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研究网首页]   [博客首页]    
傅蕴德的博客

http://www.casted.org.cn/blog/?uid=653

个人档案

傅蕴德
神华包头煤化工公司;中国软科学研究会会员 fuyunde@sohu.com

公告栏 登陆博客 栏目分类 全部日志 最新评论 博主评论 博主好友 博主收藏 博客成员 最近来访 论坛资料 统计数据
创建时间: 2008-12-24
最后更新时间: 2015-08-25
日志总数: 102
总点击量: 547866

 

 

日  志

集成创新研究现状综述

作者:   分类:综合发展研究     浏览:4359次   回复:0次  
发表时间:2008-12-30 22:20:23

 

        集成创新研究现状综述

 

          傅蕴德  20065

 

集成技术创新侧重于重大应用价值的开发,主要依靠社会、市场需求的拉动,依靠高新技术与常规技术的综合运用,依靠经济、技术、资源等各种要素的合成。技术创新管理的最新范式(Paradigm)是集成创新,美国科学家哲学家T·库恩首先使用范式这个词以描述科学的结构与发展模式。又译作“范型”、“模式”等。对企业而言,企业通过内部创新要素集成,或外部集成网络的建设,迅速汇聚各种创新资源,加速知识流动和学习积累,使企业建立起核心能力。集成的英文表达为Integration ,与集成有关的念还包括协同(Synergy)、组合(Combination)、协调(Collaboration)、合作(Cooperation) 、交 互(Interaction),包含了综合、融合、沟通、交互,使成为整体的意思。从系统论角度看集成,集成是指相对于各自独的组成部分进行汇总或组合而形成一个整体,以由此产生的规模效应、群聚效应。

集成创新的第一个要素是必须根据本土市场的需求结构特点产生或形成自主的产品概念;企业在产品系统层次上进行技术学习并掌握相应的建构技术能力是中国集成创新的第二个要素;中国企业以掌握核心技术为导向的技术爬升是集成创新的第三个要素;企业产品开发和技术管理模式的变革(以市场为导向的开发程序,跨部门、多学科的开发团队等等)是集成创新的第四个要素;中国政府对基础研究和上游工业发展的支持、对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推行标准和知识产权战略是中国集成创新的第五个要素。

集成(Integration)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早就存在。社会组织是人的集成,机器设备是零部件的集成,生产线是机床、工具的集成。但是,集成作为一个科学概念被人们所认识和明确提出则是近年来的事。企业中的成组单元(GTC)、柔性制造系统(FMS)、企业资源计划(ERP)、准时生产制(JIT)、并行工程、技术创新小组等都是将各种不同部门的人才、技术等资源有机地集成起来的组织形式或方法。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说,集成是指一种创造性的融合过程,即在各要素的结合过程中,注入创造性思维(李宝山等,1998)。也就是说,要素仅仅是一般性地结合在一起,并不能成为集成,只有当要素经过主动的优化、选择搭配,相互之间以最合理的结构形式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由适宜要素组成的,相互优势互补、匹配的有机体时,这样的过程才称之为“集成”。

1、集成的基本模式研究

国内学者认为集成创新的关键并非是各种供给要素的集成或融合,而是以把握需求环节为起点,通过开放的产品建构和企业互动模式来集成各种各样的技术资源,以获得更好的产品开发绩效和更快的生产率提高。因此,对集成创新的分析重点应该是技术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匹配,而不是创新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匹配(慕玲、路风,2004)。

从文献的发展脉络上看,“集成创新”的首要概念来源是 Marco  Inside的“技术集成”,因为他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就已提出了这个概念。Inside把“技术集成”定义为“以创造技术可供资源和技术应用关联环境之间的匹配为目标的调查、评估和提炼的活动集合”。Best从国民经济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层次出发,把“系统集成”定义为一种在技术和组织层次上发挥作用的生产和组织的基本原则。

纳尔逊和温特(Nelson R. & Winter S.,1982)基于技术创新活动中知识演进和组织能力之间关系的分析,提出了创新系统演进的观点。查尔斯·萨维奇(Charles Savage,1990)提出基于网络化(networking)和虚拟(virtual)组织的第5代组织。虚拟公司(virtual enterprise)的提出突出表现为集成在更广泛的企业范围间的实现。

“莲花型创新”是由美国Entovation国际公司的创立者和首席战略家戴布拉·艾米顿(Debra M·Amidon)女士在1989年率先提出的。她在《全球创新战略:创造增值价值联盟》中创造了“莲花型创新”这一术语,用交错的花瓣来描述在未来动态的全球经济中为取得商业成功所需要的多重关系。“莲花型创新”由三个层次构成:微观经济层次、中观经济层次和宏观经济层次。

