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研究网首页]   [博客首页]    
赵光远的博客

http://www.casted.org.cn/blog/?uid=457

个人档案

赵光远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

公告栏 登陆博客 栏目分类 全部日志 最新评论 博主评论 博主好友 博主收藏 博客成员 最近来访 论坛资料 统计数据
创建时间: 2009-02-09
最后更新时间: 2012-12-04
日志总数: 14
总点击量: 77161

 

 

日  志

[评论人:郭崎] 评论时间:2012-08-26 23:39:51
此建议很好,但地方是否有资金解决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了,将是一个科技大省。在瑞典,科技创新也没有做到地方化。创新应该还是奢侈品,由中央政府的创新署(工业部下属)牵头,资金多集中划拨于高校,而企业的研发投资靠自己的资金。瑞典的产学研一体化做的很好。例如:卓越中心。如果有条件和兴趣,可以查阅一下卓越中心的运行模式。期待吉林省能够成为科技大省。
[评论人:黄文光] 评论时间:2012-04-06 13:37:20
现在产学研合作的论述以定性为主,实证和定量研究的很少,主要原因是缺少比较权威的产学研结合指数,因此,学术界要加强研究和探索,建立一套产学研合作的具有较强操作性的评价体系。
[评论人:赵光远] 评论时间:2009-11-04 15:34:53
赵克老师您好,好久没来了,看到您的评论又学到了很多东西。谢谢
[评论人:王禄德] 评论时间:2009-08-27 11:05:31
你的观点是代表民意和实际之声,而非泡沫社会的动论,今天的美国经济就是鞭策我国发展的生动教材,媒体的失真是社会经济的发泡剂,媒体和把持着国有信誉资本的政治导向,是作用国家的杠杆,不可渗进不良因素。
[评论人:董全义] 评论时间:2009-08-22 16:29:23
第一,应当是一场公开与规范竞赛的结果,科技不存在这样的竞赛。科学,就是科学,世界一流水平的质量与规模就是世界一流的有所作为。
[评论人:韩言铭] 评论时间:2009-08-05 17:07:13
这些很有意思,若是能梳理下,可以跟我联系。约稿
[评论人:赵克] 评论时间:2009-07-16 22:55:03
科学不是信仰;相反,科学在方法论上是不断的“试错”!!是通过不断怀疑和批判前进的!!!
[评论人:赵克] 评论时间:2009-07-16 16:47:33
对不起还有一句关键的话要补充:也就是说,由于没有对企业的性质做出分别统计:因此,我很担心,从傅蕴德先生提供的科学技术部发展计划司统计数据中我做出:“中国(大陆)科技资源配置民间化已经取得成功“这个判断应该仅仅具有的是表面的宏观意义,因为根据我的研究发现国外的企业构成中,国有企业的科技投入通常算”国家投入”而且在企业构成中,国有企业只占很少一部分;而中国的企业是国有企业主导地位要不改变,这种企业科技投入仍然还是变相的国家投入的一部分!!欢迎对我的担忧给出评论和解释!!!
[评论人:赵克] 评论时间:2009-07-16 16:37:21
傅蕴德 先生提供的统计资料表明;中国科技资源配置的民间化已经取得成功!!但是;我在《科学技术的制度供给》一书的最后一章(前70页这个网站已经放上拉http://book.idoican.com.cn/Detail/DefaultView.aspx?BookId=m20080616m000w011004)注意到;中国在这个问题上的统计指标设置有问题:没有对企业的性质做出区分统计;中国还有庞大的国有企业(从经费投入,国有企业的投入也是变相的国家投入)因此我后来又写作、了一篇“对国有企业能够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思考”一文:指出:“国有企业和技术创新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但在改革中却把二者结合起来思考并加以运作.本文依据近现代市场规则以及国企性质和特征,阐述了国企作为公益性社会组织与作为竞争性经济组织的矛盾,分析了国企作为历史和现实中的社会存在是否具有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合理前提与条件,认为,国企虽然具有作为公益性社会组织存在的必要,但在实践中维护国企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在逻辑上仍然要求国家或社会直接承担创新投资的风险和收益,这不仅不利于积极吸引民间资本投资,形成以民间资本为投资和收益主体的技术创新的格局,而且有悖于改制的初衷,进而指出了国有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风险和出路.”见http://lib.gddx.gov.cn/ketifuwu/%BC%BC%CA%F5%B4%B4%D0%C2.htm 这里列举了研究“技术创新”课题:应该参考的9篇论文和9本书!!!!
[评论人:赵克] 评论时间:2009-07-16 16:28:05
杜伟 在《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撰文"关于技术创新主体的两个基本问题的思考"中指出:在对国内学者关于技术创新主体的研究观点进行综述后,提出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研究开发机构只是知识创新的主体,政府则是制度创新的主体;这个观点我是肯定的;说明他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已经摆脱的哲学的阴影!!!
