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研究网首页]   [博客首页]    
科教频道

http://www.casted.org.cn/blog/?uid=1121

个人档案

鲍荣龙
江苏省镇江市官塘桥街道办事处

公告栏 登陆博客 栏目分类 全部日志 最新评论 博主评论 博主好友 博主收藏 博客成员 最近来访 论坛资料 统计数据
创建时间: 2009-04-23
最后更新时间: 2015-04-03
日志总数: 18
总点击量: 102466

 

 

日  志

青少年科普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

作者:   分类:科技与社会研究     浏览:5053次   回复:0次  
发表时间:2009-05-12 18:30:57

 

青少年科普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
鲍荣龙1    何滨海2
1镇江市润州区蒋乔镇人民政府,江苏镇江212011;2镇江市官塘中学)
摘要 加强对青少年科普教育,为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奠定基础。文章分析了青少年科普教育现状,论述了创新青少年科普模式的意义,提出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必须抓住有利时机,紧密结合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实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践,寻求和探索科学有效的青少年科普教育理论和实践模式,把科普教育的效果,最终落实到培养青少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形成一个自主、探究、合作与创新的科普教育文化氛围。
关键词:青少年科普;科学素质;科学发展观 ;知识经济;可持续发展
加强科学技术普及教育,提高全民族尤其是青少年的科学素质,已成为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性工程。科学技术的普及程度,是国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标志,事关繁荣科技、振兴经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局。在新时期加强对青少年的科学技术普及,培养他们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增强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他们树立科学思想、科学态度,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科学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不仅是一项重要的国民素质塑造工程,而且是保障我国“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顺利实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长期战略性工程,是一项造福当代,荫及后代的系统工程。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1 青少年科普教育现状分析
国家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教育能否培育和造就出适应时代发展的大批创新人才。科学教育是提高公众科学素质的重要基础。2007年江苏省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显示,大学以上学历者具备基本科学素质比例为6.50%,大专学历者为3.64%,高中或中专学历者为2.78%。这表明科学教育是提高公众科学素养最重要的渠道。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教育中的科学教育存在严重缺陷,尚未完成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我国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在科普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科学教育观念落后,重视知识的灌输,忽视对创新意识和能力、科学态度、精神与情感的培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重,考试压力大,普遍存在着科学素养较差,技术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较弱的弊端。科学教育方式缺乏创新,科学教育体系缺乏连贯。探究、发现、体验、研究性等学习方法没有得到有效地利用,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中小学生对现代科学发展进展情况、对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知之甚少,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认识不足。对于身边发生的迷信、愚昧的伪科学、反科学活动,及其它侵蚀、愚弄和腐蚀青少年一代的现象缺乏必要的识别能力和抵御能力。科普教育缺乏有效模式,传统的单一学校教育模式除了掌握必要的科学知识外,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思想方面,显得疲软无力。
2 创新青少年科普模式的意义
首先,科普成就青少年未来。科普是青少年是健康成长的必经之路,是让青少年获得主体性学习的有效途径,是培养未来创新人才的重要方式。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质是提高全民族科学素质的奠基工程,是增强国家竞争力和创新力的基础。青少年科普对于推进素质教育,赋予教育创新功能,提高青少年科学素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其次,素质教育呼唤模式创新。实践表明,传统的科普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新时期教育改革和青少年素质教育的需要。要解决这一问题,仅仅依靠教育战线外部(科协系统、专业科普工作者和社会各界)的努力,尚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中小学科普教育的落后状态。此外,因循传统的中小学教育教学模式,也无法实现从城市到农村的不同地域,大面积实施科普教育的战略任务。第三,模式创新是实施青少年科普教育的关键。构建一种能够结合课堂教学主渠道,对学生产生引力、动力进而对社会产生影响力的科普教育机制,使广大中小学教育工作者自觉投身于科普教育,必须进行模式创新。要整合社会科普资源,并集成应用。有效地将校内外各种教育资源,课程教学、互联网络、大众传媒、科技馆所等教育手段有机结合起来,将教师、家长、科技界和社会各界力量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科普合力。这就要求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突破传统教育观念,调查研究、系统分析,依据城市、农村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以及青少年科普对象的独特性、情境性、丰富性和社会性特点,制定多元化、多样性的科普教育新模式。
