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研究网首页]   [博客首页]    
[于]音绕[良]

http://www.casted.org.cn/blog/?uid=27

个人档案

于良
综合发展研究所

公告栏 登陆博客 栏目分类 全部日志 最新评论 博主评论 博主好友 博主收藏 博客成员 最近来访 论坛资料 统计数据
创建时间: 2008-07-16
最后更新时间: 2011-06-10
日志总数: 18
总点击量: 124233

 

 

日  志

1987-1997年间的北京市产业集群变化(2)

作者:   分类:综合发展研究   Tags:北京 产业集群 产业群 集群 cluster industrial   浏览:3956次   回复:0次  
发表时间:2009-02-06 14:36:49

 19871997年间的北京市产业集群变化

        ——基于投入产出表数据的主成分分析研究

 

于良

产业集群,是相互联系的产业和机构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集中,它包括一批相似、相关、互为补充的产业和其他实体,例如原料和零部件等专业化投入的供应者、专业和通用基础设施的提供者、研究机构、生产服务提供者等。

波特(Michael Porter)在《国家竞争优势》(1990)一书中提出“产业群”概念,被广泛引用。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产业群研究受到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以及企业管理等多个学科的关注,同时它也从这些学科获得了很多新的见解。Jacobs (1992), Rosenfeld(1996,1997)将纵向集群和横向集群作为他们定义集群的基础,对产业集群的定义进行了更为深入的讨论。JacobsDeman (1996)认为“集群并没有唯一正确的定义……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对集群进行分析都是十分有趣的”。他们扩展了波特对纵向和横向产业集群的定义,并指出集群定义过程中的关键要素包括经济活动的地理或空间集群化、产业部门间的横向与纵向联系、运用共同的技术以及企业网络质量与企业协作。专家意见法(Sternberg1991)、区位商和基本/非基本比率法、通过投入产出来辨别产业群的方法(Czamanski ,Ablas ,1979; Feser , Bergman,2000)、网络分析法、实际调查法等定量方法被应用于产业群研究中。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学者一直在关注国际上的产业群研究。1999年,仇保兴《小企业集群》著作出版。2001年王缉慈撰写《创新的空间》一书 。此外,周兵、蒲勇键(2003 、徐康宁(2001 、胡珑瑛、叶元煦(2002 、孙艳萍、胡开顺(2003)等也从不同角度对产业群进行了讨论和研究

本文使用主成分分析法,选取了1987年、1992年和1997年三个时间断面,对所有经济部门(一、二、三产业)进行分析1研究北京市的产业群变化。定量分析、历史变化分析和整体经济研究这三点结合起来,是以往的研究所没有的。对北京市产业群变化情况的更好把握,能够进一步分析区域经济的增长量、产业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等,揭示真实的产业经济发展情况,帮助决策者做出更有效的政策选择。

研究使用的数据和方法

分析中所使用的数据是198719921997年的北京市投入产出表,而且只使用了投入产出表的中间流动部分,没有使用最终消费部分。1987年的北京市投入产出表,为108部门×108部门投入产出表21992年的北京市投入产出表,为103部门×103部门投入产出表3 1997年的北京市投入产出表,为115部门×115部门表4

主成分分析的方法之所以可以用来判别产业群,是因为产业群内部各行业之间存在投入产出关系,附属部门围绕着其中几个核心部门,附属部门对核心部门的投入或是产出一般来说比较大。这样在生产的中间使用过程中,同一个产业群中的行业对几个核心行业的销售结构相似或是投入结构相似,或行业间的投入结构与产出结构相似,进行相关分析会得到较强的相关性。再对由行业之间的相关系数组成的矩阵进行主成分分析,并人为的确定一个载荷的门槛值,把每个产业群中高于载荷门槛值的行业挑出来,就组成了各自的产业群。

主成分分析的第一步是使用投入产出表的数据,构造反映产业之间联系的矩阵。第二步就是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因子。

由于因子数与产业数目是一致的,为了达到辨识产业集群的目的,可以选择特征值大于1,作为因子提取的判定标准,这样每一个提取出来的因子便可视为一个产业集群。为了便于辨别每一个集群中的产业,通常采用Varimax旋转的方法将因子荷载差异最大化。根据旋转后的荷载矩阵,可以确定各个产业集群中的产业。

判定是否将某一产业归入一个集群,取决于这一产业的荷载值。选择特定的荷载值,作为将特定产业归入一个集群门槛,不同研究选择了不同的标准。Roepke(1974)等选择0.50作为门槛值,而OhUallachain(1984)用较低的0.40。荷载值大的行业与这个集群关联较紧密,而荷载值小的行业则关系相对较远。例如在荷载值大于0.6的行业可以看作紧密相关,荷载值在0.40.6之间的行业可以看作有一定程度的关系。Czamanski (1971)就按照载荷大于0.750.50.750.350.5把每个产业群中的产业分成关联程度由高到低的三组。本文选择比较小的值,0.40。这样将荷载值超过0.40的产业归入产业集群,能让较多的行业进入产业群,之后根据实际情况,通过调高载荷值还可以再进行调整,使产业群的结构更清晰。

