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研究网首页]   [博客首页]    
范拓源的博客

http://www.casted.org.cn/blog/?uid=20

个人档案

范拓源
北京科技大学

公告栏 登陆博客 栏目分类 全部日志 最新评论 博主评论 博主好友 博主收藏 博客成员 最近来访 论坛资料 统计数据
创建时间: 2008-11-14
最后更新时间: 2011-09-20
日志总数: 21
总点击量: 106543

 

 

日  志

二次创新与技术依附的关系考量

作者:   分类:综合发展研究     浏览:3130次   回复:5次  
发表时间:2009-05-13 19:49:46

 

二次创新与技术依附的关系考量
范拓源
技术追赶理论认为落后国家可以通过引进发挥后发效应而赶超发达国家。但战后半个多世纪以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鸿沟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有扩大的趋势。不仅如此,就是对于给定技术,发展中国家学习效果也出现了巨大差异,不仅存在静态使用效率的不同,而且在动态上采用新技术的强度和模仿、改良能力也有显著不同。上个世纪60、70年代通过技术引入,亚洲“四小龙”产生了经济奇迹[51],而拉美国家却产生了技术“依附”。
面对上述困惑,劳尔(Lall)、帕维特(pavitt)、得尔曼(Dahlman)、霍伯德(Hobd)、金仁秀(Linsu)、阿姆斯丹(Amsden)等经济学家结合创新经济学技术演化论和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实例,提出了发展中国家技术能力理论。他们认为技术的本质是包含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在内的知识组合,技术进步不仅包括硬件的获得,也包括企业组织结构、管理能力等软技术的提高;发展中国家在学习发达国家先进技术时具有成本性、风险性和不确定性。技术搜寻、消化都需要时间和成本,技术跨越度越大,学习成本越高,有时并不亚于新产品的研发费用;学习能力本身也需要培养,特别是产业发展超越劳动密集型阶段,技术学习能力培养应当成为独立的行为目标;发展中国家技术发展多数呈逆向式,技术追赶具有阶段性。由于技术的广泛多样性以及企业面临不完全信息、要素替代程度有限的局限性,企业对技术的投资、吸收具有明显的路径依赖性,企业独有的技术学习渠道会影响企业技术发展方向。
由于对软硬件技术的重视程度不同,技术学习能力各异以及技术发展固有的阶段性和路径依赖性,发展中国家技术引入效果才会出现如此巨大的差异。但是几乎每一种类型都有成功的案例,发展中国家通常按照各自国情以及国际经济技术环境在不同发展阶段、不同产业选择不同的技术引入方式。日本战后依靠技术许可证贸易、反向技术模仿迅速提高了技术能力,但这种成功需要以合格的人力资源为前提;韩国在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的石化产业时主要利用技术许可证和交钥匙工程,也取得了相当成功;台湾、韩国的电子产业技术能力的崛起取决于代工、分包制的技术学习;马来西亚电子电器产业和泰国的汽车产业的生产技术能力得益于外国直接投资的大量涌入。
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一般都是从技术引入开始的(Kim;Amsden & Chu)。但引入的技术属性与方式不同会导致不同的效果[52]。大启二郎、刘德强和村上直树指出中国企业采用了过度的资金密集性的非适用技术,而这和我国的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是不相适应的。我国很多企业盲目追新引进成套先进设备和最新技术,却由于技术掌握不了或者原材料不适用而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甚至只能闲置浪费。国有企业对先进技术的偏好,造成了自生能力的丧失(林毅夫)。技术引入需要引进中性技术,即适应本企业技术水平,能内化为核心能力或者能更好结合本企业非对称资源形成核心能力的技术。而从国内研究院所、大学;同行或者其他行业进入的技术更接近中性,因此,技术引入不能仅仅盯着国外,更多的时候还要积极引入国内技术。
技术引入是否成功的衡量标准是分析它能否开辟了新市场或者比现有产品优越,能否受到用户的欢迎,为市场所接受。新产品从不完善到完善有一个过程。企业要扶植新鲜事物,切实组织力量解决那些影响产品质量、性能和经济性的难关,使之不断完善。在技术引入阶段,更大的力量要花在改善产品性能方面,要逐一进行品种的筛选,因为竞争不仅存在于新旧产品之间,而且存在不同型号的新产品之间。必须从多样化的产品创新型号中筛选出性能最好、最有竞争力的型号进行批量生产。在技术引入阶段主要依靠技术水平较高的技术人员,进行小批量生产。对生产效率要求不高,需要的是生气勃勃、富有创业精神的灵活组织决策。
我国大多数产品和市场还仍处于兴起、成长阶段,可以通过引进成熟技术迅速推出产品而实现盈利,即使面对跨国公司的竞争,通过非技术性服务占领市场,也为中小高新企业生存发展提供了可能。我国技术、产品和市场都处于快速成长时期,变数大。中小高新企业可以利用熟悉市场需求的优势,引进先进技术并通过逆向工程创新出新技术、新产品,获得和跨国公司竞争的优势而获得发展。从技术引入的效果来看,从国内同行和科研院所引入也是一种可行的办法。因此,本文把技术从国外引进和从国内同行、科研院所引入统称为技术吸纳能力。很多实证研究表明,技术引入阶段的技术搜寻、筛选等技术吸纳能力对创新绩效有较大影响。

[评论人:高峰] 评论时间:2009-06-01 14:21:16
很好,技术的引入和吸收再创新需要深入的研究,不简单了。
[评论人:高峰] 评论时间:2009-06-01 14:44:41
分析太好了,多谢!!!!!!!!!
[评论人:范拓源] 评论时间:2009-06-13 14:41:43
谢谢,多交流
[评论人:苏启明] 评论时间:2009-06-15 10:24:36
必须好好体会下,每个企业有其自身的优势,同时具有抗逆性极强的习惯性(不好听的就不说了)。
[评论人:范拓源] 评论时间:2009-06-17 21:35:07
技术创新是个系统涌现过程,具有路径依赖性,参数干扰可以改变其运行路径。但整个系统慢驰参量的形成并不取决于某一两个因素,是整个系统各因素博弈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