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研究网首页]   [博客首页]    
傅蕴德的博客

http://www.casted.org.cn/blog/?uid=653

个人档案

傅蕴德
神华包头煤化工公司;中国软科学研究会会员 fuyunde@sohu.com

公告栏 登陆博客 栏目分类 全部日志 最新评论 博主评论 博主好友 博主收藏 博客成员 最近来访 论坛资料 统计数据
创建时间: 2008-12-24
最后更新时间: 2015-08-25
日志总数: 102
总点击量: 565252

 

 

日  志

中微子“第三种振荡”实验成果入选国际十大科学突破

作者:   分类:综合发展研究   Tags:中微子 “第三种振荡”   浏览:2673次   回复:0次  
发表时间:2012-12-30 20:59:57

 

       《中国青年报》(记者刘芳)深圳12月23日电:美国《科学》杂志网站20日公布了该刊评选的2012年十大科学领域获得的十大突破,来自中国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国际合作组发现的中微子“第三种振荡”及精确测量的振荡几率值榜上有名。

       《科学》指出,中微子实验国际合作组发现了中微子的“第三种振荡”,并测量到了它的振荡几率,这是全世界高能物理学家十几年来做梦都想精确测量的值。   

       中微子振荡是一个量子力学现象。理论物理学家布鲁诺·庞蒂科夫首先提出此猜想,他认为特定味的某一中微子可以转化为不同的味。所探测到的中微子可能处于哪个味要由传播中不断改变的波形决定。中微子振荡意味着中微子具有质量,这与原始的粒子物理标准模型不相吻合,对理论物理实验物理而言都有一定的影响。2012年3月,大亚湾中微子实验组织发言人宣布,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发现了新的中微子振荡,并测量到其震荡几率。

 

 

    文献: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发现电子反中微子消失--一种新的中微子振荡 王贻芳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pdf

    英文文献: Observation of Electron Anti-neutrino Disappearance at Daya Bay .pdf

 

    1930年 德国科学家泡利预言中微子的存在。
    1956年 美国莱因斯和柯万在实验中直接观测到中微子,莱因斯获1995年诺贝尔奖。
    1962年 美国莱德曼,舒瓦茨,斯坦伯格发现第二种中微子——缪中微子,获1988年诺贝尔奖。
    1968年 美国戴维斯发现太阳中微子失踪,获2002年诺贝尔奖。
    1985年 日本神岗实验和美国IMB实验发现大气中微子反常现象。
    1987年 日本神岗实验和美国IMB实验观测到超新星中微子。日本小柴昌俊获2002年诺贝尔奖。
    1989年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证明存在且只存在三种中微子。
    1995年 美国LSND实验发现可能存在第四种中微子—隋性中微子。
    1998年 日本超级神岗实验以确凿证据发现中微子振荡现象。
    2000年 美国费米实验室发现第三种中微子,陶中微子。
    2001年 加拿大SNO实验证实失踪的太阳中微子转换成了其它中微子。
    2002年 日本KamLAND实验用反应堆证实太阳中微子振荡。
    2003年 日本K2K实验用加速器证实大气中微子振荡。
    2006年 美国MINOS实验进一步用加速器证实大气中微子振荡。
    2007年 美国费米实验室MiniBooNE实验否定了LSND实验的结果。
    2012年3月8日 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国际合作组宣布: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发现了一种新的中微子振荡,并精确测量到其振荡几率,即物理学中的基本参数——中微子混合角θ13。介绍该结果的论文在3月7日送交美国物理评论快报发表。该发现是对自然界最基本的物理参数的测量,被认为是对物质世界基本规律的新的认识。

 

       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国际合作组3月宣布,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发现了一种新的中微子振荡,并测量到其振荡几率。《科学》杂志评价说,这一发现使人类更深入地认识了中微子,进而了解物质与反物质之间的关系,或许有望破解“反物质消失之谜”。

        据介绍,大亚湾中微子实验测到的新的中微子震荡,是中国本土首次测量到的基本物理学参数,是目前为止中国对基础物理学最大的贡献。中国广东核电集团为中微子实验项目提供了部分研究经费,开创了中国企业资助、支持和参与国际大型基础研究实验项目的先例。

        据悉,十大成果中最重要的一项是欧洲原子核研究所发现的、被称为质量起源的“希格斯粒子”。其他上榜成果还有美国的“好奇”号火星探测器、可控仿生机械臂、人类基因组工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