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研究网首页]   [博客首页]    
傅蕴德的博客

http://www.casted.org.cn/blog/?uid=653

个人档案

傅蕴德
神华包头煤化工公司;中国软科学研究会会员 fuyunde@sohu.com

公告栏 登陆博客 栏目分类 全部日志 最新评论 博主评论 博主好友 博主收藏 博客成员 最近来访 论坛资料 统计数据
创建时间: 2008-12-24
最后更新时间: 2015-08-25
日志总数: 102
总点击量: 547861

 

 

日  志

企业技术创新的难点及对策研究

作者:   分类:综合发展研究     浏览:3705次   回复:2次  
发表时间:2009-02-25 00:11:16

                   

             企业技术创新的难点及对策研究

 

       傅蕴德   王锋正   李壬水       

 

 

     来源: 成思危 主编,《第五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5  ISBN 7-5073-2111-8

 

 

 

   :企业技术创新是科学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复杂系统工程。本文在对与技术创新关联性较强的难点及其成因展开分析,把企业技术创新置于国际性创新环境中探析,对国内外的成功与失败经验进行剖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基本对策。最后简要回顾了中国技术创新的历程,呼吁全社会从全球性范围来关注企业技术创新。

 

  关键词:  企业   技术创新  难点  对策

 

    

创新是企业参与竞争和推动经济发展的最关键因素,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人类进步的永恒主题。新世纪的来临给企业的发展诸多现实挑战,企业应该着眼于技术创新的全球性形势,以积极的态度来关注技术创新。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创新是引发变化的发动机。今天的技术创新已从科学、技术和市场的关系变化,从企业、产业和学校、研究院所、政府的关系变化,从科学技术和管理科学、人文科学之间的联系和从全球性的角度上[1]展开研究和实践。对此,本文从企业的角度出发,探讨企业技术创新的难点和对策。

.企业技术创新的难点及其成因分析

技术创新(Technological Innovation)是一个从新产品或新工艺设想的产生到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一般包括新设想的产生、研究、开发、商业化生产到扩散等一系列活动。技术创新的实践与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国际创新体系、国家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以及城市、产业、企业创新体系的构筑越来越受到人们和社会的关注,而企业技术创新是一个国家创新体系中最活跃的细胞和系统。随着全球经济、科技一体化及资源跨国转移的进程,企业技术创新领域将出现“双赢”格局,各国企业在竞争中渗透着国际交流与合作创新,使人类社会的财富不断地丰裕,使世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随着国际贸易的深化,中国技术创新也将发生深刻的变革。

  国内外技术创新的研究与实践成果表明,技术创新是科学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概念,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一个复杂的巨系统。从全社会营造创新环境来讲,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融合是非常重要的战略问题,需要节约利用社会创新资源,控制资源的浪费和衰竭。技术创新是现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熊彼特(J·A·Schumpeter)称创新是“一种新的组合”,包括一种新产品、新的生产方法、新市场的开辟、新的供给来源或新的组织形式。他明确区分了发明和创新,发明是一种简单的新装置或工艺,而创新需要把新的东西引进经济。在《经济发展理论》(1911年)这本书的第一版序言中,熊彼特写到“此书献给那些能够以科学精神对社会进程做科学描述的人” [2]。创新对社会产生多种贡献,技术创新具有经济价值、技术价值、环境价值和精神价值(邓寿鹏,1996)。技术创新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方面:技术创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战略,是培植新兴产业的关键因素,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途径(刘助仁,1998)。