[评论人:赵克] 评论时间:2009-07-16 16:28:05
杜伟 在《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撰文"关于技术创新主体的两个基本问题的思考"中指出:在对国内学者关于技术创新主体的研究观点进行综述后,提出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研究开发机构只是知识创新的主体,政府则是制度创新的主体;这个观点我是肯定的;说明他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已经摆脱的哲学的阴影!!!
[评论人:赵克] 评论时间:2009-07-16 16:18:37
内容赞同;但是题目“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不一定是科技投入主体”;有混淆概念之嫌疑!主体在哲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解释是不同的;在哲学领域“主体”是指”参与者、行为人“,也就是说,是相对于“客体”而言的;但是在社会科学领域,“主体”的涵义是主导地位、相对优势 等;也就是说在比较的视阈下一定是最主要的;假如有5个统计单元A、B、C、D、E,若其中一个数字是21%其它都没有超越过21%的,就是“主体”!!!google 一下内容很多!!
[评论人:杜智涛] 评论时间:2009-07-11 19:37:02
过分盲崇科学也是一种迷信
[评论人:赵光远] 评论时间:2009-07-03 10:43:13
谢谢各位的评论,得益匪浅
[评论人:赵光远] 评论时间:2009-07-03 10:41:09
所谓天理,更多的是人理。各种行善或者宗教里所说的爱,都是人心底的善念罢了。在中国没有天主、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代,一样有爱、一样有善。人的本性而已,何须归于天主,归于别人。
[评论人:赵光远] 评论时间:2009-07-03 10:35:35
质疑才能加深认知,是人类进步的最大推动力。但这个世界上真正懂得质疑的人并不多,懂得质疑又敢于质疑的人就更少了。有很多真正的科学道理,都是用几百年时间甚至很多人的生命才得以证明的。时间会证明一切,历史会证明一切。
[评论人:王禄德] 评论时间:2009-06-26 18:14:23
有些事实真象说明;迷信天理是宗教的宗旨,关注民生是天理,和谐发展是替天行道,现任中央领导人是天主的使者。他们一生恳定平安.幸福,因为他们行了天理.博了天下人心。
本人亲身经历并得到了上帝的保护和神意示意指引.所以更忠于行善.施行于民生,忠于;真实.真诚.珍惜缘分。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天意不可违也。
[评论人:朱磊] 评论时间:2009-06-25 14:16:56
追求科学发展
[评论人:lifangcheng] 评论时间:2009-06-22 16:42:46
我原则上同意这种表述,但我现在遇到一实际问题:现在的水力发电,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按说应该是一项非常成熟的科学技术了,但我研究发现,不仅理论与事实完全不符,所以也可以说其理论是错误的。但至今有几多人认知了呢?我不能说这是迷信,更不能说它是伪科学。虽然我的证明尚未被公认,这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对此现象,我称之为“世界最大科技之谬”,但100多年来人们对此的坚信与不疑应作何表述,我却“无可奉告”。
[评论人:朱磊] 评论时间:2009-06-05 10:13:42
细节决定成败,科技引领未来。
[评论人:房汉廷] 评论时间:2009-06-02 16:50:25
这几个观点都很好。研究问题就要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只有能解决问题的办法,才是好办法。这几个问题,如果把一个研究好了,就是大贡献。
[评论人:高峰] 评论时间:2009-06-01 11:54:32
评价产学研结合指数非常有意义,希望作者多给相关的思路和建议,在这先谢谢了!
[评论人:高峰] 评论时间:2009-06-01 11:15:45
非常赞同,应加强企业在国家计划中的主导地位,拨付经费应加大给与企业的比例,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评论人:傅蕴德] 评论时间:2009-05-31 02:39:16
科学技术部发展计划司2008年12月17日《科 技 统 计 报 告》指出:2007年,我国的R&D经费支出总额中来自企业的资金占70.4%,来自政府的资金占24.6%,其他方面的资金占5.0%,企业是我国R&D活动的资金投入主体。
企业不但是我国R&D经费的最大来源,同时也是R&D活动的主要执行部门,2007年,企业R&D经费支出额占全社会R&D经费总额的72.3%,其在我国R&D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已不可动摇。大多数发达国家企业R&D经费占全部R&D经费的比重都在60%以上,韩国和日本均超过77%;美国为70.3%;加拿大、意大利这一比重在50%以上;而阿根廷、波兰等发展中国家这一比重较低。


