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研究网首页]   [博客首页]    
黄友直的博客

http://www.casted.org.cn/blog/?uid=142

个人档案

黄友直
湖南省知识产权局

公告栏 登陆博客 栏目分类 全部日志 最新评论 博主评论 博主好友 博主收藏 博客成员 最近来访 论坛资料 统计数据
创建时间: 2008-08-02
最后更新时间: 2011-09-15
日志总数: 7
总点击量: 86498

 

 

日  志

我国民间科技成果状况分析

作者:   分类:科技统计与分析研究     浏览:3953次   回复:0次  
发表时间:2008-09-03 15:49:35

   我国民间科技成果状况分析

民间科技创新成果的表现形式

根据调查问卷统计,民间科技创新成果的表现形式为:论文占30.1%,著作11.4%,方案14.4%,模型11.8%,样品20.1%,产品9.2%,其他3%。

调查数据显示,以文字作品为主的论文和著作占41.5%,这与从事自然科学和交叉科学研究的人较多(44.7%)有关。从发明创新来看,有方案、模型、样品和产品成果达到55.4%,其中有实物成果的占41%。

民间科技成果所处开发阶段

根据调查问卷统计,民间创新成果处于方案阶段占48.5%,处于样品阶段占33.4%,进入生产阶段占12.1%,进入产业化阶段占3%,其他占3%。

调查数据显示,处于方案和样品阶段的占到82%,进入生产,已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达到15.1%。

民间科技成果利用情况

在问卷调查中,有120人填写了成果利用情况,占调查人数的40%,其利用渠道为:技术转让16%,自主实施40%,与人合作实施28%,其他16%。

民间科技成果传播情况

根据调查问卷统计,通过网上发布占24.9%,报刊发表22.7%,印发资料19.1%,会议宣读占14.2%,公开出版13.3%,其他5.8%。

(五)民间科技成果的特点

民间科技创新活动涉及领域非常宽泛,创新成果也多种多样,本报告分为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两类成果进行分析。

1、科学研究成果   

从调查问卷中的成果统计可以看出,以论文、著作形式的科学研究成果占到41.5%。这些成果涉及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球科学、应用科学等多学科及交叉科学领域。若按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数计算成果数,则平均每人拥有著作权11件。

根据我们对20多项原创性科学研究成果的初步分析,发现民间科学研究成果有以下特点:

(1)研究周期长

民间科学研究成果的研究周期一般在5-30年左右,最长的达60多年。如宋安群研究“新生物进化论”、谭暑生研究“标准时空论”都在30年左右。栾巨庆研究“行星对应区预报法”,观察天文气象68年。这种能在长时间里专注一个课题研究,在当前的国有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里是很难见到的。

(2)课题难度大

大多数科研课题涉及到对现有理论的质疑与挑战,或者是对未知领域和前沿科学的探索,是一般主流科学家不愿意啃的硬骨头,如;陆家羲研究组合论,破解“斯坦纳系列问题”;张颖清创立全息生物学,对生物进化的途径、发育和分化、癌机制等问题从新的角度作出理论解释;蒋春暄证明费马大定理,发现素数原理和对称原理,建立iso数论;任振球研究预测连续性大暴雨和大地震的新方法等,都是前所未有的,有很大的研究难度,他们经过艰辛探索才取得成功。

(3)成果水平高

从我们收集到的20多项原创性科学研究成果来看,其中不乏有理论水平高、学术价值大的成果。如谭暑生教授创立的“标准时空论”,解决了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中一些难以解释的问题,为更好地理解和描述物理世界以至自然现象提供了一个更为合适的时空框架;宋安群女士研究的“新生物进化论”,总结了生物的基本运动规律和遗传规律,超越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这一理论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应用,已取得良好效果;杜乐天研究地幔放气理论,提出巨大油气资源主要来自地幔放气,为我国油气资源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蓝天柱先生提出的“遗传变异和表达新概念”,发展了孟德尔所建立的经典遗传学,为杂交育种和杂种优势利用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等。