这样选出来的产业群应该是:一,产业群内部各个行业有相似的中间销售结构;二,产业群内部各个行业有相似的中间投入结构;三,产业群内部各个行业的中间投入和中间销售配合密切,形成紧密的供求关系。一般以第三种为主,但是也不排除第一、第二种。

产业群命名与核心行业选择

产业群命名规则:1,行业性质是比较统一的,直接命名。2,把产业群中行业按照载荷由大到小排列,根据排在前面的产业的性质命名。3,按照核心行业命名。

核心行业选择规则:根据行业i在产业集群中的中间销售贡献率(Pi)和中间投入贡献率(Si)综合考虑,优先选择两个指标都大的产业,如果没有满足这样条件的,就选择某一个指标比较突出的产业,先看中间投入贡献率(Si),再看中间销售贡献率(Pi),因为Si大的行业有较强的拉动力。分析结果如下:

11987年产业群情况

 

111987年产业群情况简表

Tab.11, Brief table of clusters in year 1987

序号

1987年产业群名称

C

LF

LB

核心产业

核心产业的Pi

1

汽车制造及相关产业群

0.199

0.501

0.607

汽车制造业

0.214

2

建筑及相关产业群

0.210

0.589

0.577

建筑业

0.552

3

农产品加工及相关产业群

0.043

0.510

0.472

粮油加工业

0.246

4

交通及其他公共服务产业群

0.019

0.224

0.258

航空客运业

0.204

5

化学制造产业群

0.034

0.388

0.480

有机化学产品制造业

0.377

6

生活服务业产业群

0.011

0.652

0.166

居民服务业

0.927

7

服装及纺织产业群

0.048

0.750

0.614

缝纫业

0.385

8

纸业及相关产业群

0.017

0.199

0.329

造纸及纸制品业

0.361

9

能源及相关产业群

0.001

0.052

0.050

电力及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

0.598

10

电子产品制造产业群

0.024

0.691

0.621

日用电子器具制造业

0.563

11

毛纺及农产品加工产业群

0.036

0.619

0.636

屠宰及肉类加工业

0.360

12

农业及相关产业群

0.004

0.064

0.218

粮食作物种植业

0.333

13

日用产品制造产业群

0.009

0.401

0.272

皮革毛皮及其制品业

0.490

 

十三个产业群中,核心产业在集群内中间投入贡献率超过50%的有4个,在20%-50%的,有9个。

把十二个产业群按照一、二、三产业归类。属于第一产业的有农产品加工及相关产业群、毛纺及农产品加工产业群、农业及相关产业群这3个产业群,占整个经济的中间投入的比例合在一起,占约百分之八。属于第三产业的有生活服务业产业群。其余的9个产业群基本都是第二产业。

         21992年产业群情况

 

121992年产业群情况简表

Tab.12, Brief table of clusters in year 1992

序号

1992年产业群名称

C

LF

LB

核心产业

核心产业的Pi

1

服务业及相关产业群

0.389

0.725

0.680

商业

0.303

2

建筑及相关产业群

0.149

0.558

0.549

建筑业

0.218

3

建材及相关产业群

0.038

0.276

0.350

生产用金属制品业

0.482

4

食品饮料加工制造产业群

0.011

0.348

0.233

其他食品制造业

0.420

5

化学品制造产业群

0.030

0.415

0.557

有机化学产品制造业

0.415

6

纺织产业群

0.009

0.226

0.335

棉纺织业

0.456

7

印刷造纸及相关产业群

0.033

0.346

0.521

有机化学产品制造业

0.411

8

种植业及相关生产资料产业群

0.007

0.225

0.492

化学农药制造业

0.495

9

农产品加工及相关生产资料产业群

0.004

0.160

0.200

化学农药制造业

0.732

10

玻璃及相关产业群

0.002

0.114

0.085

玻璃及玻璃制品业

0.728

11

汽车制造产业群

0.039

0.724

0.528

汽车制造业

0.807

12

畜牧及相关产品加工产业群

0.027

0.630

0.485

屠宰及肉类加工业

0.486

 