3、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科普新模式
面向青少年的科普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抓中小学正规教育的同时,要积极发展和探索对青少年的校外科普教育,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通过科普活动纠正学校科学教育的某些缺陷。“经济是今天,科技是明天,教育是后天”这一浅显语言深刻地描述了经济、科技、教育的三重关系。我国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之所以至今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根源就在我国教育、科学技术水平较低,国民的基本素质较低。为了适应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要求,更要重视通过教育改革,加强在中小学教育教学领域大面积推进科普教育的力度,探索和构建新的教育模式和运行机制。
3.1 综观国内外青少年科技教育,其基本组织方式主要有:
3.11学校主导型科普教育模式
学校组织各种科技类选修课、活动课、科技兴趣小组及科学俱乐部,开展各种学习、研究和探索活动。如指导青少年阅读科技书刊,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科技节目,放映科技电影、录像,参观科技展览,访问科技专家,组织专题讨论会、课题研究、科技竞赛、学科探秘、科技制作、种植养殖、发明创造等活动。美、英等国教育界普遍认识到,科普教育与学校科学教育的融合,有助于解决目前学校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学生学习科学课的兴趣低,教师教学方法单调死板以及教科书存在的局限性等。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实施的非常规科学教育计划就非常强调科普与学校科学教育的联系。该计划之一是要使科普项目的有关设计方案和材料能被中小学教师所利用。
3.12 科教交融型科普教育模式
基础教育课程与科技教育相融合。站在战略性的高度上,早在1985年,美国就启动了著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61计划,针对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的技术教育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代表着美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在该计划第一阶段技术专家小组报告里,针对技术教育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观点。报告所提出的建议,意义远远超出现有学校课程中增加一点点技术,而在于这些建议将成为美国基础教育一次重大改革的内容基础。要通过中小学整个学习过程反映技术已渗进我们的生活,要求学生采取实验和亲身体验的方法,随着从幼儿园到第12年级而不断增加其深度。
3.13 社会与学校互动科普教育模式
校外教育机构和自然科学学术团体为科技爱好者组织相应的活动,利用假期举办综合的或专业的科技夏(冬)令营,组织青少年进行学科竞赛活动,组织各种科技参观、考察和实验活动,组织短期研习活动等。科技团体组织高校、科研单位与学校建立科技教育方面的合作,使一部分有志于科学技术研究和探索的优秀青少年科技爱好者直接得到向著名科技专家咨询学习的机会,在科技专家指导下进行高层次的科普活动,进一步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并掌握初步的科学研究方法。组织社会多种科普资源,使之进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过程,是国外科普教育值得借鉴的模式。
3.14网络化科普教育模式
信息技术引入学校,运用于教学,会逐步改变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听的教学方式,教师的知识传授者角色将日益淡化,学生也将更多地自主学习。在此情形下,政府研究机构、科技团体、大学等开发的各种科普教育资源借助互联网方便地进入学校,学生的科学学习内容和方式也会更加科普化。美国能源部为把计算科学纳入中学科学教育,实施了一项称为“超级计算探索”的计划,该计划支持开发了许多计算科学学习资源。比如让若干名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共同登录因特网进行科学探究。华盛顿大学为帮助中小学生的科学学习,专门开发了一系列虚拟现实演示项目用于课堂教学,它还帮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虚拟生态环境等虚拟现实作品,不仅提高了学生对科学工作的兴趣,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15 部门联合型科普教育模式
有关部门联合或单独在全国、省、区、市、范围内举行较大型的科技竞赛活动。如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全国青少年电脑机器人大赛等,并从中选拔优秀项目参加国际青少年科技交流活动。
总之,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的青少年科普教育,既突破了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各种环境下感受和学习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素养;又更加重视让科普教育进入中小学教育主渠道,从而拓宽了对学生进行科普教育的实施途径,初步形成学校、科技界和社会各界联手,大面积实施科普教育的多种模式。这些模式对我国青少年科普教育的模式创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2 探索和构建科普教育新模式
