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研究网首页]   [博客首页]    
科教频道

http://www.casted.org.cn/blog/?uid=1121

个人档案

鲍荣龙
江苏省镇江市官塘桥街道办事处

公告栏 登陆博客 栏目分类 全部日志 最新评论 博主评论 博主好友 博主收藏 博客成员 最近来访 论坛资料 统计数据
创建时间: 2009-04-23
最后更新时间: 2015-04-03
日志总数: 18
总点击量: 97978

 

 

日  志

加强现代农民科普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作者:   分类:综合发展研究     浏览:3225次   回复:0次  
发表时间:2009-05-07 17:16:46
摘要  阐述了公民科学素质的科学内涵,分析了农村居民的科学素质现状,论述了现代农民科普在加快新农村建设中的现实意义,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加强对农民的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全面提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通过科学技术普及,着力打造农民科普教育体系、新农村产业支撑体系、农村人文环境体系、农民增收体系,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关键词:农民科普;科学素质;新农村建设;科学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党的“十七大”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培养有文化、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是建设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笔者根据多年来在农村科普工作的实践,以及对农村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调查,就加强农民科普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探讨。
1  公民科学素质概念及内涵
  关于公民科学素质概念及内涵问题一直是国内外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在本文中,我们一方面总结和分析了国外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以及有关国际组织对此问题有代表性的观点和见解;另一方面结合我国国情,特别是中国科协和我国学者在此方面的研究成果,借鉴国外普遍接受并运用的基本观点,对公民科学素质概念及内涵做出如下界定。
  所谓公民科学素质,是指一个公众必须掌握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程度,以及应用它们来解决社会生活中有关的基本问题的能力。其内涵主要包括3个方面:了解必要的科学知识;能够运用科学技术判断和处理各种事务;具有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上述三者中,了解必要的科学知识是科学素质的基础;运用科学知识、方法于生产、生活实际之中,则是对科学理念、科学知识的升华和目的所在;而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则是公民科学素质的核心,对人的全面发展影响深远。
2  农村居民科学素质现状
根据2006年12月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现状和影响公民科学素质的因素”课题报告显示:城乡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分别为3.1%和0.4%;不同地区和城乡劳动者在受教育水平、层次结构等方面也存在明显差异。2007年江苏省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显示:城镇居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为3.77%,农村居民仅为1.40%。而发达国家公众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就已经达到3%~12%。目前,我国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8.5年,全国成人文盲大部分在农村。同时,相当数量的农民在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方面匮缺。如何应对以知识经济为代表的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提高全民特别是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就显得犹为必要,任重而道远。
3  加强农民科普的重要意义
    公众科学素质是个人全面发展之基,是兴国安邦之本,是人类社会文明之源。公众科学素质决定社会民主进程,决定生活方式的选择,决定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加强农民科普工作是建设创新型社会的客观要求。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是共同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科技创新不仅依赖于社会的物质保障,更需要高素养的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只有在推动科技创新的同时,大力加强科学普及,不断提高科学水平和劳动技能,才能培养和造就一支建设新型农村的高素质的劳动者队伍。
其次,加强农民科普工作是培育创新精神的有效手段。培育创新精神,科学技术的普及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全社会培育创新精神,激发创新热情,鼓励发明创造,营造敢为人先的社会氛围。特别是加强农村青少年科普教育,有利于他们从小确立尊重科学、崇尚实践,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世界观 ,从而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和丰富的人才贮备。
再次,加强农民科普工作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途径。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科普是一条重要途径。当前,农村居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偏低,已成为制约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之一。加强农民科普工作,有利于破除愚昧迷信,崇尚科学真理,丰富精神内涵,发展先进文化。
最后,加强农民科普是破解“三农”难题的重要举措。当前农村最集中、最突出的问题,一是农民收入水平比较低。二是农业基础薄弱,经营方式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综合生产能力不强,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不高。三是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只有加强科普,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才能切实解决这些问题。
4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农民科普
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可以这样说,人的全面发展,既是实现科学发展的结果,又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基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中,人的素质具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是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的基础,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因素。而科学素质则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普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如何行之有效地开展科普,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不仅关系“三农”大局,而且必将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全局。
4.1  确立系统的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
党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其内涵十分丰富,涉及农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各个方面,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树立系统的发展理念、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科普,促进新农村建设,就是要把科普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根据农村居民的不同层次需求,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集成多种科普模式,因材施教,全面提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努力实现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社会和谐进步。做到既要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又要改善农村生产条件;既抓好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又要抓好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建设。
4.2  确立统筹兼顾的思想理念,促进农村工业化发展。
通过科学思想的传播,使人们认识到建设新农村与推进城镇化,发展现代农业与推进工业化,都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在实践中绝不能将彼此对立起来,既要防止因强调工业化、城镇化而冲淡新农村建设的倾向,又要防止因强调新农村建设而忽视工业化、城镇化的倾向。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把农业发展放到整个国民经济大格局中来谋划和推进,使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更紧密地联系起来。通过科学知识的普及,使人们确立整体观念,系统观念,用科学的方法开展新农村建设,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推动农民分工分业分化,通过科普转产培训,把更多的农民转移到二三产业,让更多的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安居乐业,把传统村落改造成为农村新社区。不断提升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水平,不断增强二三产业对农业、城镇对农村的带动力,走具有地域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道路。
