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研究网首页]   [博客首页]    
王小林的博客

http://www.casted.org.cn/blog/?uid=178

个人档案

王小林
农村与区域科技发展研究所

公告栏 登陆博客 栏目分类 全部日志 最新评论 博主评论 博主好友 博主收藏 博客成员 最近来访 论坛资料 统计数据
创建时间: 2008-08-08
最后更新时间: 2009-01-05
日志总数: 32
总点击量: 160064

 

 

日  志

我国奶业组织制度演进分析

作者:   分类:农村与区域科技研究   Tags:奶业   浏览:2720次   回复:0次  
发表时间:2008-08-26 13:18:04
点击看大图
图2
点击看大图
图1

 

我国奶业组织制度演进分析

王小林

 

2006年以来,我国奶业发展出现较大波动。产品同构竞争激烈,产业链条利益分析失衡,奶业集成技术应用不足,奶农效益低下。奶业发展快而不好。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这对我国奶业的科技引领和支撑功能,以及奶业的组织制度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奶业的突出特点是劳动力和土地贡献作用不断减弱,资本和技术对奶业发展的作用显著上升。奶业增长的驱动力由自然资源要素型向科技要素型和组织制度创新转变。本文旨在分析当前我国奶业组织制度的演进进行理论分析,以判别未来我国奶业组织制度的演进,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本文以下分为四节,第一节简单介绍我国奶业的组织形式;第二节给出一个交易费用经济学的契约分析理论框架;第三节利用契约分析理论框架分析奶业组织制度演进的规律;第四节给出“奶联社|农联社”是我国未来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希望。

 

1. 我国奶业的组织形式及发展需求

 

我国奶业组织制度的演进经历了以下几种形式:第一,“公司+小农户”模式);第二,“公司+奶站+小农户”模式;第三,“公司+奶站+养殖小区(小农户)”模式;第四,“公司+基地(养殖场)”模式;第五,“奶联社|农联社”或者合作社模式。

我国奶业多种组织模式的形成,是奶农、企业、政府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也标志着经过多年的奶产业量上的扩张,在奶业组织模式上正在逐步趋于优化,以适应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和现代奶业发展的需求。特别是,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面临着重大调整期,即过去中国的经济以投资拉动和出口拉动为主要动力。20057月,中国出口首次在当年降到30%以下,这意味着今后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在很大程度上要建立在内需的基础上。因此,能不能解决内需的问题,将直接决定着中国发展的持久动力能不能形成。就奶产品的消费而言,我们必须意识到,主要的消费群体在城市,由于城乡发展的差距,农村的奶产品消费将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是很低的。也就是说,我们不能用中国人均牛奶消费量与发达国家直接相比,而要用城市人均牛奶消费量来进行国际比较。就城市而言,随着城市部门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已经显现出对高质量奶产品的需求。当前,乳品加工企业的主要盈利点也在于高端奶产品。高端奶产品的需求要求奶业的组织模式进行不断优化。其优化的方向是能够形成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并能够使利益分配基本公平,形成一个高效而可持续的奶业发展格局。

 

2.契约的一个交易费用经济学分析框架

我国奶业组织制度的演进,反映了乳品加工企业与牛奶生产者(农场、农户)以及中间环节组织(奶站、养殖小区、协会等)之间进行反复博弈、实践,并不断优化组织模式的一个渐进过程。要对这一演进过程进行理性的分析,我们需要借助交易费用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加以对其进行解释。以便我们更加清楚地制定企业发展战略以及促进奶业健康发展的政策。

交易费用经济学分析的基本单位是交易成本,组织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契约关系,签过正式契约的是正式的契约关系,没有签过契约的也可能是一种隐性契约关系。例如,一个奶农每天将其牛奶出售给同一个企业(或奶站),尽管并没有签过正式契约,但是这里已经有一个隐性契约,双方都有共同的期待。

 

2.1交易费用经济学基本理论

新古典经济学关于市场的理论是建筑在“一组非常特定的假设”之上的,这些假设包括了充分的、对称的信息和人们行为的理性选择等等。因此,新古典经济学中的市场关系是一种典型的“非社会性”关系,即完全排除了社会性关系。

与新古典经济学不同,交易费用经济学提出几个核心概念,在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中考虑了人的“社会性”特征,使得交易费用经济学能够更加贴近交易的真实活动,以更好地解释交易的发生和不同的治理结构的产生。

第一,“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即人们信息加工的能力是有限的,人们试图按理性行事,但是达到理性选择的能力是有限的。

第二,不确定性(uncertainty)和复杂性。

第三,人们行为的投机性倾向(opportunism),即机会主义行为。人们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下,要求他策略地使用信息(如欺骗顾客、隐瞒信息)和机会(如“骗了就跑”),他就会采取这种投机行为。