倡导“以人为本”,面向青少年素质提高,是从根本上贯彻“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注重科学探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形成一种观察、研究、创新的习惯和理念,这是从根本上提高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重视能源环境、生态,培养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这是一项从儿童抓起,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大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探索创新并构建能够发挥学校教育主渠道作用,融科学课程教学、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和社会教育为一体的科学可行的科普教育新模式势在必行。
3.21 青少年科普教育校本模式创新
以科普的层次理论为指导,结合教育部“新课标”,研究和探索如何以知识经济时代新的教育理念,改革传统学校教育单纯传授有限知识的做法;实现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大面积提高学生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水平,分层次分年龄培养中小学生的科学素养。研究科学素养教育进入学校正规教育的渠道和途径,组织有关学校进行科普教育的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的开发实验。利用课程进行科技教育,开展校内大型科普活动,营造浓厚的科普教育环境。
3.22 青少年科普教育校外模式创新
以协同学理论为指导,探讨如何构建学校科普教育的开放系统。即:实现及时跟踪最新科学发展,科学课程教育内容的实时更新;科学技术工作者参与学校科普教育,学校教师和学生接触科学研究和实践;学校师生与科研人员的互动,课程教学与社会科普资源教育的结合;学校、家庭与社会科普教育协调发展的自组织机制。让青少年更多地走出课堂,走进家庭、田野、和海疆,使青少年在网络化的科技教育氛围中受到良好的科技教育。培养青少年客观、求真、探索、合作、竞争等科学精神。
3.23 青少年科普教育信息化模式创新
以信息化理论为指导,利用教育部大力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契机,探讨如何利用“校校通”工程教育网络,组织教师开发和整合网络科普教育资源,组织学生对科普教育资源进行“研究性学习”或“探究性学习”实验。研究在网络教学的新形势下,如何帮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开展适当的科学研究活动,树立主动学习和合作研究观念,促使科学学习内容和方式向更加科普化的方向发展。
3.24 不同地区科普教育模式创新
以哲学、经济学、生命科学和生态环境理论为指导,根据经济发达、中等发达和欠发达地区的实际,探讨城市、城镇和农村等不同学校的科普教育分类模式,重点研究如何在边远、贫困地区农村实现大面积进行适合当地需要的科普教育模式,研究如何提高青少年对封建迷信糟粕的抵御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科学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3.25农村青少年科普教育模式创新
中国大部分青少年在农村,促进农村青少年科学素质的提高,是青少年科普的重要方面。农村青少年科普学校—社区—家庭协同是农村青少年科普的基本特点,要结合农村教育改革,探索如何把科普知识的传播与实用技术的培训有机结合,提高农村青少年科技创新和创业能力。研究在农村大面积实现科普教育的动力机制,研究如何通过对农村学生的科普教育,达到使科学技术进入到千家万户的目的,研究在农村培养科技致富带头人的新途径和方法。要充分利用农村的特色养殖、种植的便利条件,开辟青少年科普教育实践基地、农业科普示范园等供青少年观察、研究。使青少年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基本的收集处理信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青少年科普教育是提升全民族科学素质的奠基工程,青少年科普模式的探索和创新,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基础教育领域的观念更新,校内、校外科普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及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要围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结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践,寻找我国中小学科普教育落后状态的症结所在,把科普教育的效果,最终落实到培养青少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形成一个自主、探究、合作与创新的科普教育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解读《2007中国科普报告》[N].科技日报,2007.10.12
2.《2007年江苏省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发布》[EB/OL]http://
www.jskx.org.cn/kxsz/docview.aspx?id=4531011822008.1.28
3.江苏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200720102020年)》.苏政发〔2007〕109号,2007.10.27.
4杨文志、吴国彬主编.《现代科普导论》[M].科学出版社,2004.6
5.《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国发〔2006〕7号,2006.2.6
6.《江苏省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实施方案》.苏全科组办发〔20071号,2007.3.20
作者简介:鲍荣龙(1964-, 男,本科,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会员,农艺师,科技助理兼科协副主席,主要从事科普工作研究。

何滨海(1979-),男,大专,中学二级教师,主要从事语文教学和科技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