4.3  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理念,促进科技经济有机结合。
目前,农业发展面临着资源和市场双重约束。在此背景下,建设新农村,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转变农业增长方式。通过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和科学方法,使农民掌握科学文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放弃高消耗、高增长、高污染的生产方式,放弃高消费高浪费的生活方式。从主要重视农产品的产量,转向产量、质量和效益并重,更加重视品牌和质量安全;从主要依靠传统技术,转向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努力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从主要依靠资源消耗型的传统生产方式,转向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遵循农业内涵式发展道路的“模式”,才是走上农业现代化之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抉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依托科技,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业的产业化;把现代化管理理念引入农业,实现农业生产的设施化、标准化、市场化。推行清洁生产,发展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农业,合理有效利用农业资源,促进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
4.4  确立以创新求发展的思想理念,促进农村改革深化发展。
通过市场经济知识培训、信息化知识培训和法律知识培训等科普活动,使农村居民树立靠改革开放、靠市场机制、靠科技创新建设新农村的观念,通过深化农村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来不断增强农村的发展活力。根据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和要求,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双层经营体制,重点是进一步明确界定集体所有权主体,细化集体所有权的权能;进一步明确承包经营权的权能,细化农户对承包地经营所负有的责任与义务;进一步明确土地承包权流转的规则和程序,建立规范的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着力深化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规范国家征用农村土地行为,按照缩小征地范围、完善补偿办法、拓展安置途径、规范征地程序的要求,加快征地制度改革步伐,保障农民利益。改革和创新农村科技体制,不断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借鉴华西等先进地区经验,探索土地流转和农业生产新机制新模式,更好地致富农民。
5  将科普贯穿新农村建设的始终
现代农民科普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战略性举措之一。农民是我国人口中最大的、较特殊的公众群体,城乡二元结构不仅形成了巨大的城乡差距,也形成了城乡科普的巨大反差。农民科普具有急迫性、艰巨性、复杂性和工具性等特点。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已成为建设新农村、提高农民生活品质的迫切课题。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是农业科技转化的载体和农产品质量、经济效益的最终实现者。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劳动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8.5年,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仅7.8年,初中、小学文化程度占70%以上,高中文化的大概占16.8%,就业培训不到20%。这种由受教育程度偏低、缺乏接受继续教育和提升科学素质有效途径和机会的现状,造成了他们对科技知识的理解接受和应用能力大打折扣,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农业的科技进步,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如何提高农民科学素质,特别是提高那些在农村依靠土地生活的农民的科学素质?根据多年的农村一线科普工作经验,笔者认为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5.1  培养新型农民,着力打造开放有序的农民科普教育体系。
科普载体一般通过科普活动、学校科学教育、大众科学传播3个途径,将科普内容输送到科普对象。农民科普的对象主要是农村党员和基层干部、农村科技人员和知识青年、农村专业户和示范户、农村转业人群、农村多种经营人员、农村弱势和边缘人员。运用科普的层次理论,重点抓好对核心层农民的科学技术普及。首先,应立足地域差别大、农民以多业兼营为主、教育培训需求呈多元化等实际,发挥广播、电视、网络等远程教育培训手段的优势,以培养新型农民为重点,大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务农技能和科技文化水平;以培养适应城镇化、工业化需要的产业工人为重点,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能力;以培养带头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的“科技型”村干部为重点,通过系统培训,提高他们带领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本领和能力。其次,应整合农村各种教育资源,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重点建设一批县市级职教中心和乡镇级科普示范学校、村(社区)级农民科普学校。加强对外出务工农民的转移就业培训,发展技术型、外向型劳务输出,通过实施农民科普培训工程和绿色证书工程,努力提高农民务农技能。
5.2  发展现代农业,着力打造新农村的产业支撑体系。
根据党的十七大和中央1号文件精神,新农村建设应把发展现代农业摆在突出位置。从我省的实际看,一要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支持高产、优质、高效、创汇农业和涉农龙头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依靠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在本乡本土开展有针对性的农民素质提升的科技培训,引导农户参与产业化经营。二要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重点支持农业类科普展馆、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十一五”末力争使我省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率由当前的55.7%提高到60%,以农业科技综合展示基地为平台,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三要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十一五”期间,完成对部分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升级改造,在本地区培育一批农产品科普市场、标准化批发市场和绿色农产品批发市场。
5.3  解决农民实际问题,着力打造农村人文环境体系。
近两年,各级政府坚持每年都为农民办一些实事,着力解决农民吃水难、行路难、用电难、上学难、看病难等问题,深受广大农民欢迎。今后应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按照科普法的要求,安排专项资金做好农民科普教育、九年制义务教育工作,对农村家庭学生实施“两免一补”即免除杂费、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积极发展农村卫生事业,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均财政补贴标准,逐年提高覆盖率,力争2008年全面覆盖本地农民。繁荣农村科技文化事业,重点支持县市级科普场馆、文化馆、图书馆的新建、改造,实现乡镇有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室。同时,进一步加快乡村科普设施建设,并着力搞好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
5.4  拓展农民致富门路,着力打造农民增收体系。
目前农民收入与城镇居民相比,水平偏低。要缩短城乡差距,消除城乡壁垒,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广辟增收渠道,形成农民增收的三大长效机制。其一,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品质优良、特色鲜明、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帮助农民增加来自农业内部的收入。有针对性地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其二,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建立健全城乡就业公共服务网络,提升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配套进行岗位技能培训,劳动法、经济合同法培训,逐步建立并认真落实务工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其三,坚持开发式扶贫,加大对农民增收的政策扶持力度。2006年,中国科协和财政部启动了“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各级财政应优先安排用于致富农民“科普惠农兴村计划”、“ 百千万”科技兴农工程,良种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等。
综上所述,占我国劳动力人口70%的农民,受教育的程度整体偏低,科技素质不高。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素质总体上看是结构性下降。这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必须突破的一个瓶颈。没有高素质的农业劳动者,就不可能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将成为一句空话。因此,加强现代农民科普,提升农民整体素质,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当务之急,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杨文志,吴国彬.现代科普导论[M].科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鲍荣龙(1964.3-), 男,江苏镇江人,农艺师,从事农村科普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