第四,“小数现象”(small numbers)。在新古典经济学里,市场活动是个大数现象,即有很多人参与经济活动,在竞争中协调各自的行为。如果一家商店价格偏高,消费者就会到另外一家去买。市场中通过很多人参与经济交易活动,产生竞争价格,达到供给均衡状态。所以,市场大数现象就是充分竞争市场。但是许多经济活动的形式是“小数现象”。例如,奶站的建立,在建立之初,双方的选择可能是一种市场关系,但是一旦双方达成协议之后,公司与奶站之间就不是市场关系了,而是一种双边关系,是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这个关系一旦建立起来,就是一个小数现象了,已经不能通过市场机制加以治理。

 


1市场失灵路径图示

 

1可以说明以下几种情况:第一,如果仅仅存在有限理性,不是问题。虽然人是有限理性的,但是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条件下这并不是问题。在充分竞争的市场下,个人和企业只需关心自己的私利,而不需要关心除此之外的其他信息。这些行为通过对市场价格的反应加以协调,达到均衡。市场协调的效率并不需要每个人都具有充分理性。

第二,如果仅仅存在市场条件下的不确定性或复杂性,这也不一定是问题。在不确定性、复杂性的条件下,如果我们具有充分理性,有足够的信息,就可以通过制度安排,把不确定性、复杂性问题考虑进去。实际上过去我们搞计划的很多做法正是从这样的一种思路出发的。

第二,如果仅仅有投机行为,也不会产生市场失灵。经济学最基本的假设是:人是自私的。投机行为只不过是利益最大化驱动下行为的另一种描述而已。

第三,如果仅仅有小数现象也不是一个问题。这是因为,如果我们有充分的理性,可以估计到小数现象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的话,我们可以制定规则来解决小数现象带来的问题。此外,如果人们不投机的话,以诚相待,那么这个小数现象也不会产生问题。

只有这些现象相互结合时才会产生市场失灵的问题。如图1所示,我们可以把这四个概念概括为两组:(1)有限理性和不确定性相结合;(2)投机性和小数现象相结合。在这两种情况下,都会导致信息阻滞,进而导致市场失灵。在这些条件下,市场在解决这些问题时不如其他形式(例如等级组织形式)更有效率。因此,市场和组织是两种不同的经济形式,供人们选择使用。

例如,投机行为和小数现象结合,就会产生市场失灵问题。假设一个奶农可以将自己的牛奶向市场上任一个收购者出售,即仅仅靠价格来协调,奶农就会产生卖了就跑的一次性投机行为。但是,如果采取一种纵向一体化的组织形式,奶农只能到指定的奶站卖奶,则是一种重复博弈。如果奶农采取投机行为,其行为后果就会有持续的影响。即奶站这种组织制度安排就可以更有效地解决投机行为和小数现象而产生的交易困难。

再如,有限理性和不确定性相结合带来的市场失灵问题。假设乳品加工企业与奶站签订合同,为其提供优质原料奶。虽然这可能是个长期合同,但是乳品加工企业的生产量需要随着市场而随时变化,这对合同的制订造成极大困难。如果乳品加工企业和奶站通过市场做交易的话,这个合同会非常复杂,有着很高的不确定性,每次变化都需要重新讨价还价的谈判,其交易费用是非常高的。如果乳品加工企业和奶站合并,供求关系就变成组织内部的协调问题,供求关系就可以通过行政命令来调整。也就是说,纵向一体化策略比市场模式解决此类问题更为有效率。

 

2.2交易的测度与分析

 交易的测度与分析基于三个基本概念: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及其发生的频率。在这三个基本概念中资产专用性的作用最大,因此这里我们构建一个资产专用性的简单分析模型。

资产专用性(Asset specificity)是决定采用企业还是市场的治理结构的最重要的因素。资产专用性至少可以分为四种类型:专用地点、专用实物资产、专用人力资产以及特定用途的资产。资产的专用性越强,就越容易发生交易的“锁定”效应,毁约的损失也就越大。

就奶业而言,资产的专用性,从奶农的角度来看,主要是奶牛的专用性,特别是优质良种奶牛的资产专用性越强。也就是说,如果奶牛不作为生产牛奶的用途,而转为其他用途,例如转为耕牛或肉牛,对于奶农的损失就更大。2007年初屡屡发生奶农屠宰奶牛,当作肉牛出售,说明奶农已经到了没有办法的办法。此外,就鲜奶而言,具有易腐性和专用性。因而,奶牛也就具有很高的资产专用性。

文本框: 成本2 资产专用性与治理成本

 在图2中,横轴表示资产专用性程度,原点处资产专用性为零,即资产是完全通用的,无需任何成本便可从一种用途转化为另一种用途。越往右,资产专用性程度越高,转移资产用途的成本也越高。纵轴表示成本。这里,我们把成本分为两类:一类是生产性成本,另一类是非生产性成本(交易成本)。