1989年以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率先资助清华大学(傅家骥等)、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东北大学等单位开展技术创新理论与实证研究。技术创新管理的最新范式(paradigm)是集成创新[3]、全面创新管理[4]Total Innovation Management,许庆瑞、郑刚、喻子达、沈威,2003和项目组合管理。复杂产品和系统[5] (complex products and system,CoPS)的创新直接影响到国家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综合国力的增强,也是新兴的技术创新管理研究的一个分支。成思危认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仅仅有技术创新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管理创新、制度创新。自主创新实质蕴涵着更深层次的、更重要的系列创新(周光召,2005),可以说是开放的复杂巨系统(Open Complex Giant Systems;钱学森、于景元、戴汝为,1990)。自主创新系统是外延更广的工程系统以至社会系统,技术创新、打造自主品牌是自主创新的最高目标,而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则是一个系统管理工程。利用系统论、演化论、博弈论等现代科学的新概念、新方法研究技术创新扩散(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Diffusion)的展开机理,建立具有一定操作性的数学模型[6]以及进行技术创新的测度研究(高建,1997)已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当前国际上技术创新研究的焦点包括创业组织结构与创新行为、小企业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实现问题、技术创新激励、RD系统、创新风险决策、企业规模与创新强度的相关性、创新学习扩散和市场竞争策略、技术创新的集群效应、智慧型工业园区等。国内技术创新研究的焦点包括自主创新、全球化背景中的企业技术能力、国家创新系统与国际创新系统、复杂产品创新、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创新能力等前沿性问题[7]。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因素是多方面、多层次、多维度的,涉及到政府、科研部门、企业、中介组织、大学等机构的理念、行为以及国际交流与合作,但难点问题主要体现在人才、资金、科学技术、市场、管理机制以及这些关键要素的组合效应和整合机理。系统分析企业技术创新“五要素”难点及其成因,有利于全社会认识影响技术创新关键因素的重要性,制定更加行之有效的技术创新战略和对策,大力推进企业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扩散和创新型国家目标选择的实现。

1 .人才因素及成因

从现象上看,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是产品竞争、质量竞争、科技竞争、营销竞争,但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政治家、科学家、企业家等群体的竞争,是全民素质的竞争。2005年中国从事R&D活动人员120万人年,比上年增长4.1%。科学家与工程师达98万人年,比上年增长5.8[8]。企业技术创新要依靠一大批创新人才,因此提升企业人才的“创商”(Creativity Quotient创造力商数)十分必要,“创商”有一个核心理念——OIC,即开放(Open)+创新(Innovation)+创造(Creation)。到2020年中国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战略目标是:建设一支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科技人才队伍;建立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高效率的科技人才资源开发机制,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全面提升中国科技人才的创新能力与水平,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科技人才智力保证(方新,2004)。200312月,中国召开了建国以来首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会议讨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这充分体现了在创建和谐社会背景下,国家提倡“以人为本”对人才兴国战略的重视。

企业技术创新离不开高层领导的支持,说到底要靠企业的决策者。虽然离熊彼特提出创新思想已经跨越近一个世纪的时光,但他所憧憬的企业家创新精神并没有过时。如果一个企业领导缺乏创新意识,就容易满足现状,不求进取,导致企业技术创新停滞。企业领导的创新积极性不高,后果是导致企业组织整体的创新活力不能体现。

企业缺乏人才表现在创新企业家、企业高素质的管理者、技术人员、技术工人、营销人员短缺,说明有些企业在人才的开发、使用上缺乏力度。如果不重视人才的开发,必定造成人才流失、人才贬值和人才浪费。

    2 .资金因素及成因

资金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企业资金运作表现为企业的财务活动,是企业组织科研、生产和经营的必要条件,也是技术创新的关键要素。2001年科技部等七部委联合公布了“全社会R&D资源清查”工作结果,2000年中国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为 896 亿元,R&DGDP比重为1%,在896 亿元中,60%来自中国各类企业,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支出490 亿元,中国已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近年R&DGDP比重指标美国为2.7 %、日本为3.0% 、欧盟为1.8%、韩国为2.6%、俄罗斯为 0.93%、印度为0.86%1996 年以来,随着中国 R&D 经费的持续增长,R&D 经费占 GDP 的比重也不断上升,1996 年为 0.60% 2004 年为1.23 %,连续多年保持增长。2004年全社会R&D经费总支出为1966.3亿元;企业、国有独立核算的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经费支出占全国总支出的比重分别为66.8%22.0%10.2%,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巩固(2004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20051228日)。2005年,中国R&D经费预计为2360亿元,按现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0.0 %,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预计为1.3%。中国企业技术创新方面的资金投入比起发达、中等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创新体系的完善,今后还要逐步缩小差距,迎头赶超。