中国的理论工作者已逐渐认识到,在技术创新中各种要素的集成是保证技术创新效果的重要条件。中国人民大学李宝山教授等人通过《企业技术创新管理与增长方式转变研究》的成果,完成的《集成管理—高科技时代的管理创新》一书中对集成、集成度进行了全面的阐述。许庆瑞与陈劲合作完成的“企业创新系统”的研究,陈劲、江辉2000合作完成的“集成创新模式、评价与案例”,提出集成创新是技术集成加知识集成加组织集成的概念。许庆瑞提出的“全面创新管理”等,是企业集成创新管理的雏形。石定寰和柳卸林(1998)提出国家创新体系的构想,把国家创新系统视为“创新系统各要素间相互作用”的集成体系,提出加强产学研合作。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集成创新的机理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许多富有价值的见解。

慕玲、路风(2004)提出中国集成创新的关键要素,并指出创新集成的关键并非是各种供给要素的集成和融合,而是以把握需求环节为起点,通过开放的产品建构和企业互动模式来集合成各种各样的技术资源,以获得更好的产品开发绩效和更快的生产率提高。李文博、郑文哲(2004)认为集成创新是创新主体将创新要素(技术、战略、知识、组织等)优化、整合,相互之间以最合理的结构形式结合在一起,形成的具有功能倍增性和适应进化性的有机整体,组织通过学习为商业创新和竞争优势创建一个管理秩序。潘贻芳深入研究了钢铁企业技术创新模式与方法。

科技中心(STC)计划是1987年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推出的一项科研计划,其目的是长期稳定地资助能将研究、教育和知识转移活动集成为一体的、以大学为基地的研究中心。中国钢铁产业也有类似的科技中心出现,先进钢铁材料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National Engineering and Research Center for Advanced Steel Technology, NERCAST)是以钢铁研究总院、北京科技大学、武汉钢铁(集团)公司等发起,联合上海宝钢集团公司、攀枝花钢铁(集团)公司、东北大学、鞍山钢铁集团公司、首钢总公司、太钢等共13家股东单位共同出资组建的。

集成技术创新是基于技术创新是复杂的巨系统而发展起来的概念,它包括很多的维度,所以集成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内部创新资源与外部创新资源进行网状拓扑结构集成,外环与内环之间的连接纽带是闭环的集成通道,闭环的集成通道可以输送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人才等创新资源。内环和外环各自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外环可以是产业、城市、区域、经济科技带、国家、国际创新系统。

也可以说内环和外环的集成方式是以网络化合作创新模式运行的,企业(内环)通过契约协议、社会关系或信息网络等纽带与外环系统中的企业、大学、研究机构、政府、资本市场以及中介机构等这些创新资源(环境)联结成合作组织,将内外部创新资源结合(集成)起来,走网络化合作创新之路成为全球范围内企业创新的发展趋势。日本的网络化合作创新十分发达,其基本模式就是“整体网络方法”支撑的研究开发管理。政府在推进创新中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包头经济委员会从区域创新、城市创新的视角提出了《提升包头市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技术创新总体思路与对策研究》作为指导包头市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政策纲要。

李文博、郑文哲(2004提出基于技术集成层面、战略集成层面、知识集成层面、组织集成层面的集成创新联结层面模型,企业集成创新系统的各层面间在很大程度上是复杂的、非线性协同关联。总之,技术集成层面是集成创新的基础,战略集成、知识集成是集成创新的保证,组织集成则是落实技术集成、战略集成、知识集成的关键。

2 、技术创新与复杂巨系统

所谓复杂系统(complexity system)就是指系统的整体性质不等于部分性能之和,即系统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线形关系。因此,复杂系统的基本特质,实际上就是通过对这个系统的分量部分(子系统)性能的了解,仍不能对系统的整体性能做出完全的解释。关于研究复杂问题,最早由系统科学的先驱者贝塔朗菲(Ludwig Von  Bertalanffy)于1940年末提出,他预见到系统科学本质上是研究复杂性科学。进入20世纪80年代,非线形科学(nonlinear science)和复杂性(complexity study)研究渐渐兴起。在中国,20世纪80年代,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就将还原论方法和整体论方法结合起来,并提出“开放的复杂巨系统”(Open Complex Giant Systems)的概念。中国学者方福康(1999)、郝柏林(1999)、成思危(2000)、戴汝为(2002)、于景元(2002)、钱学森(2002)相继发表了复杂性科学研究的重要论文,由此,吹响了新世纪进军复杂系统研究的新号角。

