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研究网首页]   [博客首页]    
曹再兴的博客

http://www.casted.org.cn/blog/?uid=63

个人档案

曹再兴
湖南科技信息研究所

公告栏 登陆博客 栏目分类 全部日志 最新评论 博主评论 博主好友 博主收藏 博客成员 最近来访 论坛资料 统计数据
创建时间: 2008-08-11
最后更新时间: 2008-09-01
日志总数: -1
总点击量: 37972

 

 

日  志

非农就业、农地流转与规模经营

作者:   分类:农村与区域科技研究   Tags:土地流转   浏览:3146次   回复:0次  
发表时间:2008-10-14 10:59:51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户的非农就业机会越来越多。非农就业工资率的不断上升直接导致农户从事农业劳动的机会成本的提高,进而影响农户的从业选择。农户就业的多元化将对我国农地流转的供给产生深远的影响。要使农地顺利流转,必须提高农业比较利益,促进农地需求,故农业的规模化经营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非农就业  机会成本  农地流转  规模经营

   

   一、引言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深化,劳动力市场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从事工业、服务业等非农产业。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不仅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人多地少的矛盾(张云英,2003)。由于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增长缓慢,而农民的非农就业工资率持续增长,越来越多的农户主动放弃土地的耕种而把土地流转出去。这无疑将给我国长期低迷的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带来新的转机。

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实行的重要体制改革之一。总体上看,我国农地流转仍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速度上,均落后于农村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周飞,2006)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近几年来,我国农地流转的速度开始加快,这种趋势在沿海等经济发达的省区尤为明显(贺振华,2006)。

关于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不顺利的原因,已经有很多人做了分析研究并得出了很多有意义的结论。但是,这些研究往往未能较好地解释我国农地流转速度的地区差异,并很少分析农地流转的发展趋势。本文的贡献有两方面。一是建立了一个简单的农户农地供给模型,运用此模型对我国农地流转速度的地区差异进行了分析,并对农地的抛荒现象、“倒贴”转包现象进行了解释;二是基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事实,运用该模型对我国农地流转的趋势做出预测,并指出农地规模经营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长期趋势。

   二、相关文献回顾

近十年来,关于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研究可谓多不胜数,这些研究不仅深入分析了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意义,而且着重分析了阻碍我国农地顺利流转的各种因素,并提出了多种有价值的政策建议。

一般认为,农地流转如下几方面的作用。一是认为通过土地合理的流转,使土地集中,有利于发展土地规模经营,从而解决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带来的土地分割零散、土地规模过小等问题(贺振华,2006);二是认为土地流转会通过边际产出“拉平效应”,改善土地的投资的配置效率,也就是说,通过土地流转使土地向能够更有效率使用土地的人转移,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率姚洋,2000);三是认为土地流转是适应中国农村城镇化发展的需要。农村城镇化已进入加速发展时期农村剩余劳动力也将大量向城镇流动如果没有合理有效的土地流转机制农村土地闲置撂荒的现象将更加严重,将进一步影响农业生产效益郭荣朝宋双华,2002)。

关于我国农地流转不顺利的原因,主要有四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农地产权残缺,承包经营权不稳定不安全,产权主体模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边界不清晰,阻碍了农地流转(廉高波,2005;梅福林,2006;黄丽萍,2006)。这种观点最为普遍。第二种观点认为,农地流转市场不完善,农地流转中介组织不健全陈锡文, 2001,土地流转服务体系残缺,导致交易成本过高,限制了土地流转的速度、规模和效益(张毓环, 2002)。第三种观点认为,农民的土地情节、农村社保制度的不健全制约了农地流转。他们认为,除非极端情况,否则农民决不会轻易放弃土地和土地经营黄宗智,2000)。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农村社会保障机制的缺失以及农户对土地保障功能的不合理认识导致农地使用权的供给不稳离农进城的农民被排除在城市社会保障体系之外,缺乏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土地便成了农民的最后保障。这就导致农地使用权市场的供给零碎且不稳定,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地的顺利流转(黄丽萍,2006)。

针对我国农地流转不畅的现状,人们从各个角度提出了诸多有意义的政策建议。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一、创新农地产权制度赋予农民稳定而完整的土地承包权只有稳定地权,才能稳定农民对土地经营的预期增加对土地的投入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从而拓展土地流转的空间提高土地流转的效率为此要继续落实二轮土地延包合同把土地使用权流转建立在落实好的土地二轮承包基础上(黄丽萍,2006)。二、积极培育土地流转市场。培育土地流转市场是建立和完善土地流转机制的重要环节,要在保障农户合法权益的前提下,积极探索通过市场调节农村土地流转的长效机制姜缅,2006)。 三、建立信息服务机构, 促进农地“间流式”流转信息服务机构能及时准确地反映农用地供求关系和农用地稀缺程度, 向农用地使用权的供需双方传递流转的相关信息, 降低交易成本,从而促进农地流转(邹伟、吴群,2006)。

