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志
产学研与用的结合
今年5月1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加快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工作。在提到“产学研结合”时,这次会议增加了一个“用”字——“会议强调,要加大改革力度,以企业为主体,促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
在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过程中,企业的主体地位、市场的主导作用以及产学研的合作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有机整体。产学研结合的原因、过程、结果都要考虑到企业、市场的因素即“用”的因素。
“用”是技术创新体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用”具有“用户”、“应用”的意思,更进一步也含有“市场需求”的意义。把“用”引入“产学研”是解决我国科技、经济联系不足问题的一个关键举措。当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技术研发在第一环节选题时,就脱离了市场,使得技术转化先天不足;二是在转化环节上,没有根据应用的需要进行适当地调整,让很多成果不能实现转化。
从本质上讲,技术的首次商业应用是技术创新。在我国技术创新体系中,“学”和“研”为企业的产品创新提供技术支撑,而“用”则是技术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果不能在市场应用,技术创新也就无法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因此,产学研用结合的提出,进一步强化了技术创新需要以市场为导向的重要作用。
用户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参与者
在产学研用密切结合的过程中,用户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参与者和利益相关者。过去产学研结合侧重于鼓励卖方主导的创新;“产学研用”新形式的提出,让买方参与进来,更有利于实现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
用户参与创新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常规的模式,并且根据行业不同,用户参与创新的方式和程度也不同。例如消费电子领域,消费者可以直接向企业提出自己的需求,服务行业用户参与的程度更深。电信、地铁、航空服务等大型运营商,可作为买方也可代表众多用户参与产品及市场创新。用户参与创新,会把特定要求直接提交给开发方,这样,既可以缩短从开发到市场的时间,还可以促进产用双方深入的联系,其最大的意义则在于大幅度减少创新的盲目性。
市场需求是国家的战略性资源
市场需求也就是应用导向的问题,在市场上解决产学研结合成果的商品化问题。当我们认识到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的时候,必须同时认识到消费者或者说用户是市场需求的主体!这就是“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
恩格斯曾说过,一个市场需求比十所大学更能拉动技术进步。这直接反映了市场需求对技术进步的内在的动力性。
从技术发展的基本规律上讲,任何一项技术在推向市场之初都是不成熟的,只有在用户不断使用和反馈当中,技术才能不断趋向完善。从技术创新战略而言,技术研发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适应和满足市场需求,市场则通过价值回报来保证技术创新的持续性。我国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的意义就在于此。
世界各国都把市场视为战略性资源,几乎所有国家都要经过相关制度设计,制定相关政策,使得本国市场需求能够跟技术进步、技术创新很好地衔接起来。例如,发达国家的政府采购政策其实就是一个典型的产业政策,核心目标是为本国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可预期的发展空间和利益空间。
一些重大项目通过技术关联度、产业关联度以及就业关联度对相关产业有很大的带动性,因此,用市场拉动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中,如果单纯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把中国的市场与技术创新剥离开来,那么中国本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有可能越拉越大。
拥有具有无限潜力的技术应用市场和消费市场是我国最大的优势。能不能把这个市场用好,能不能让这个市场成为技术创新的核心动力之源,直接关乎中国的技术创新大业,直接关乎中国的自主创新战略能不能得到顺利实现。
因此,必须打通产、学、研、用四个环节,整合四个方面的资源,这既需要通盘考虑对供给者和消费者的激励政策,也需要不断创新组织形式。如:支持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在这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有益的尝试。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在构建技术创新体系的过程中,产学研用的结合就像一个不断上升的闭合圈,相互推动,相互促进——当第一轮的创新冲过市场终点的时候,又为下一轮次的创新在跟高层次上建立了新的起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