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研究网首页]   [博客首页]    
田闯

http://www.casted.org.cn/blog/?uid=415

个人档案

田闯
中国科学院

公告栏 登陆博客 栏目分类 全部日志 最新评论 博主评论 博主好友 博主收藏 博客成员 最近来访 论坛资料 统计数据
创建时间: 2008-10-23
最后更新时间: 2009-02-14
日志总数: 12
总点击量: 111270

 

 

日  志

科技政治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   分类:综合发展研究   Tags:《湘潮》2008年第2期   浏览:7315次   回复:0次  
发表时间:2008-12-09 22:59:16

                                      (本文发表于《湘潮》2008年第2期)

 

                                          科技政治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田闯  谈新敏

(郑州大学 教育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  ] 本文考察了科技政治概念的形成,介绍了科技政治空间的三种张力:价值张力、权力张力、契约张力。分析了科技政治化的四个重要影响因素:经济因素,军事、战争因素,能源、环境问题因素,科研管理、科技传播因素。最后得出结论:科学技术不同于政治,科学技术和政治之间要保持必要的张力,使两者之间的引力和斥力处于一种动态平衡。公众参与是综合协调科技政治化中价值张力、权力张力、契约张力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 科技政治化,影响因素

 

马克思指出“科学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科学是生产力”,邓小平同志进一步深刻地阐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已经渗透到生产力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中,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革新了生产工具,扩展了劳动对象。科学技术成了一种社会生产力系统,在对自然界的征服、改造、利用和保护的过程中促进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社会文明的发展。

“政治追求权利的分享,追求对权力的分配有所影响——无论是在国家之间或者是在同一个国家内的各团体之间。”[1]我们在本文中讨论的政治,正如韦伯所言“指的是对一个政治团体——这在今天是指国家——的领导或对这种领导所施的影响。”[2]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中最本质的东西是国家政权机构……政治属于上层建筑,归根到底受经济基础的制约。”[3]

1.    科技政治化

1.1 科学政治与技术政治

纯粹的科学是一种学术性研究,它不附加任何经济的、政治的目标,它“为了科学而科学”。科学政治空间是由知识社会学所建构的,在这一空间中科学共同体和政治共同体交互作用。约瑟夫·劳斯认为“科学知识”与“权力政治”存在着三种关系:(1)运用知识获取权力,主要是利用科学的经验性及其工具效果;(2)权力被用来阻碍或扭曲知识的获取;(3)知识可以把人们从权力压制下解放出来,这可消解权力造成的扭曲。

纯粹的技术是人类对世界的改造关系,它已经打上了人类价值的烙印,技术具有明显的实践性。“技术政治”的提法出现于L·温纳(Longdon Winner)的《自主的技术》(1977)一书中,他认为“技术政治,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包含了技术的这样一种总体能力:通过改变、命令和适应使生物的和非生物的目标与纯粹技术结构和过程相统一。”[4]“技术政治论的核心主张是,在现时代,技术环境所要求的规则事实上取代了建造、维持、选择、行动和强制过程中的其他方式,具有某种政治性。”[5]

1.2 科技政治

正如科学和技术趋于一体化一样,科学政治和技术政治在近代也逐渐融合。马克思指出,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对人的技术统治,科学技术“对劳动来说,表现为异己的、敌对的和统治的权力”。[6]列宁通过对近代国际政治格局发展历史的分析,得出一个结论:现代科学技术的奇迹,已经成为帝国主义瓜分世界、左右政局的重要手段。[7]他在分析当时国际政治关系时,提出了“殖民政治”“军事政治”和“资本政治”的重要思想。“这些思想以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技是国际政治格局构成和发展的基础理论为前提。二战以来尤其是高科技出现以来的历史表明,科技因素已经成为世界政治格局形成、改造和转化的坚实基础。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认为当代国际政治的特征,集中地表现为‘科技政治’”[8]它是当代高科技与政治在发展中紧密结合的产物。李正风教授从科学的运行方式、科学的社会功能、政治的特点等角度分析了科技与政治结合的逻辑必然性和历史必然性,“科技与政治结合的必然性在于科学与政治之间的相互需要”,[9]他同时指出了科技与政治关系的复杂性。

“科技政治的凸现是以科技的政治化、政治的科技化和科技与政治一体化为特征的,是以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科技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中的突出作用为基础的。”[10]科技政治化是大科学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政治科技化是民主时代政治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科技政治一体化则是科技和政治两大系统互动的有条件统一。

