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研究网首页]   [博客首页]    
黄友直的博客

http://www.casted.org.cn/blog/?uid=142

个人档案

黄友直
湖南省知识产权局

公告栏 登陆博客 栏目分类 全部日志 最新评论 博主评论 博主好友 博主收藏 博客成员 最近来访 论坛资料 统计数据
创建时间: 2008-08-02
最后更新时间: 2011-09-15
日志总数: 7
总点击量: 83424

 

 

日  志

我国民间创新者的困难与期盼

作者:   分类:科技统计与分析研究     浏览:3202次   回复:8次  
发表时间:2009-02-13 10:17:06

 

我国民间创新者的困难与期盼
      (一)民间创新者的最大困难
        根据调查问卷统计,民间创新者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经费81.2%,推广应用56.4%,试验条件45.6%,交流渠道40.7%,指导评价39.7%。
        1、经费严重不足
        调查数据显示,有81.2%的受访者的最大困难是缺乏研究经费。不管搞科学研究还是是搞技术发明,从资料搜集、文献检索、原理实验、样品试制到传播推广等,都需要很多的经费开支。对于工薪阶层和无固定收入的人来讲,要承担这么多的开支是很困难的。一些具有重要价值的原创性项目,由于缺乏经费无法试验下去,只能停留在假设、方案设计或原理模型阶段,无法把设想变成现实。如王武生的“活动软体水坝”、徐业林的“无偏二极管”、万金华的“能辩证处理信息的智能计算机”、朱永强等的“粉碎电磁波”等,都因经费问题难以研究下去。
        民间创新者由于从事科技创新而致贫者十分普遍,吉林省科技信息研究所提供了一组让人触目惊心的数据:在吉林省780名专利发明人中,竟有700余名没有从专利中获得过经济利益;5000位发明人中,有近3500人债台高筑。在民间科学研究者中的境遇同样艰难,因为科学研究是对未知的探索,成功的几率小,风险大,而且又需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但又很难有回报。然而他们却矢志不渝,艰难攀登,搞得经济上山穷水尽,生活上处境艰难。
        我国每年从财政支出的科技经费达数千亿元,国家能否从中拿出极少部分、哪怕是百分之一来帮助这些民间创新者,让他们的创造智慧得到发挥、创造激情得到燃烧呢?即使给他们试错也是值得的,因为科学技术就是从试错中发展起来的。
2、成果推广应用难
        在问卷调查中,有56.4%的受访者反映成果推广应用难。民间创新者由于分散在城乡各地和各行各业,需求信息不灵,本身经济拮据,无力上门推广或做广告宣传。加之社会上一些科技中介机构又以盈利为目的,收费不菲。特别是一部分不法分子以 “中介转让”、“获某某大奖”、“被某权威机构选上”、“代写论证报告”、“代为包装”等五花八门的名义,瞄准民间创新者骗取钱财,使之雪上加霜。有时即使与厂家联系上了,还会受到厂家讨价还价和一些不平等条件的制约,等等。难怪有的民间创新者百般无奈地说:推广难,难于上青天!
3、试验条件缺乏
        调查数据显示,有45.6%的受访者反映试验条件缺乏。民间创新者为了进行科学研究,验证其科学性和可行性,需要进行一些较为复杂的实验或试验。他们自己没有条件,只能找科研院所、大专院校联系。然而,使他们意想不到的是,多数单位都以种种借口婉言拒绝。可现实情况是,我国国有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科研设施闲置现象极为严重,据知情人士估计,平均利用率不到30%。人们不禁要问:用纳税人的钱购买的科研设施,为什么宁可闲着,也不让民间创新者使用?!人们呼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一位民间人士叹息道:“国科”“民科”都是炎黄子孙,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4、交流渠道不畅
        调查数据显示,有40.7%的受访者反映交流渠道不畅。科学研究需要交流与讨论。交流与讨论可以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很多情况下,一个好的创意、发现和启示就来源于交流与讨论之中。民间创新者希望把自己的学术观点和技术成果在学术刊物发表,或者是参加专业学术会议,与同一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交流讨论,通过传播与交流,期盼得到学界的批评与认同。然而,民间创新者却很难得到这种机会。他们在寻求与主流学术团体的交流中,犹如荒原中鸣叫的小鸟,听不到任何回响。
5、指导评价求助无门
从调查中得知,有39.7%的受访者反映寻求指导评价困难。在民间创新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缺乏专业知识,在研究中遇到困难,很想求教专家学者;有的创新者经过长期研究,取得了成果,想请科技部门和专家学者给于评价。他们千辛万苦跑到科技部门、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可是,多数情况下吃的是闭门羹。科技部门的人说:我们只负责计划内项目的评价,没有列入计划的项目我们不管;科研院所的人说:课题评价要找负责评价的机构,我们只搞科研;大专院校的人说:我们的学者很忙,没办法接待。真是要想推脱,何患无词啊!偌大一个中国,号称有世界第一的专业科技人员,可民间创新者就是难以找到给予指导和评价的老师和单位,岂非咄咄怪事?!
        民间创新者遇到以上的困难及反映出来的问题,严重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浪费了宝贵的创造力资源,阻碍了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这些问题的存在与我国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政方针是背道而驰的;与胡锦涛主席强调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是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尊重创造、保护创造的社会氛围,支持人们进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其他方面的创新,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始终充满蓬勃的创造活力。”是不相符合的。有关管理部门需要认真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反思现行科技管理体制和机制中存在的问题,找出症结所在,研究解决办法。
(二)民间创新者的最大期盼
        根据调查问卷统计,民间创新者的最大愿望依次是:领导重视78.2%,政府支持75.2%,搭建交流平台47.5%,建立组织45.5%。
        1、希望领导重视
        调查问卷显示,有78.2%的受访者希望得到领导重视。因为众所周知,国家的大政方针确定以后,领导就是决定的因素。我国宪法第四十七条规定,国家对于公民从事教育、科学、技术等创造性工作应该给予鼓励和帮助。我国历代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调动人民群众的创新积极性。民间创新者希望各级领导能按照宪法和国家领导人的要求,拿出实际行动来,真正重视和支持民间创新活动,重视民间创新活动在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理解他们的兴趣和追求,为他们营造一种和谐、宽容、平等、公正的有利于创新创业的社会环境。
        2、希望政府支持
        调查问卷显示,有75.2%的受访者希望得到政府的支持和帮助。公民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社会需求,从事不损害他人的创造性活动是一种公民权,受到宪法保护,作为以人为本的人民政府有责任有义务给予鼓励和帮助。对于在民间创新活动中创造出来的有利于改善民生、促进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创新成果,特别是带有原创性的成果,政府部门更应给予重点扶持和帮助。包括对项目的审查评价、经费支持、提供研发平台、立项攻关等全方位服务。民间创新者最为期待的是,希望政府制定出扶持我国民间科技创新事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为民间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保驾护航。   
        3、希望搭建交流平台
    在问卷调查中,有47.5%的受访者希望政府搭建一个与职业科技工作者相互交流与沟通的平台。他们希望通过这个交流平台,与从事同一领域研究的专家学者进行沟通、交流,得到他们的帮助和指导;他们还希望通过这一平台,发布信息、与各个方面的创新者共同切磋讨论,分享各自的成就与心得,达到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的目的。
        4、希望建立民间创新组织
        问卷调查显示,有45.5%的受访者希望建立民间创新组织,为他们提供实质性帮助与服务。他们的这种愿望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我国现行科技体制主要管理国有科技事业,民间科技创新活动被排除在体制之外,导致民间科技创新活动的困难和问题无人问津。他们希望成立组织,架起与政府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反映他们的呼声和建议,为他们提供指导、帮助和服务。目前的问题是,现行的民间科技社团登记制度规定:凡成立民间学术组织或社团,必须要有挂靠单位和业务主管部门。民间创新者也曾千方百计求助有关单位,可是至今还没一个单位愿意接受挂靠。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亟待有关部门研究解决。