在创新中,市场“看不见得手”发挥重要调节作用,用创新产品打开市场、开拓市场,政府是调控。我国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国家创新基金解决一小部分)的技术创新投入还是要靠企业自己的力量,国家的支持是很有限的,只可能在创新政策如贷款、税收等方面寄予支持。
[评论人:李龙道] 评论时间:2009-05-08 09:36:44
政府主管要重视,因科技不是立杆见影,都得第出成果才重视,太晚。象200720052629.6与200710182227.2一样本是最有开发价格,可不知为何,也许是非职务专利发明吧。
[评论人:刘刚] 评论时间:2009-04-04 23:28:59
国家财政科技投入的渠道太多,是造成我国科技重复投资且效益不高的主要原因,我国科技投入的管理机制确实应该改革
[评论人:朱付元] 评论时间:2009-03-26 14:13:33
“科技活动经费、财政科技拨款和R&D经费”针对的是不同口径的说法,它们之间不存在“哪个更准确、更科学”的问题,因为本来说的就不是一回事:财政科技拨款可以归为R&D经费也可以不是,但都可以归为科技活动经费,它们之间的关系可参考房先生的《科技投入及其管理模式研究》。只是在说明同一问题的时候千万别将几个混着用,:)
[评论人:初国刚] 评论时间:2009-03-23 16:24:32
非常值得研究。
[评论人:初国刚] 评论时间:2009-03-23 15:39:06
很好,学到了很多知识。谢谢
[评论人:赵光远] 评论时间:2009-03-09 13:48:01
谢谢两位的鼓励和支持。产学研指数这样的量化指标,我一直在思考,但是个人力量毕竟有限,需要大家的支持。过段时间,我会把一个系统一些的思考成果发在博客上,希望大家多提意见。
[评论人:朱伟] 评论时间:2009-03-05 14:54:11
设立产学研结合指数,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工作。将来在评价区域、行业产学研结合程度上就有了一个量化的指标。希望你能继续研究下去。
与张恒商榷,目前的产学研合作已经不再是一个概念了,很多地方、行业早已开展了相关的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对于推进产学研合作,已经不是新认识,但需要在认识。
[评论人:张恒] 评论时间:2009-03-02 10:32:49
目前产学研,个人感觉仅仅是个感念,本该早就研究的东西(事实上,任何研究的根本就是要走向服务),很赞同作者的想法。但是如何从定性走向定量的数模研究,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即使定性的分析,指标该如何确定?该如何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