大多数核心产业在集群内中间投入贡献率都大于40%,在第九、十、十一产业群中核心产业在集群内中间投入贡献率甚至超过70%。

属于第三产业的有服务业及相关产业群。服务业及相关产业群是1992年最大的产业群,而1987年时还不存在这样一个产业群。属于第二产业的有建筑及相关产业群、建材及相关产业群、食品饮料加工制造产业群、化学品制造产业群、纺织产业群、印刷造纸及相关化学制造产业群、玻璃及相关产业群、汽车制造产业群。属于第一产业的有种植业及相关生产资料产业群、农产品加工及相关生产资料产业群、畜牧及相关产品加工产业群,这三个产业群的中间使用占整个经济中间使用的比例之和只有3.83%5

    31997年产业群情况

 

服务业及相关产业群1992年时相同仍然是是经济中最大的产业集群,包括34个行业,集群内部的中间使用量占到北京市所有经济部门的中间使用量的27.9%。在上表中列出了集群内中间投入贡献率和中间销售贡献率最大的三个部门。产业群的前向联系系数、后向联系系数分别为0.6480.679,可见,产业群内部联系紧密。从中间销售贡献率、中间销售贡献率两个指标来看,金融业、其他社会服务业和商业都是分列一、二、三,是这个产业群的主要构成产业。

与农业相关的有:农业生产资料和加工产业群、食品饮料加工产业群、农产品加工产业群,这三个产业群的中间使用占整个经济中间使用的比例之和只有3.3%,而十个产业群的中间使用占整个经济中间使用的比例有58%,可以看出,与农业相关的产业在北京市的经济中的作用非常小。

131997年产业群情况简表

Tab.13, Brief table of clusters in year 1997

序号

1997年产业群名称

C

LF

LB

核心产业

核心产业的Pi

1

服务业及相关产业群

0.279

0.648

0.679

金融业

0.432

2

计算机制造及相关产业群

0.061

0.382

0.386

电子计算机制造业

0.458

3

建筑及相关产业群

0.118

0.691

0.488

建筑业

0.357

4

电子产品制造产业群

0.037

0.469

0.469

其他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0.257

5

农业生产资料和加工产业群

0.001

0.056

0.054

其他饮料制造业

0.373

6

化学制造产业群

0.032

0.371

0.555

有机化学产品制造业

0.287

7

服装及棉毛纺织产业群

0.011

0.686

0.420

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

0.584

8

技术服务及生活服务产业群

0.009

0.329

0.208

综合技术服务业

0.701

9

食品饮料加工产业群

0.025

0.693

0.425

粮油及饲料加工业

0.654

10

农产品加工产业群

0.007

0.299

0.172

毛纺织业

0.449

五、结论

对北京市198719921997年三个时间断面的产业群的分析进行总结,大体上可以分成以下四个方面:

一、服务业19871997年期间变化很大,逐步成为北京市的主导产业1987年,可以划在服务业的产业群只有交通及其他公共服务产业群、生活服务业产业群两个。随着产业的升级,1992年、1997年最大的产业群都是以商业、金融业为核心的服务业及相关产业群。教育、科学、文化、卫生、技术服务业、生活服务业、行政机关,这些服务性部门地位上升。这与北京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定位是基本一致的。

 

   二、建筑业是北京市的支柱产业。建筑业所在的产业群以建筑业为主,涵盖建材、金属、机械等相关行业,1987是第一大的产业群。19921997年都是第二大的产业群。

 

   三、工业主要为本地服务,比较有优势的是服装纺织、化学制品、电子产品、汽车制造、印刷文教用品这五个产业群。服装纺织产业群,以服装业为核心,由以棉纺、毛纺为主的纺织业提供原料,产业群的组成行业比较稳定,但在经济中的比重总的来说是下降的。化学制造产业群,主要包括化学产品制造、塑料制品,组成行业比较稳定,在经济中的比重也大体保持稳定。电子产业群,包括电子生产需要的机械设备、电子元件、电器、通讯设备。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产业群中科学研究事业占有相当的比例,这在其他的产业群中是少见的。汽车制造产业群,以汽车制造为核心,还包括金属、橡胶、维修等,但在1997年的时候,因为载荷超过0.4的产业太少,没能划成一个产业群。印刷文教用品产业群,主要包括印刷业、造纸和纸制品业、文教用品制造业。

 

   四、农业比重很低,而且还在逐年下降,主要是满足本地的粮食、蔬菜、水果、肉蛋奶的需要,和满足食品饮料加工的一部分原料需要。

六、问题和讨论

文章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值得讨论:

首先,对数据进行预处理还可以用其他方法,如网络分析法、图解法等方法进行分析,并不一定就要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此可以作进一步的研究。

再次,尽管大部分的理论研究集中于产业集群对竞争力产生的正效应,但是正如西欧的很多钢铁、煤炭、造船、纺织等老工业区那样,地理靠近的集群可能变成孤立的、内向的系统。因此,集聚也有可能导致国家或区域的竞争力降低。产业群对国家或区域竞争力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此外,用基于投入产出表数据的主成分分析法得出的产业群,相互之间可能不是同一层次的,很可能存在大的产业群又包含几个小产业群的情况。