综上我们发现,人们已经对我国农地流转的意义,流转不顺的原因以及对策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本文试图从机会成本收益的角度研究农户土地的流出,即农地流转的供给。

   三、模型分析

理论界一个基本的观点就是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农户的土地流出意愿不强,即农地供给不足。人们往往从产权残缺、交易成本过高、农村社保体制缺失等方面去寻找原因。尽管这些解释都有一定的道理,但至少存在两方面的缺陷:一是没有解释农地流转速度的地区差异,二是未能较好的解释农地抛荒现象。其实,在非农就业机会日益增多,非农产业工资率持续上涨的大背景下,农户是否选择土地流出,其实质就是农户在农业劳动的机会成本和农业收益二者之间权衡的结果。本文试从(机会)成本收益的角度,建立一个简单农地供给模型,对我国农地流转的现状做出解释,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做出预测。该模型简洁直观而具有解释力,并使我们的理论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1.模型假设

为了讨论的方便和模型的简化,首先我们对模型做出如下假设。

假设一、农户务农的收益相同。

由于农业劳动是比较简单的劳动,各农户之间的劳动具有趋同性,所以农户农业劳动生产率往往相差无几。但是,由于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在农忙和农闲季节,农户的农业收益是不一样的。

假设二、劳动力市场是完全竞争的。

此假设意味着农户能够在农业和非农产业之间自由流动,并且清楚的知道自己从事非农产业的年收益。

假设三、农户务农的机会成本等于农户从事非农产业的收益。

2.模型的建立

由于农业生产的季节性,不同的季节农户的农业劳动收益率也会不同。所以,农户务农的季节收益是不同的。在农忙节,务农的收益比较高,我们设为;在农闲节,务农的收益会比较低,我们设为。由于工业等非农产业需要的劳动相对比较复杂,对个人的知识和劳动技能都有一定的要求,所以每个农户外出从事非农产业的工资率是不同的,即农户非农就业的收益是不同的。因此,尽管每个农户务农的收益相同(假设一),但是每个农户务农的机会成本是不同的。

根据每个农户务农的机会成本不同,我们可以把农户分为三类。如果农户的机会成本大于收益,这类农户会选择放弃农业生产而完全外出从事非农产业,我们称之为完全外出农户;如果农户的机会成本小于收益但大于收益,这类农户会选择季节性外出,即在农忙时从事农业生产,农闲时外出从事非农产业,我们称之为兼业农户;如果农户的机会成本小于,农户的理性选择就是全年从事农业劳动,我们称之为纯农业户。

显然,每一类农户的农地供给的保留价格是不同的。对于完全外出农户,由于已经完全放弃农业生产,所以农地供给的保留价格为零,即在任意价格是都愿意全部流出自己的农地;对于兼业农户,在农地流出的价格大于等于收益和机会成本之差时会选择流出土地。对于纯农业户,只有当农地流出的供给价格大于等于之和时,农户才会选择流出土地。

综合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推导出一简单的农地供给曲线。如图1.1所示。

                 

简单说明:纵轴R表示农地供给价格(地租),横轴Q表示农地供给数量。段表示完全外出农户的农地供给,表示兼业农户的农地供给,表示纯农业户的农地供给。由上述分析可知,(Opportunity cost)表示机会成本表示兼业农户中的最大机会成本。

3.模型的应用

(1)对我国农地流转速度的地区差异的解释

一个基本的事实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农地流转速度要快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在同一个地区,郊区的土地流转要快于边远农村。据湖南农村经营管理局调查,长沙市流转的土地占承包土地面积的15.2%,而大湘西中的怀化市流转的土地占承包土地面积的8.7%,两者相差6.5个百分点。这是因为,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和近郊,农户的非农就业机会多,非农就业收益高;并且在农户的非农就业工资率相同的情形下,发达地区和近郊发达地区的农户的劳动力转换成本低,所以农户务农的机会成本就要高。因此,近郊和发达地区的完全外出农户会增多,向右平移段缩短(即农户愿意在更低的价格下留出土地),农地供给增加。农地的供给与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例关系,故发达地区和近郊的农地流转速度要快于经济较不发达地区和远郊。