在图2中,我们用ΔC表示加工企业自己生产原料的成本与从市场上购买原料所花费的成本之差(即生产性成本之差额);把ΔC作为资产专用性k的函数,有理由假定ΔC始终大于零,但会随着k的增大而递减。

如果生产原料的资产专用性k很少,则ΔC会很大,即由市场来协调原料生产会大大地节省生产成本。

我们用ΔG表示企业治理成本与市场治理成本的差额(即非生产性成本之差额)。显然,对于决定是通过市场进行购买原料还是通过纵向一体化自己生产原料这一决策而言,需要同时考虑生产性成本与治理性成本,即考虑ΔC+ΔG

当资产专用性很低时,企业内部的生产成本和代理成本都远远高于市场成本,企业可以从市场购买所需的原料;随着资产专用性的提高,企业采用纵向一体化策略会更加划算。在图2中,右边表示纵向一体化区域,左边表示外包区域,即通过市场采购。

畜产品生产是活体生产,一方面活体不能储藏,即畜产品生产的饲料报酬率有一个最佳点,一旦该出售,必须出售,否则商品品质下降,维持成本高,商品售价更低,会造成更大损失。因此,养殖业有向加工环节实现纵向一体化的诱因。另一方面,畜产品活体运输半径不能过大,否则会损失过大,得不偿失。经验表明,饲料行业的运输半径200公里内为佳;鲜奶收购半径最好不超过50公里。研究表明,美国农产品的36%,猪肉生产的70%以上是以合同和纵向一体化形式进行的,丹麦的猪肉也基本上是纵向一体化生产的。德国猪肉生产纵向一体化趋势也比较明显。Fearne (2003)HornibrookFearne(2005)对于英国牛肉市场的研究表明,由于受疯牛病爆发的影响,在英国牛肉生产的纵向一体化已经成为主要的治理手段。国外牛奶生产的纵向一体程度也相当高。纵向一体化已经扩展到包括饲养者、饲料生产者、屠宰场、直到零售。

 

3.奶业组织制度演进分析

 

3.1 模式A:公司+小农户

这种模式属于奶业发展初级阶段的组织模式,根据前面的理论框架,奶牛具有高度的资产专用性,随着奶牛品种的改良纯度的提高和价值的提高,奶牛资产专用性不断提高。基本经历了两个阶段,最开始是小公司+小农户,之后发展为大公司+小农户。这种公司+小农户的模式是最为松散的组织模式,农户具有卖了就跑的投机行为,农户也具有牛奶加水的投机行为,是一种极为不稳定的契约关系。随着品种改良程度的提高,奶牛的资产专用性提高,奶农就会被“锁定”在交易中,即分散的小农户逐步处于不利的地位。由于转产的成本巨大,分散奶农的谈判地位低下,市场的价格基本由公司来制定,奶农只是牛奶价格的接受者。显然,不论是公司处于强势地位,还是奶农处于强势地位,这种交易都会变得不稳定。

 

3.2模式B:公司+奶站+小农户

公司+小农户的不稳定的组织形态需要引入新的治理结构,以改进其组织效率。首先,引入的是奶站,奶站作为公司与小农户的中间环节,起到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促进交易的稳定性。由于奶站的建设也具有很高的资产专用性,通过市场的力量建立奶站其风险是较高的,因此,奶站一般是由公司建立的,或者公司作为主要出资者。当一个奶站建立在一个村时,就相当于给本村的村民一个隐性的契约,即发出一个长期、持续收购牛奶的信号。这就促使奶农具有长期的投资行为,有动力养殖更多的奶牛,并对奶牛进行改良。但是,在这一模式中,小农户仍是处于不利的地位,一是组织化程度低,谈判能力弱;二是资产专用性高,转产风险大,一旦被“锁定”在交易中,退出的成本就很大,会被迫长期处于不利地位。奶农也有其抵抗的力量,比如不去积极提高牛奶的质量;再如,向政府呼吁;更有甚者与奶站发生摩擦。

 

3.3模式C:公司+奶站+养殖小区

政府面对农户的呼吁,以及奶产业的发展不能不作为,于是不少地方地方开始积极干预奶业的组织模式。其中,一种典型的做法是政府财政补贴一部分资金,公司出资一部分,农户出资一部分,建立奶牛养殖小区。