企业在自主经营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依靠自己的积累可以自主增加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但有这样能力的企业毕竟是少数。企业缺乏技术创新投资的原因是创新动力不足、企业负担重造成资金不足,使得自主创新投资能力有限。技术创新投资很多情况下是属于风险投资,商业银行对风险项目很谨慎。中国规范化的股份制改革和证券市场起步时间不长,群众对风险投资和股票投资的认识还有一个过程,风险资本很难从股票市场获取。1999年国家已制定了关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的暂行规定,设立了技术创新基金网(www.innofund.gov.cn)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在资金上提供了相应的政策保障,中信集团的金融子公司已与该基金建立了合作关系。中国化工集团2005年宣布每年将出资1000万元,设立一项面向全国化工行业、资助化工科技人员自主创新的科技基金。技术创新资金的多元化渠道对于推动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3 . 科学技术因素及成因

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是社会经验的总结,并在社会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技术是运用科学理论,为提高效率、节约资源和开辟新生产领域而发展的方法、手段。一切技术创新的内核也都是知识创新。作为一个国家,特别一个大国的科技政策,如果说基础研究必须面向国民经济,那么这应该是指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不是要求基础研究在短期内创造出多少产值[9]。基础研究是以增加一般科学和技术知识为目的非商业性研究,诺贝尔奖获得者、华裔科学家李政道曾经在1992年提出:“没有今日的基础科学,就没有明日的科技应用”,可见基础研究的重要性。

二十世纪60年代以后,世界上出现了大量的超技术,即大大超过原有技术水平的更先进的技术。这一时期开发的超技术是一些极限技术,如超低温、超高压、超净、超高真空、无重力等技术 [10]技术轨道(Dosi, 1982)总是基于某个技术范式,它是解决技术问题通行的模型和模式,通过考察技术范式与技术轨道,企业可以把握产业的发展方向,进行技术选择和技术跨越,为实现企业的技术创新目标奠定基础。世界性高新技术——电子计算机、航空航天、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海洋工程、核辐射、激光、现代通信、机电一体化技术及其终端产品、系统的诞生,无一不是技术创新的成果。一个创新思想和技术很可能影响到人类的历史进程,2001年美国的一个创新计划——“天梯”被美国《新闻周刊》“创新经济”特刊列为“十大可能影响未来的发明”之一(李桐,www.XINHUANET.com2004年)。然而,现实经济发展中大多数创新思想都不能够转变成新产品。研究表明,创新过程常常被人们认为是一个隧道(创新隧道),开始时有许多有发展潜力的新思想,但到最后能成功的却寥寥无几[11]。美国、欧洲和亚洲的跨国公司正在加快他们直接投资于海外研发的步伐。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已经在国外建立了多功能实验室,不断通过这些实验室获得新技术。这些公司得到的不只是简单的科技产品,他们正在使国内和海外研发形成一个全球性的研发网络[12]。当今世界科技研发投资的80%、技术创新的71%,均由世界500强企业所创造和拥有,62%的技术转让在500强企业间进行。

二十一世纪,技术创新活动将活跃在信息技术、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多领域技术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领域(路甬祥,2002)。展望技术创新在新世纪的前景,有利于把握未来的创新方向。《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指出,前沿技术是高技术领域中具有前瞻性、先导性和探索性的重大技术,是未来高技术更新换代和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国家高技术创新能力的综合体现。

企业技术创新的技术难点表现在企业缺乏具有竞争力的核心技术、“软技术” 以及相应的基础科学支撑,产品档次低、工艺及装备水平差、人员创新能力和组织管理薄弱。TRIZ(俄文首字母缩写)理论是解决技术问题或发明问题最新的重要方法论,它的英文缩写为TIPSTheory of Inventive Problem Solving,是基于知识的、面向人的、解决发明问题的系统化方法学,在世界许多国家的企业得到了广泛而成功的应用。在新兴技术领域至少有四种机会:学习性机会,动力性机会,组织性机会和文化性机会[13]。中国今天仍然在反省,也在大量地借用资本主义的科技、管理、资本……等。中国人必须再度绞尽脑汁,非但去反省,更要反思,超越,去创造一条全新的现代化道路[14]。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在自主创新和国际技术转移和扩散相碰撞交错的大背景下,完全可以在新兴技术领域取得成功。