[评论人:范拓源] 评论时间:2009-02-16 13:57:11
黄老师:我对民间创新很感兴趣。有机会做个交流,我的联系方式fantuoyuan@126.com
[评论人:黄振强] 评论时间:2009-03-11 21:53:20
此博文较全面概括了我国民科的现状,看了真令人心酸。笔者对此深有体会。感谢博主对民科的仗义执言。希望继续联系,交流探讨。详见笔者博文--《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任务是发展壮大我国的第一生产力》。欢迎光临。
[评论人:邵伟光] 评论时间:2009-04-15 19:17:12
黄先生,读了你的这篇“我国民间创新者的困难与期盼”,就象是说出了我内心的感受。在中国似乎是只有“正牌”了才能有作为。民间的就象是后妈的。令人心酸。可悲。
[评论人:赵光远] 评论时间:2009-05-13 14:06:05
问题很实在,但解决起来需要很多条件,尤其是法律方面的支持。
[评论人:王禄德] 评论时间:2009-07-12 15:54:51
黄老师对民间的调查报告很有说服力,你与民间创新对接交流的信息很有说服依据,我还发现因创新举债被起诉的,拒留的.因走上弱势而被依法欺诈的。如国家不重视这个问题,势必引起社会不和谐,有失科技发展观的词汇,更失国家信用,希望我们多交流lkwanglude@126.com
[评论人:董贤桥] 评论时间:2009-08-30 09:59:40
完善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机制
科技转化的前端过程坚决废止以盈利为目的而收费的短视行为
关于实施多元投资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提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繁荣,社会的发展,都取决科技的进步,而科技的进步最始还是源于人才的才能及其贡献。《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指出:我国科技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主要表现为科学研究实力不强,优秀拔尖人才比较缺乏,科技投入不足,科学技术发展还存在着一些体制、机制性障碍,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已成为制约国家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评论人:董贤桥] 评论时间:2009-08-30 10:01:28
2006年人才蓝皮书发布的《中国人才发展报告》指出,中国人才投入和人材环境方面明显处于劣势地位。据专家测算,2005年我国浪费总规模超过2500万人,人才浪费导致经济消耗和经济损失超过9000亿元。据中国科协《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报告(2003年)》显示:“全国七成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率为零”。 又据报道,我国的专利申请总量已突破了300万件,每年取得科技成果3万多项,其中职务发明的转化率不足10% 非职务发明转化率不到5% 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还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率超过50%相比,我国的科技创新资源的浪费十分严重。
究竞是什么原因造成上述弊端呢?从科研及技术市场服务的一些情况看,以盈利为目的之前端收费的行为,成为了阻碍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卡紧式的障碍阻挡物。按照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存在着相当过程的事实,对照技术市场以盈利为目的而收费的短视行为,提议国家立法,坚决废止技术转化前端过程中以盈利为目的违背科学发展观的收费行为。激励企业特别在节能环保类高新技术的开发中,运用技术经济先进性竞争的手段,积极实施职务发明和非职务发明的技术转化及其产业化和效益化。特提案如下:

一、建立多元投资、风险分担的科研机制
重大技术转化是国家企业社会共同的责任行为。提案搭建节能减排技术转化的平台,由国家财政、地方财政、保险公司、企业及社会资金参股等多元化投资的办法,共同实施节能环保类高新技术的转化和产业化。特别是前端过程的技术贸易、技术评估(检索)、技术交易、技术产品的试制(改进)、检验、鉴定所需的成本资金,由多方共同投资,以减少企业单独投资的风险,激励企业为主体技术创新的积极性。

二、坚决废止科技成果产业化前端环节短视的收费行为
各种技术贸易洽淡会(交流会、展示会、评奖会、入会、入刊)及技术评估、新产品检验、技术鉴定、新产品试销等前期环节,在企业尚无收益还要再投资的前端过程,坚决废止此类以盈利为目的短视的杀鸡取蛋式的收费行为,坚决废除以“咨询费”“检索费” “赞助费”“培训费”等套用名义提留私分的乱收费。鼓励发明创造,对有利于重点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对国民经济、改善民生、带动内需有重大作用的源头创新的节能减排技术,在节能减排的专利申请及各项收费上要大开绿灯,减免一切交费。要列入政府部门人员薪金评级考核的主要内容。倡导电视、报刊等免费为技术方和企业方的合作牵线搭桥。
[评论人:董贤桥] 评论时间:2009-08-30 10:06:02
三、引入科研保险机制,确立失败是成功之先导的理念。要象财产保险、城市医保、农村医保那样实施科研试制投入的保险机制,各企业每年向科研保险公司缴纳适当的科研保险费,无论成功或失败都由科研保险公司支持一定比例的补偿费用。科研开发不可能都在同一年度,象医保农保那样千家万户助一人完全是可行的。对节能技术开发的企业减免税费,把减免的税费投入于更高节能环保的再创新,促进企业及社会的良性循环再发展。

四、倡导技术入股,创新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机制。建立技术方参与财务监管的制度,确保技术股的利益分配。在技术方和企业方认同的条件下,中介方(含技术贸易的组织者)也可参与收益分配,以减少企业前端投资的支出,又有协调各方长效关系的作用。
五、建立诚实守信的创新机制。技术、中介、企业、评估、检测、鉴定、监管等各个环节都要实事求是、诚实守信。不以短视收费为目的,而以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取得技术转化产品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为最大目的。不夸大不作假,遵守技术市场的制度规范,确保人生道德底线,确保各方应得的利益分配。当地科技局技术合同的登记管理作为各方履行合同的见证及监管,建立经营和服务的诚信档案,作为考核评级评奖及金融信贷等的依据,有利于技术转化产品、人文品质及企业管理的共同提高。

六、废止短视收费行为,将有效地制止社会上那些虚假考察、虚假评奖、实为骗钱的不法行为,从而净化技术市场的环境氛围,提升技术威望,减轻企业负担,杜绝滥用浪费及腐败,有利于企业的技术创新,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很有必要的举措。

如果说中国科技的自主创新是一个巨大而丰富的宝库,那么打开这个宝库的金钥匙是与之相配套的制度及其体系。如果说自主创新的主体是企业,那么人才是主体里面的根本是核心,资金是主体的支撑,制度是主体的保障,管理是主体的关健,各大因素引成完善的体系及其顺利的运行是这个金钥匙不可缺少的系统集成。

许多事实说明,中国不缺人才,不缺技术,也不缺资金;缺的是公平合理使用人才的体制,缺乏自主技术创新转化的环境条件,缺乏科学合理使用资金的政策制度。要使人才、技术、资金在自主创新中创造各自应有的价值,就要有一个开启自主技术创新宝库的金钥匙。

完善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机制,在技术转化的前端过程坚决废止以盈利为目的而收费的短视行为,国家、地方财政、保险和企业等多元共同投资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和效益化,时不我待!

欢迎发表意见,共同讨论。

董贤桥 电话:87798805 电邮:dongxianqiao@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