人类的技术创新活动乃是一个合理映射着各类科技、经济、政治、文化、教育、自然、人力、物质和信息等多重自然与社会力量和因素的全息超级复杂巨系统。创新主体、创新客体、创新主客体中介、项目、市场、技术机会、科技成果、教育与培训、经济环境、法律环境、政策环境、文化环境、经济与政治体制环境、信息服务环境、自然资源环境、基础设施与条件、人口环境等则是构成技术创新活动域的17个系统维度,这17个系统维度又可以区分为三个等级层次:内核要素圈层、外围要素圈层、环境影响因素圈层。 

霍布德(2000)指出组织网络包括用户、买主、其他供应商、小型或中型企业、政府代理和调节单位。

对于复杂的大系统,目标的确定还受决策者价值观以及对未来预测的判断,因此,系统分析不仅涉及到科学方法,也需要依据直观和经验进行判断,不仅有科研方法,也有科研艺术。

3企业技术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

企业技术能力是企业为支持技术创新的实现,附着在内部人员、设备、信息和组织中的所有内在知识存量的总和。因此要着力构建企业的技术核心能力,即通过企业特有技术要素和技能或各种要素和技能的独特组合来创造具有自身特性的技术,以产生稀缺的、不可模仿的技术资源(技术、知识等)的企业能力。TRIZ(俄文首字母缩写)理论是解决技术问题或发明问题最新的重要方法论,它的英文缩写为TIPS Theory of Inventive Problem Solving,是基于知识的、面向人的、解决发明问题的系统化方法学,在世界许多国家的企业得到了广泛而成功的应用。

技术能力一项重要的评价指标就是企业的专利保有量。中国专利申请数量自198541以来增长迅速。1985年和1986年不足2万件,2005年突破47万件。2005年各类专利申请量占总数的情况:发明专利36.39%(200114%)、实用新型专利41%200141%)、外观设计专利34.30%1985年至2005年,增长32.1倍,平均增长率19.1%。中国专利授权数量:19863024件,2005年超过20万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986年为56件,2005年为53305件(国际商报 ,2006420)。据统计,到2005年底,包钢共提出专利申请200多项,其中一半以上是发明专利申请,专利实施率达60%以上。据不完全统计,1988年至2004年,包钢实施专利新增产值22.5亿元,节创外汇5000多万美元。1998年包钢被确定为全国专利试点单位之一。

段瑞春(2006)对跨国公司知识产权策略的若干分析。无论是体现规律性运作还是反映商业化手段,都值得我国企业研究和借鉴。

日本技术经济学家斋藤优(1986)把企业技术分为产品技术和制造技术,同时认为技术能力不可缺少的是技术人员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金周英(2002)提出“软技术”的新概念。很多技术创新项目效率不高或没有实现预期效益,主要不在于技术要素,而在于企业的战略、文化、组织结构与流程、制度、市场等非技术要素与技术要素没有全面协同。包钢和内蒙古一机集团的战略联盟(宝钢和新疆八一钢铁集团;唐钢和首钢;鞍钢与北京科技大学)就是这样一种创新、供应链资源的互补,通过集成资源,达到低成本提升创新能力和创新效能的战略目的。

4、自主创新与集知创新

中央对自主创新的定义包含三个层面的涵义,即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而“自主创新”是中国特定发展背景下出现的新概念,其英文为“Independent Innovation”。通常微观意义上的自主创新是指企业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探索产生技术突破,攻破技术难关,并在此基础上依靠自身的能力推动创新的后续环节,完成技术的商品化,获取商业利润,达到预期目标的创新活动。而在某些情况下,自主创新又被用来和技术引进相对应,指要摆脱技术引进方式下对国外技术的依赖,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创新,此时的“自主创新”所指的仅是“创新”这一很宽泛的概念。综合国内外研究的结果,科学完整的自主创新概念内涵包括三方面的含义:一是原始性创新,在科学技术领域努力获得更多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二是集成创新,使各种相关的技术有机融合,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三是在广泛吸收全球科学成果、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充分进行消化吸收的二次创新,它们都是科技自主创新。

邯钢董事长刘如军(2006)提出了提升钢铁企业自主创新的9条建议,他认为产业升级需要行政、法律和市场三方面的共同作用,光靠市场手段要花比较长的时间,代价也太高;产业升级关键就是要加快自主创新。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朱森第(2006)则认为,现在引进技术已经变得越来越困难,从目前来看,中国最有可能实现的是集成创新。然而不管怎么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乃是工业企业在日趋激烈的全球化竞争中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选择。

“集知创新”是指企业复杂产品系统的创新之路,有知识流集成的涵义。复杂产品和系统(complex products and system,CoPS)指的是研究开发投入大、技术含量高、单件或小批量定制生产的大型产品、系统或基础设施。复杂产品和系统对于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经济安全至关重要。