最后,主成分分析等统计方法只是进行研究的工具。使用各种经济模型进行数学定量研究的作用,是帮助我们更好的看清楚区域的经济结构,经济问题。用数学方法处理得到的结果都要经过人的鉴别和解释,人的差异会导致对相同结果的不同解释和扭曲。

 

1:以往国内外的研究都只用于制造业内部,把制造业各个部门分成不同的制造业产业群。本文之所以要这么做,是因为北京市并不是一个以单纯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城市,她的服务性的职能是非常强,如果把服务业各部门去掉后进行研究,会导致对北京市经济的错误的理解,进而影响进一步政策决策的制定。

2:本来是115部门表,去掉了7个部门,分别是石油天然气开采业、采盐业、木材及竹材采运业、水上客运业、体育事业、行政机关、社会福利业。去除的原因是该行业获得其它行业对它的中间投入为零,或是该行业投入其它行业的中间投入为零。

3:本是116部门×107部门的表,因为前述原因,去掉了9个部门,分别是石油开采业、天然气开采业、采盐业、木材及竹材采运业、水上客运业、体育事业、社会福利业、行政机关、日用机械制造业。因为行列数不一致,去掉了煤炭洗选业、船舶制造、管道运输、水上货运业四个部门。

4:本是124×124部门表,去掉了石油开采业、天然气开采业、采盐业、木材及竹材采运业、水上客运业、船舶制造、废品及废料、管道运输、水上货运。

5:把这三个产业群归到第一产业,其实里面不仅有农业,还有相当部分的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生产资料业。

 

参考文献

 

1.      Porter, Michael,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M]. New York: Basic Books. 1990.

2.      Jacobs, Dany and Ard-Pieter De Man.  “Clusters, Industrial Policy and Firm Strategy:  A Menu Approach.” [J]  Technology Analysi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 8(4):  425-437. 1996. 

3.      Rosenfeld, Stuart A.  Industrial Strength Strategies:  Regional Business Clusters and Public Policy[M].  Aspen Institute.  1995. 

4.      Rosenfeld, Stuart A.  Overachievers, Business Clusters that Work:  Prospects for Regional Development[M].  Chapel Hill, NC:  Regional Technology Strategies.  1996. 

5.      Rosenfeld, Stuart A.  “Bringing Business Clusters into the Mainstream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J]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 5(1):  3-23.  1997.

6.      Wang Ji-ci, etc, “innovation space: industrial cluster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M]Press of Beijing University,2001. [王缉慈等,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 [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7.      Zhou Bing, Pu Yong-jian, “A Growth Economic Explaination of Industry Cluster.”[J]china soft science,2003, 5):119-121.[周兵、蒲勇键,产业集群的增长经济学解释[J],中国软科学,2003,(5):119-121]

8.      Xu Kang-ning, “The Cluster and competitive capacity in an open economy.”[J],china industrial economy, 2001,(11):22-27.[徐康宁,开放经济中的产业集群与竞争力[J],中国工业经济,2001,(11):22-27]

9.      Hu Ling-long,Ye Yuan-xu, “Dynamic Analysis in hign-tech industrial cluster.”[J]Technical Economy2002,(8):50-52.[胡珑瑛、叶元煦,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动因分析[J],技术经济,2002,(8):50-52]

10.  Sun Yan-ping, Hu Kai-shun, “Model of Industrial Cluster Base on the system of regional multi-dynamic centralizing.” [孙艳萍、胡开顺,基于区域集聚多动态联盟体系的产业集群模式[J],经济体制改革,2003,(2):49-51]

11.  贺灿飞, 辨识区域产业集群——以北京市制造业为例[Z].

12.  Sternberg,E.“The Sectoral Cluster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Policy:  Lessons from Rochester and Buffalo, New York” [J]. Economic Development Quarterly 5:  342-56. 1991.

13.  Czamanski, S and Ablas L., Identification of industrial clusters and complexes: a    comparison of methods and findings[J], Urban Studies, 1979, Vol. 16, 61-80.

14.  Feser, E. J. and Bergman, E. M., National industry cluster templates: a framework for applied regional cluster analysis[J], Regional Studies, 2000,Vol.34, 1-19.

15.  OhUallachain, B., The Identification of industrial complexes[J],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1984, Vol. 74, 420-436.

16.  Czamanski, S., Some Empirical Evidence of the Strengths of Linkages between Groups of Related Industries in Urban-Regional Complexes[R], Papers, Regional Science Association, 1971, Vol.27, 137-150.

17.  Roepke, H., Adams D., Wiserman, R.A New Approach to the Identification of Industrial Complexes Using Input Output Data[J], 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 1974Vol.14,  1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