技术创新往往是以发明、专利、技术决窍(know — how)为支撑的,产品和技术总要有创新之处,否则将失去市场竞争力。美国的大公司都有自己的科研实验室。例如,朗讯科技公司的贝尔实验室就出了1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专利有很多,而且每天都有新的专利出现,其技术创新意识非常强烈,该公司的网络设备在国际市场上占有很高的份额,这说明技术带来了高收益。虽然该公司曾遭遇危机,但强大的研发能力是他们东山再起所具备的核心竞争力法宝。此外,美国政府科技报告(主要包括ADNASADEPB)向美国国内外的科学家、工程师、技术人员、图书馆学家和情报文献专家、商务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提供使用[15],这些资源为世界各国的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提供了智力支持,关键是如何利用好类似的具有前瞻性、导向性的科学技术资源。国际机构、世界各国及地区也都在积极制定产业技术政策(中国台湾研究机构发布“产业技术政策全球网络资源”,来源:http://itp.itri.org.tw/test.htm)。上海技术预见的具体实践,为正在我国开展的和将要开展的地区技术预见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必要的背景支撑(李健民,万劲波2003)。

4 . 市场因素及成因

市场需求和取得市场效益是产品创新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从市场出发,并经受住市场检验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技术创新。茫茫商海,产品、顾客需求扑朔迷离,如何找准市场至关重要。开展技术创新的障碍是信息不灵,没有在原有的市场基础上选择新的目标市场,缺乏市场开发战略。处在转轨中的我国市场体系不完善,市场机制不健全,影响了企业新产品在市场上的流通。

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必须要准确地掌握市场情况,否则会造成技术创新的盲目性。美国无线电公司曾成功地开发了黑白电视、彩色电视。1969年开始以雄厚的研究开发实力投入小型录像机的开发和生产,然而,这种录像机在市场竞争中却夭折了。而日本公司千方百计将电视台使用的录像机小型化,降低成本,让普通家庭用得上,买得起,结果日本的小型录像机逐渐成为畅销商品,占领了市场。

内蒙古第一机械制造集团公司是国家特大型企业,近年来十分注重市场的调研与预测,研发出50150型稀土永磁启动电机产品10余种。2002年研制成功中国第一辆新型特种消防车,2003年成功研发了“非典(SARS”专用救护车,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上国内外技术创新案例进一步说明了市场因素在技术创新中的关键地位。

5 . 管理机制因素及成因

企业技术创新过程及其管理,主要侧重于研究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主要工作及如何做好这些工作。在创新能力障碍因素中,不能把握创新时机,缺乏现代管理手段,科研人员与工人不能配合都是管理创新能力不足的表现。在其他因素中的企业产权不明晰、激励不到位与企业缺乏创新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也属于创新管理不到位的表现[16]。新一代企业技术创新过程模型是系统集成网络模型,并采用创新过程一体化的管理信息系统(MIS)、企业资源计划(ERP)、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与集成产品开发(Integrated Product Development)流程等先进的信息化管理、制造技术。

日本顶尖创新公司从整体的网络观点看待技术创新管理,从寻求技术诀窍到寻求合作者[17],日本企业的创新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来讲,利用技术转移提高本土企业创新能力是引进跨国公司的重要战略所在。但在面临利益冲突时,需要本土企业付出自己的艰辛努力才能实现,同时也需要政府的特殊制度设计安排、制定灵活的策略帮助实现。谢富纪、郑绍濂(2000)构造了FDI技术转移系统模型,并以此分析技术转移机制以及对东道主企业技术进步的影响。国内学者在合作技术创新(郭晓川,2001)、国际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新动向(张晖明、丁娟,2004)、企业技术积累与跨国化(刘震宇,2005)以及基于高技术化视角的资源型企业成长模式[18](王锋正、郭晓川,2005)等方面已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进展。在企业的内部有一个创新的小环境(称为内环),包括企业价值链上的各个要素;在企业的外部存在一个创新的大环境(称为外环),包括政府、中介组织、科研院所、大学、上下游客户等。通过外环和内环的集成(协同)获取创新优势,可以提升企业将新设想、新技术商品化的能力(傅蕴德,2006)

近年来,人们对技术创新有了越来越多的理性认识。各大主流媒体特别是中国技术创新信息网(www.ctiin.com.cn)、中国创新资源网(www.innovation.gov.cn)、中国创新网(www.chinahightech.com)、企业创新网(www.zth.com.cn)、《科学学研究》、《中国软科学》期刊等媒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自主创新、技术创新不是一个孤岛,需要全社会来关注和渗透,才能把这个复杂的巨系统不断地强化和推进。

