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志
二次创新以提高技术受容能力为前提
二次创新以提高技术受容能力为前提
范拓源
自建还是购买技术的决策对企业绩效的重要性,在于其经验资产对内部和外部技术引入的紧迫性(Unman,1988)。巨大的技术变化会提高外部获取的程度,即使是那些巨型企业发现他们独自难以维持对所有技术前沿的研究(Kotabe,1990) 。但后发展国家能够有效利用引进的先进技术的条件是该国的技术基础不能过于落后。技术源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并不是独立的,它受到吸收所获取技术能力的影响,这种吸收能力又部分决定于企业的内部能力(Cohen & Levinthal,1990;Lane & Lubatkin,1998)。
Welsch,Liao,Stoica (2001)认为获取是组织知识发生器,获取依赖于企业以前的投资如R&D、从前的知识、开发新产品能力、企业获取知识的速度和战略方向。就具体某一技术的转移而言存在技术势差就有产出技术转移的可能。但是,技术势差未必导致技术转移的必然。Barkema, H. G., & Vermeulen(1998)认为处于低位势的组织有获取高位势技术的需要,这需要来自技术发展、市场推动和政府行为。但若技术势差过大,反而阻碍技术转移的发生。原因是处于低位势的国家、企业很难消化吸收高位势的技术。低位势国家或企业的技术能力、知识存量积累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实现技术转移,低位势的国家和企业不能对转移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如果在消化吸收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处于低位势的国家或企业为提高产品的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只有不断地引进高位势组织的技术,结果是低位势组织陷入了“落后——引进——再落后——再引进”的怪圈(魏江,1997)。因此,产生某一技术发生技术转移的必要条件是该技术势的存在,而充分条件是,技术势差在某个范围内,或者处于技术低位势的组织有实际需要。
高研发投入使得有效利用引进技术成为可能。二战后,遭受重创的日本与欧美的技术差距被拉大,而且通过FDI引进技术的方式受到了政策限制。因此,大多数的日本企业只能直接购买国外技术并将技术本土化和改进,因此必须进行自主研发。同时,日本企业引进了很多如晶体管、录放机等尚未实用化的技术,引进这些曾是军用或行政业务用途的技术将其改造为适用于家庭的产品,也需要自主研发。因此日本从50年代后半期开始,研发经费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占GDP的比重从1955年的0.48%增加到了1961年的1.70%。正是这种高研发投入对技术引入的配合与支撑才促进了日本技术引入创新的巨大成功。
从事科学研发的人员比重,也是衡量技术消化能力的重要指标,比重越大,技术消化绩效越好。1990-2000年每百万人口中科学家和工程师,日本为4960人,而我国仅为459人,为日本的9.25%;每万名劳动力人口中从事研发活动的科研人员,日本是136人,而我国仅9.3人,为日本的13%。
日本无论是在近代化的过程中,还是二战后迅速崛起的过程中,都是从前一时代继承了相对雄厚的技术基础,对研究开发及教育的投资不仅进一步提高了技术基础能力,还使得有效利用引进技术成为可能。日本在一定的技术基础上进行的研究开发活动,使引入技术消化成为可能。引进技术的消化提高了日本的技术水平,并进一步诱发了新的研究开发。这种对先进技术的配合与支撑能力常被称为受容能力,包括技术基础、员工知识结构和研发投入。我国企业有必要积累技术受容能力,只有达到一定的阈值,才能领会到引进技术的创新所在,才能更好的消化吸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