1.3 科技政治空间张力论

科技政治哲学家徐治立提出了“科技政治空间”的概念,他从系统的观点出发考察了科技政治空间,发现了价值、权力、契约三个基本要素,“正是这三个要素,将科技与政治这两个相对区分的系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又使它们相互制约,相互排斥。”[11]进一步探索科技与政治互动的根源、动力和机制,徐治立教授发现三要素内部存在着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和排斥的三种作用力:价值张力、权力张力、契约张力。“对于价值张力而言,就是科技与政治之间价值取向的背离与吻合;对于权力张力而言,主要体现在科技与政治之间干涉与自由的关系;对于契约张力来说,则反映的是科技主体与政治主体之间对于研究活动的委托与代理关系。三种张力的有机结合,推进着科技与政治之间互动关系的不断深化。”[12]价值张力实际上反映着科技文化和政治文化在哲学层面的冲突与协调,权力张力反映了科技的自由和限制、政治的民主与专制在社会管理层面的辨证统一,契约张力精辟地概括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和政治在实际运行层面的物质经济关系。

2. 科技政治化的影响因素

“科技政治化”指科技活动明显地带有政治活动的特点,用张力论来分析就是权力张力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在实践上表现为政府部门开始参与科研目标的制定、科研方案的选取、科研经费的资助、科研过程的调控、科研成果的评价、科研成果的推广等过程。科学技术政治化是科学技术社会化的必然趋势。典型西方国家的科技政治化一般由科学技术产业化、资本化逐渐走向殖民化、国家化,并将过渡到民主化。我国的科学技术政治化经由国家化(1949-1966)、阶级化(1967-1977)的波折也走向了民主化(1978至今)。科技政治化曲折而漫长的进程中有以下四点重要推动因素。

2.1 经济因素

科技政治化的最基本影响因素是经济。促进社会发展是政府的重要职能,而发展经济则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关键环节。科学技术,或者更确切地说技术在一开始就打上了经济的烙印。农业和手工业技术的发展,使经济成为一个推动社会发展的活跃因素。第一次技术革命,蒸汽机代替人力,以大规模的工厂生产代替个体工场的手工生产,经济得到了巨大发展。第二、三次技术革命也产生了相应的财富效应。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生产关系的变革。从封建主义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科学技术的进步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俨然成了生产力的“形象代言人”。 正是科技的经济职能使政府越来越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大科学时代,科技发展所需的支持资金越来越多,科技越来越需要得到行业协会、政府部门、国际组织等的支持。科技对经济的贡献也越来越大,科技向生产的转化速度越来越快,在某些方面科技对经济甚至具有了决定性的意义。人口、粮食、能源、水资源、生态环境等一些突出的全球性经济问题只能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来解决。在国际政治关系中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竞争不断加剧。因此,正是经济从最根本的意义上把科技推向了政治化。

2.2 军事、战争因素

科技政治化的最直接的影响因素是军事、战争。一个国家最先进的科技必然首先应用于军事领域。军事、战争的需求最直接地、最强烈地催生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是二战期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学院电工系与阿伯丁试炮场联合为陆军计算弹道数据时完成大量计算而设计出的。电脑网络的前身Arpanet是美国国防部联结各武器开发部门专设的。原子能第一次应用是为了战争,是要杀人,而不是直接为人类造福。在特殊的军事政治格局中,科技特别是高精尖科技具有至关重要的政治作用。如:居里夫人曾慷慨地赠于中国珍贵的几克镭,并让她的中国学生转告毛泽东主席“你们要反对核战争就必须首先拥有核武器”。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试爆使中华民族百年之后重新昂首在世界民族之林,对于西方列强的压制和中苏交恶后前苏联的排挤无疑是最有力的回应。科技是国家安全的核心要素。在战争中,军事科技无疑是斗争的关键,其实早在战争开始之时其国防科技实力已经进行了无形的较量。

2.3 能源、环境问题因素

能源、环境因素实际上可以归结为经济因素,但因其在现时代影响极其突出,单列出来分析。能源、环境问题是当今时代科技政治化最关键的影响因素,也是科技政治化最现实的推动因素。在和平发展时期,能源、环境问题使得科技发展的矛盾更加突出,政治力量对这一问题的干预也越来越强,这种政治力量甚至跨越了国界,成为一种国际化的政治力量。能源环境问题是可持续发展所面对首当其冲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政治上的勇气和智慧、科技上的创新和努力。节能减排和自主创新已经成为当今我国科技政治的主题。