(2)对农地抛荒现象和农地“倒贴”转包的解释

近年来,全国各地普遍出现农地抛荒现象, 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呈日益严重的发展趋势: 抛荒面积逐年增加, 抛荒速度日益加快, 抛荒期限越来越长, 抛荒形式也由隐性主导发展为显性主导刘润秋宋艳艳,2006)。于是,在我国出现了一方面土地资源高度稀缺,一方面是土地抛荒现象。免费转让的现象是很普遍的,甚至倒贴转包的现象(即农户把地给别人耕种,并给予一定的补贴)也时有发生(谭术魁,2001)。这种看似费解的现象,运用上述模型,借助供求理论就能得到的很好的解释。如图1.2所示。

图中,为农地需求曲线,为农地供给曲线。在农户机会成本足够高的前提下,完全外出农户增多,向右平移,段拉长。如果农地需求曲线不变,那么供给和需求曲线将在X轴下方相交,均衡点为E。此时,农地流出的价格为负,即“倒贴”转包现象发生了。在D点,农地的供给价格为零,即免费转让。但是,D点不是均衡点,农地供给大于农地需求,即存在抛荒现象,为抛荒农地数量。这样,我们就较好的解释了农地流转过程中的倒贴转包、免费转让和抛荒现象。

(3)农业规模经营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非农产业的工资率将不断上涨,而现阶段我国农业生产效率增长缓慢,农业的比较利益持续走低,农户务农的机会成本越来越高,转移到非农产业的农户数量会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完全外出农户多逐渐增多,向右平移,段拉长,越来越多的农地供给弹性等于或接近于零。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农地的顺利流转。如果农地需求低迷,需求曲线不变动甚或左移,那么唯一可能出现的情况就是抛荒现象的大面积蔓延。要使农地顺利流转,就要想办法增加农地的需求。也就是说,一定要增加农业的比较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农地的规模经营就显得特别重要。

农地规模经营可以很好的解决农地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推行农地规模经营,不仅可以合理使用农业机械,逐步实现机械对人力的替代,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后的劳动力缺乏问题,而且可以推广农业技术,逐步实现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的比较利益,促进农地需求。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土地规模经营的实现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将逐步实现农业产业化,实现农业比较利益的提升。

四、结论与讨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农地流出是农户基于机会成本和农业收益考量之后做出的理性选择。机会成本的上升直接导致了农地抛荒、“倒贴”转包等现象的发生。在农业收益不变的前提下,机会成本的持续增加将有利于农地流出。在足够高的机会成本下,农户可能在任何价格下都愿意流出(供给)土地。因此,认为农户的兼业收益越高,农户土地的供给价格越高的观点(贺振华,2006)是片面的。

2.从目前看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农业收益的增长速度将慢于非农产业收益的增长速度,所以农户的从事农业的劳动收益与劳动的机会成本之间的差距将持续拉大。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深化,农户的土地流出意愿将不断增强,农村土地流转速度将逐渐加快。土地流转的速度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存在一定的正比例关系。这与我国现阶段土地流转的基本状况是相符的。尽管完善农地产权、规范土地流转市场、建立健全农村社保体制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农地流转,但最根本的还是加快城镇化进程,增加农户的非农就业机会,提高农户的非农就业收益,促进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也只有通过这种途径使农村土地流转,农村才不会出问题,农地流转必须先“动人”后“动地”(杜润生,2002)。

3.农地规模化经营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最终归宿。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农业人口的减少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农地流转过程中的出现的供给不足现象只是暂时的,在我国农村土地使用权30年不变的政策下,随着农村人口的大面积向城市迁移,农地供给必然将增加,土地将逐渐集中,农业将逐渐走向规模化经营的道路。

值得指出的是,农地集中只是农地规模经营的一个必要条件。理论界普遍认为,由于农业经济的特殊性,农业的规模经济效应并不明显(林善浪,1999)。地权的稳定性也将影响农地规模经营的进程。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尽快实现我国农地的适度规模经营,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主要参考文献

[1]贺振华.农户兼业及其对农村土地流转的影响——一个分析框架[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2).

[2]贺振华.农户外出、土地流转与土地配置效率[J].复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3]黄丽萍.农村土地使用权为何流而不动——析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外部条件及政策选择[J].学术交流,2006,(5).

[4]梅福林.我国农地流转的现状与对策[J].统计与决策,2006,(10).

[5]张立平,钟涨宝,颜其松.农地流转新困境及其破解对策——兼论农户兼业及其对农地流转的影响[J].农村经济,2006,(10).

[6]林善浪.中国土地制度与效率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