的成果被一轮又一轮人口增加所吞噬,国家不得不大力发展农业技术去缓解人口压力。因此,中国出现了在较高农业技术水平上维持大量人口的局面。人口增加引起人地比率的上升,造成劳动力便宜而资源和资本昂贵,对劳动替代型技术的需求降低,同时由于人口膨胀,中国没有足够的剩余去发展工业,便进入了一个“高农业水平、高人口增长和低工业水平”的高水平陷阱之中。姚洋指出,中国人多地少,农业的平均回报高于工业的平均回报,资金向农业集中,造成工业缺少资金,这是中国未能工业化的真正原因。[6]

6、  技术供给不足论

巴多明认为中国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有两点:激励不足,缺乏刺激与竞争。林毅夫认为,在前现代时期人口规模的大小是科学技术的决定因素,而中国的人口数量在14世纪以前一直高于欧洲;在现代时期中国落后于西方世界是因为中国的技术发明仍然靠经验,而欧洲在17世纪科学革命的时候就已经把技术发明转移到主要依靠科学和实验上来了。中国没有成功地爆发科学革命的原因,大概在于科举考试的课程设置和其激励结构使知识分子无心从事科学事业,尤其是做可控实验或对有关自然的假说进行数学化这类事情。而有的学者按照诺斯等人的观点,把中国没有产生近代科学的原因归结为没有建立有效的产权(含知识产权)保护制度。[6]

7、  系统论

金观涛等认为,17世纪后西方形成的“近代科学技术结构”使其发展日益加速并超过了中国。吴彤认为近代科学未能诞生在中国,主要因为中国社会为科学性知识的演化提供了一个被组织环境,没有形成一个开放的、非线性的、远离平衡态的自组织系统。[6]

 

西方多从近代科学革命诞生的条件方面进行研究,而我国学者常常把“李约瑟问题”理解为对中国近代科学为什么落后这一历史现象的探索。中国本土的科学家为什么一直没有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似乎成了 “李约瑟问题”的现代版。我们坚信20年内中国会自然而然地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中国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中国经济社会的改革开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是对“李约瑟问题”最好的实践回答。

用李约瑟上世纪70年代在蒙特利尔的演讲做结,“假如我能长生不老,并能列席到世界大同后的科学应用委员会之中,我非常希望中国人也能加入其中。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只有在中国、日本以及在整个东南亚都能看到的伦理思想才是能够纠正西方社会中偏重科学观点的唯一法宝。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人类要认识什么是不可能做的事情,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事情。”185

 

 

参考文献



1刘钝.文化一二三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

2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3Joseph Needham.Science and Society in East and WestJ.Science and Society,1964,(4).

4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M.上海:科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5王京安,许斌.“李约瑟之谜”研究述评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6吴国东,汪翔.“李约瑟难题”研究述评[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5).

7李世闻.理性精神:李约瑟难题的钥匙[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7,(4).

8赵显明.试析“李约瑟之谜”产生的原因[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

9刘钝,王扬宗.中国科学与科学革命:李约瑟难题及其相关问题研究论著选C.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2,4.P297-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