“能源部门要面对的问题,从广义上来说是能源来源、能源转换、节能和环保等。过去30年里,曾发生过四次石油冲击,每一次都导致世界经济衰退。”[13]国内最近出现的“油荒”更是危及到了社会的和谐发展。中国科学院针对我国的能源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首先,立足本国优势能源,开发和推广清洁煤技术。其次,大幅度提高核能消费比重。最后,加快海军建设,扩大国际合作。历史表明,生存资源稀缺到什么程度,大国关系就会紧张到什么程度,而海军是国家对世界产生实际影响力并由此分享国际资源份额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一国的能源安全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而政治问题的解决多是以军事实力为后盾的。”[14]

环境问题主要是经济发展对环境造成破坏、污染,以及如何治理的问题。有三类关键问题:煤烟污染工业“三废”污染和石油、化工、毒气污染农药污染、核污染、噪声污染。1970年丹尼斯·海斯发起“地球日”活动,1972年联合国召开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人类环境宣言》,成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此后各政党、国际组织针对环境问题不断出台一系列措施,这里不再赘言。“当政府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时,鼓励研究对政府来说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选择。”[15]环境问题不但是“蓝色科技”问题,更成了“绿色政治”问题。

2.4 科研管理、科技传播因素

大科学时代,科研投资越来越大,涉及科研人员越来越多,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程度越来越高。如美国的阿波罗计划历时11.5年,耗资255亿美元,大约有40万人和2万多家企业、研究机构参加。只有政府才有力量投资、组织、管理这一浩大的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嫦娥奔月一期工程”无疑是我国科技管理的成功典范。许多国家相继建立的科学院、科学技术委员会、科学基金会等机构,无论是采取多元分散、集中协调还是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国家政府都在发挥着重要作用。

科技传播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科学普及和技术扩散,它涉及教育、传媒、科技、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政府对科技传播的引导和支持无疑是对知识经济的最佳回应,同时科技传播也在强有力地推动着政治的民主化进程。

结论

“科技”代替不了“政治”,“政治”也无法取代“科技”,它们都是社会大系统中相对独立的子系统。科学技术和政治之间的关系是动态发展的,科学家与政治家通力合作,科学技术与政治权力在一定层面上的有机结合,是实践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只有将科技界的工具理性、价值理性同政治界的权力理性、管理理性有机地结合起来,科技政治关系才会更加融洽。科技政治化是经济因素,军事、战争因素,能源、环境因素,科研管理、科技传播因素等综合作用的结果“科技商业化、军事化、私有化和行为短期化是由科技政治化导致的¼¼当为人类造福的科技成果服从于某种政治目的时,必然导致科技发展的失控,必然会加剧人与自然的矛盾,给人类带来灾难性的恶果。”[16]在科技政治化中应该保持科技和政治之间必要的张力,使两个系统之间的引力和斥力处于一种动态平衡。“公众参与政治是综合协调科技政治空间三大张力的根本途径。”[17]公众应该理解科学,科学也应该了解公众;大众应该理解技术,技术也应该服务于大众。

The politicization of science-technology and its impact factor analysis

TIAN Chuang  TAN Xin-min

(School of Education,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01,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investigated the formation of the term:Science-technology Politicis,introduced three tensions—value tension,power tension and contractual tension in the space between science-technology and politics.It analyzed four important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politicization of science-technology:economic factor,military and war factor,energy and environment problem,manage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dissemination of technology.Finally drew the conclusion:science-technology is different from politics,and they should maintain the necessary tension in order to keep the dynamic equilibrium between the attraction and repulsion.Public participation is the basic way to comprehensive coordination of the value tension,power tension and contractual tension.

Key words: The politization of science-technology; influencing factors

参考文献



[1] []韦伯.学术与政治[M].钱永强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97.

[2] []韦伯.学术与政治[M].钱永强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95-196.

[3] 金炳华.哲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1957.

[4] L.Winner:Autonomous Technology,(The MIT Press,1977),237.转引自:刘文海.技术的政治价值[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76.

[5] 刘文海.技术的政治价值[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76.

[6] 马克思.经济学手稿(1861-1863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571.

[7] 列宁.列宁全集(2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246.

[8] 曹克.论高科技的政治影响及其意义[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14.

[9]  李正风.科学与政治的结合:必然性与复杂性[J].科学学研究,2000,(6),9-15.

[10] 谈新敏,王国领.科技政治:当代科技与政治紧密结合的新形式[J].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9),52.

[11] 徐治立.科技政治空间的张力[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8.

[12] 徐治立.科技政治空间的张力[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8.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国际科学技术发展报告·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37.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国际科学技术发展报告·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224-226.

[15] []希拉·贾撒诺夫.科学技术论手册[M].盛晓明.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365.

[16]张蓓.走出科学技术发展的泥沼[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5,(5).12.

[17]徐治立.科技政治空间的张力[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