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志
技术群体学习和同行知识共享是提高技术创新前端绩效适格载体
技术群体学习和同行知识共享是提高技术创新前端绩效适格载体
范拓源
美国的128号公路与硅谷几乎同时起步,但硅谷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128号公路却没有。究其原因,硅谷都是中小型高新企业,员工离职创业、跳槽流动频繁,企业之间无形中处于技术群体学习与共享状态。一项新技术、新发明出现后,大家马上群体学习共享并在此基础上创新发展,如此循环反复,产业技术不断提升,创新起点不断提高,创新绩效自然会越来越高。
我国温州也是如此,从国外引进一项新技术或者新的生产线,亲戚朋友邻居马上共同学习,纷纷采用。企业之间不断分享先进技术,而使整体技术能力不断提升,也推动了下一轮引进的技术具有更高水平。这样,经过几轮技术引入和分工,生产体系持续优化,逐步形成了新的产业集聚群,在更高的层次上开始了新一轮的引进与生产创新。如温州乐清柳市镇有1000多家低压电器企业,占国内低压电器产值的三分之二,可见技术群体学习和共享的优势。
马歇尔早就认识到技术群体存在学习效应及产业存在簇群现象[53]。Gererri G;Humphrey J;Sturgeon T认为现实的社会网络关系要复杂和广泛得多,基于本地化的行为主体之间的非贸易相互依赖,对企业有重要的意义[54]。沈正平认为产业簇群能够在一定区域内形成乘数效应。
但我国中小高新企业却缺乏群体学习和共享的能力。虽然每个企业都从国外企业获得了许多技术,但作为一个整体却没有充分利用这些技术。如果我国中小高新企业能群体共享这些技术,那么每个企业都可以比较容易地获得新技术,不仅自身技术能力会大大提高,而且技术溢出效应也会大大加快。但遗憾的是,我国的多数企业都在孤军奋战,不断重复技术引入和模仿开发,浪费了大量宝贵的时间和资金。
技术群体学习和共享是技术引入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技术创新的有效途径。笔者对此作了实证研究,运用结构方程对实证数据进行了分析。同行技术共享程度是仅次于技术属性适宜程度的因素,其非标准化结构系数为0.668,标准化结构系数为0.320。同行技术共享,形成创新网络,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才能更好加快研发和生产的分解与重组,提高群体创新能力。
知识和能力的转移是一个学习的过程。Cohen & Levinthal认为如果缺乏必要的吸收能力和背景知识,接受方也就难以掌握和运用所得到的内容,这就需要交流与合作。J.Schmookler认为对于一些并不类似却高度互补的活动,由合作的安排来协调,甚至可能会比科层和市场更有效率[104]。可见,技术群体学习与同行技术共享是形成创新集群的内在逻辑,也是提高技术创新前端绩效的适格载体。
集群中的各个行为主体都有可能实现技术创新。在技术知识高度共享的区域和行业,当新技术产生之后,就会沿着集群创新网络连线在整个网络中传递、反馈、形成振荡。行为主体良性互动,使集群要素得到有效整合产生1+1>2的协同效果。集群创新主体“边干边学”,建构了学习型合作集群,提高了集群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同一行业内,通过技术知识共享可以提高技术知识外溢,淘汰落后技术,提高整个行业的竞争力。同时,通过集群竞争实现优胜劣汰。
在产业链条上,集群创新网络体现出追赶效应和拉拢效应。产业集群内中小高新企业通过技术知识共享,提高相互影响力,落后企业以先进企业为标杆,先进企业为保持竞争优势也会更加努力。通过技术知识共享,技术创新向前、向后横向传递,从而使整个行业受益。同时一部分企业的创新活动及其成果的出现,会带动相关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以应付由此带来的竞争压力,这样会形成纵向产业集群创新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