特别是对于复杂产品和系统,存在自我组织网络,尽管大部分个人和群体都参与组织里的复杂商业技术的创新,但通常是网络将他们和大学、政府和中介组织的专家连接在一起,也就是说网络组织能够有效地将拥有的创新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与个人和群体联系起来

对复杂产品和系统研制组织而言,企业外部的市场环境、政府、宏观经济环境、行业协会等等因素都会产生重大影响。由于企业不可能完全把握整个复杂性技术体系,它必须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外部力量(如技术支持基础设施),借助外部平台与内部研发进行系统性的集成来实现复杂性创新,复杂产品和系统的创新受这些因素的影响更加显著。

5、技术创新与国际化

1960年海默(Stephen Hymer)完成了《国内企业的跨国化经营:对外直接投资研究》,标志着企业跨国化理论的产生。约翰森和马蒂森(Johanson, Ton& L G Mattsson)提出的企业跨国化网络理论认为,单个厂商的生存依赖于其他企业所控制的资源,企业是通过其网络中的地位来得到这些外部资源的。1962年,钱德勒提出企业跨国化的战略管理理论。1962年,罗格斯(Rogers)认为企业跨国化是企业一系列创新活动的结果,在熊彼特关于技术创新演进观点的基础上,纳尔逊和温特于1982年提出了技术创新的演进模型。

在技术创新国际化的博弈中,跨国公司和东道国各得其所,但跨国公司和东道国的创新投入产出差距是很大的,各国企业资源交换等价是相对的,不等价是绝对的,趋向均衡,自然是有赢家,也有输家,“双赢”只是满足了各自的需求。日本的大企业和综合商社在海外创立和分布了星罗棋布的研究与开发机构、竞争情报机构,在日本看来,这样做是很值得的,因为日本是资源匮乏的国家,人才智力资源才是最为宝贵的,能够生产出高附加值的创新产品,耗费很少的资源,正是日本所期待的,而且可以通过国际贸易弥补日本国内的资源短缺的不利因素,金钱易得,但资源有限。

中国企业技术获取型投资是中国企业R&D跨国化初级阶段的核心内容,这从中国企业R&D跨国化的战略动机和中国企业技术创新跨国化的促进因素这两个方面反映出来的:第一,在中国企业R&D跨国化的战略动机的调研中反映出来。第二,从样本企业技术创新跨国化的促进因素的评价中反映出相同的结论。

企业R&D跨国化需求因素,实际上是指市场支持型的R&D跨国化;而企业R&D跨国化供给促进因素,实际上是指企业技术和能力获取型直接投资,是另一种形式的R&D跨国化。总之,技术获取型境外直接投资,对中国企业的技术和能力积累具有重要的战略性意义,是中国企业跨国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国企业在明确集成技术创新战略选择的基础上,导入以创新股份机制、产学研联合、合作网络模式、国际合作提升企业的集成技术创新竞争能力等先进的创新模式,可以高起点、前瞻性、全方位、多层次构建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可以为中国企业在新世纪的国际化发展战略奠定坚实的基础。政府要为企业技术创新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发挥技术创新与经济创新的宏观战略引领、调控、资源配置、整合作用,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再创新。在国际技术转移和引进跨国公司战略实施中,需要政府的特殊制度设计安排、制定灵活的策略帮助实现。 

  

参考文献: 

[1]慕玲、路风,集成创新的要素[A],柳卸林主编,中国创新管理前沿[C].第一辑,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2] [瑞典]西格法德.哈里森, 日本的技术与创新管理——从寻求技术诀窍到寻求合作者[M], 华宏慈、李鼎新、华宏勋译,柳卸林 审校,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7

[3]何丰,《制度变迁中的企业创新研究》[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

[4]李文博、郑文哲,企业集成创新的动因、内涵及层面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9

[5]杨野平,干部群体素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

[6]陈劲、童亮,集知创新—企业复杂产品系统创新之路[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12

[7]邓波、邬焜,技术创新活动的系统维度及其宏观等级结构[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

[8]肖纪美:材料学的方法论[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4

[9]王平,自主创新天地宽[N],包钢日报,2006321

[10]段瑞春,创新型企业:知识产权与品牌战略[A],成思危主编,第五届中国软学术年会论文集[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5

[11]一幅清晰的装备制造业振兴路线图[N]中国工业报 (2006年1月16

[12]中国科技统计网,跨国公司在华设立R&D机构的特点与趋势[Z],www.sts.org.cn

[13]陈劲,《创新全球化—企业技术创新国际化范式》[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