(4)学术观点新

在民间科学研究成果中,有不少很有学术价值的新假说、新观点。如张亚鹏提出的“新夸克原理的核力理论”、雷元星提出的新的天体运行动力来源及运动轨道(《地球大揭秘》)、常健民提出的“地球翻转运动现象”、王红旗提出的“智因自主设计理论”、孙威提出的“破坏性地震是可以预测的—孕震物理模型及临震信号”等,都很有研究价值。                                                 

2、技术发明成果 

根据我们对民间技术发明成果的初步调查分析,它们具有以下特点:

(1)技术含量高

调查数据显示,在专利总量中,属于技术含量高的发明专利占到36%,其中有些是很有经济价值和市场价值的重大原创性发明。如、李官奇发明的“大豆蛋白改性纤维”利用大豆榨过油的饼粕转换成一种生产各种高档纺织品的理想材料,成为中国人首创的世界第八大人造纤维,率先在世界上实现了大豆纤维的工业化生产,具有极为广阔的市场前景;蒋子刚发明的“流体机械的揉动变容方法及其机构与用途”具有科学理论和应用技术设计双原创的特征,能构成新工业化所要求的“新机器动力技术”体系;曹培生发明的“非线性振动临界萃取技术和装置”是植物萃取技术的一个创举,可以带动种植业、农产品加工业、食品工业、保健品工业、设备制造业等的发展和革新;渠玉芝发明的“渠氏超导热管技术”热阻为零,对热能利用率将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是对太阳能、地热的开发利用,以及低能级热量的回收再利用等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2)适用发明多

在民间发明成果中,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适用发明很多。许多发明已经商品化和产业化,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典型的有:李登海发明的“玉米育种和高产栽培技术”,为我国玉米丰产和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作出了重大贡献;邓国顺发明的“移动存储器(又名u盘)”,取代了传统的软盘,给电脑使用者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赵学胜发明的“铝、镁、硅、氮系不锈钢”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压力加工性和焊接性能,可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王衡发明的“地下水害防治技术”,解决了地下工程防水堵漏的难题;王乐义创新的“塑料大棚蔬菜生产技术”,解决了亿万人吃菜难的问题。类似例子不胜枚举,这说明民间创新者能针对社会需求和民生需求进行发明与创新。

(3)物化成果多

调查数据显示,民间发明成果中,做成模型、样品和产品的占到成果总量的41%,成果的物化比例较高。如孔德凯发明的“微电热技术理论及应用”就有一系列的样品和产品。这不仅说明民间创新者动手能力强,而且说明他们求真务实,即使在极其简陋和困难的条件下,也要拿出实物来。   

由上可见,民间科技创新成果不仅在数量和质量上可以与职业研究者的成果比美,而且在研究成本、研究效率等方面更加优于他们。

(六)民间科技成果的传播与利用

科技成果的传播与利用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必由之路,作为民间创新者也是自身价值的体现。由于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的目的性不一样,下面分别予以叙述。

1、科学研究成果的传播与交流   

调查数据显示,民间科学研究成果通过互联网和印发资料进行传播的占44%,参加学术会议交流的只占到14.2%。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现行科技体制是 “以官为本”的体制,所有学术刊物和专业学会都由国有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控制,为科学共同体服务。民间科学研究者的论文,尤其是挑战现有理论的学术观点很难在刊物上发表,也很少有机会参加专业学术会议进行学术交流,更难得到职业科研团队的支持、帮助和认可。科学理论创新成果如果不能在学术团体内进行广泛的传播与有效的交流,特别是进行争鸣与质疑,新的理论、新的学术思想就很难诞生,无疑就造成了创造力资源的严重浪费。

2、技术发明成果的传播与利用

从调查中得知,民间技术发明成果的传播主要是采取向对口厂家邮寄资料、委托中介机构代理转让和通过报刊或专业网站推介。在成果的利用方面,问卷调查显示,有60%的人的成果没有找到利用渠道,只有40%的人填写了成果利用渠道。而这40%的人的成果,自主实施的占40%,与人合作实施占28%,技术转让占16%,其他占16%。出现这种状况,与我国现行科技体制和科技成果转让与利用机制不健全、不完善是分不开的。由于民科技新成果没有纳入科技成果管理范围,无人问津是可想而知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