模式C的组织模式显然优于模式AB,这是因为组织方式更加紧密了。但是,这一模式并没有彻底改变农户在这个产业链中的地位,即农户仍然是“锁定”在交易中,并处于弱势地位。事实也证明,一部分公司+奶站+养殖小区的模式运行良好,但另一部分却已经运行艰难。调研中已经发现,有的奶牛养殖小区,建成后农户不愿意迁入,属于政府一头热的行为;有的虽然农户迁入,但是防疫等做的不好,沦为“病牛小区”,进得去出不来。说明,这一组织模式仍不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契约模式。

 

3.4模式D:公司+基地/专业养殖场

交易费用经济学理论表明,在资产专用性较高的情况下,采取两种治理结构是比较有效的。一种是投资参股或建立共同的投资机构(半紧密层);另一种是兼并(纵向一体化)(紧密层)。公司+基地/专业养殖场是一种纵向一体化的紧密型的组织形态。为了克服交易的不稳定性带来的损害,公司通常的做法是纵向一体化兼并。将原料(后向一体化)或者销售业务(前向一体化)进行纵向一体化整合,整合的目的是降低交易费用,提高组织的效率。如2006年蒙牛集团在张家口建立塞北养殖基地。

事实上,不仅是蒙牛公司,伊利公司、三元、光明都在建立自己的基地。这是因为,在前面几种组织模式下,都属于不稳定的契约关系,奶农被“锁定”在交易中,处于不利地位,也使牛奶的质量成为“死结”,在这些组织模式下是无法形成优质优价的,也就不能形成一种良性的长效机制。企业不得不采取纵向一体化自己建立基地。

如果仅仅从节约交易成本的角度来看,公司+基地/专业养殖场的做法无疑是一种高效的组织模式。但是,就中国的实际情况而言,若仅仅依靠这种模式,则几千万奶农将退出奶业生产。这显然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中央精神不符。即会出现“精英”与“农民”之间的社会分层。这是不利于团结稳定的,也不是政府所希望看到的。

 

3.5模式E:“奶联社|农联社”

在模式D的理论分析中,我们已经指出,在资产专用性高的情况下,还有一种有效的治理结构,即投资参股或建立共同的投资机构(半紧密层)。而“奶联社|农联社”模式就属于这种模式。

这种模式的典型特征是:一是纵向一体化,显著降低了交易费用;二是“农联社”以土地入股,与公司形成合作社模式;“奶联社”奶农以奶牛入股,与公司形成合作社模式。三是组织内实现了良好的分工,“农民能做好的要留给农民来做,农民做不好的各环节在一定时期内由企业来做”。企业“以牛为本”的牛场设计、高效科学的奶牛品种改良、奶牛疫病防治及粪便循环利用集成技术等,规避了奶牛养殖所面临的高风险。更为重要的是,农户充分地参与在其中,实现了参与式共同发展。进一步完善“奶联社|农联社”机制,保证农民的退出权,从理论上讲是一种“社会、农民和企业”共赢的长效机制。

 

4.结论与讨论

通过本报告的理论分析和实地调研,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基本判断:公司+基地/专业养殖场模式以及类似于“奶联社|农联社”的奶农合作社模式,是中国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效组织模式,可以有效降低交易成本。

第一,公司+基地/专业养殖场模式(紧密型)以及“奶联社|农联社”的奶农合作社模式(半紧密型),可显著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组织效率,具有内在稳定器的作用,因而这两种模式都是可持续的。

第二,“奶联社|农联社”这种纵向一体化的组织模式,将农户变为股东,提高了农户的地位,让农户真正参与到现代奶业发展之中,农户作为股东,将土地和奶牛作为投资资本,获得了投资机会,实现了公司与奶农利益的紧密结合,建立起来一种利益共享机制。

第三,“奶联社|农联社”这种组织模式,其专家式的技术集成解决了当前制约奶业健康发展的三大核心问题:即防疫薄弱,疾病风险大;饲养不科学,养殖成本高;粪便不能有效循环利用,对环境危害大。因而,这种模式在技术上是有效的,在环境上是友好的。

第四,尽管公司+基地/专业养殖场模式和“奶联社|农联社”组织模式,是目前我国已经出现的比较稳定的组织模式,但因其发展尚处于试点阶段,许多内部机制尚需进一步完善。奶联社|农联社”组织模式,解决了当前小农户与大市场对接过程中农户的弱势地位问题。但目前“奶联社|农联社”只是一种以公司带动的奶农合作社模式,其组织演进还会进一步受到公司经营行为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奶联社|农联社”组织模式试点,并对其进行组织制度完善是十分必要的。

第五,如果单纯发展像国外的奶农合作社模式,需要考虑如何解决集成技术在奶农合作社中的推广问题。

参考文献:

1.      乔富龙,助推我国奶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内蒙古奶业,2008.1

2.      王小林,大力推动科技支撑奶业的集成技术与组织模式创新,内蒙古奶业,2008.1

3.      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论企业签约与市场签约,商务印书馆,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