一个企业只有引入管理创新的理念,企业的管理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才会有力地提升。中国许多著名企业如宝钢、海尔、联想、长虹、康佳、海信、方正和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等,进行了技术创新战略的研究,并成功构建了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

    综上所述,人才、资金、科学技术、市场、管理机制都是技术创新的关键要素,是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难点问题,这些要素的组合作用产生的系统和问题更加复杂,可见技术创新是复杂的系统工程。

.加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基本对策

1 . 建立高素质创新企业家队伍和创新人才队伍,构筑人才高地,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大力培养、造就一大批有创新精神和战略管理能力的企业经营管理队伍和科技人才队伍,使企业涌现出更多的“知识英雄”。要弘扬企业家精神,使现代企业家成为一个德才兼备、懂业务、会经营、善管理的企业家。使企业家具有战略性的思维能力、坚定的创新动机、充分的自信心、高度的独立性、强烈的冒险意识。除了企业培养自己的研究开发、信息、营销、生产运营人才,还要积极引进各类专业人才,培养、激发各类专业人才的“创商 (CQ)。企业可以在大学设立奖学金,吸引更多的人才。国家要大力加强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同时应鼓励更多的海外留学人才回国创业和引进国外智力,鼓励更多的东部人才来西部施展才华。营造一个激励人才发挥作用的机制,使人才在技术创新中发挥出最大潜能和作用。

2 .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投资主体,建立以企业为投资主体的多渠道技术创新投融资机构与体系。企业可在国家产业政策的宏观指导下,根据市场变化和市场竞争格局,自主地选择适合本企业发展目标的创新项目。企业要逐步加大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技术创新项目具有规模性、科研长周期和收益不确定性,要引入风险投资机制,风险资本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助推器。在优化企业资本结构过程中,可实行主银行(Main Bank制度,建立银企互补机制。企业通过战略联盟,形成创新“双赢”。政府应完善证券市场,加大监管力度。政府要加大财政扶持和引进外资的力度,同时要支持企业在港、澳、台地区及海外融资和招商引资。

3 . 有条件的企业要建立技术创新中心,以产品为龙头,把新工艺、新技术渗透在新产品的研究开发过程中。对新产品的开发,要注意开发的产品是否高质量,竞争力强,有市场和有效益。大型科技先导型企业可以设立博士后流动站,努力使企业拥有自己的专利、技术诀窍和科研成果,加强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特别在科学技术与信息、经济的结合上,做到技术创新快捷、有效。在技术创新扩散中要使创新技术商品化、产业化与国际化,最终使企业的技术核心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提升。国家要加大基础科学研究力度,为技术创新奠定基础。

4 . 企业要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及时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和经营方针,扩大创新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名牌效应。企业不仅要看到现时的市场,还要洞察国内外市场的潜在需求,抓住市场的潜在盈利机会,重新组合营销要素,建立起市场竞争力更强的市场营销系统,从而推出新产品、开辟新市场。应积极实施企业上网工程,探索电子商务在企业营销中的应用,探索基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供应链、价值链的优化。建立一支快速反应的营销队伍,实施市场营销的创新。

5 .企业要大力推进组织管理的创新,重塑创新管理机制。企业要鼓励创新思想的迸发,营造创新文化,宽容创新探索中的失败,使研究与开发、生产和市场营销中诸要素完善地组织、协调、平衡,达到整体上的优化配置,使企业成为“学习型”组织、“知识管理型”团队,同时要加强产学研联合和企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政府要为企业技术创新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发挥技术创新与经济创新的宏观战略引领、调控、资源配置、整合作用,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再创新。在国际技术转移和引进跨国公司战略实施中,需要政府的特殊制度设计安排、制定灵活的策略帮助实现。在技术创新理论研究中要引入系统科学、复杂性科学等先进的研究方法。对优强企业要给予必要的扶持,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和技术扩散的扩散源。现代企业要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以权利制约权利,同时大力推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好国内外的经济科技信息,构筑企业竞争情报系统(CIS)。企业要实行民主决策、科学决策,规避在技术创新中的各种风险,最终实现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目标。

.结 语

   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已引起世界各国的政治家、经济学家、科学家、企业家和有识之士的高度关注[19],中国致力于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和创新型国家,国家创新能力关系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企业技术创新就是这一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只有下大力气解决技术创新“五要素”难点问题,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快速、稳健地发展壮大;只有加快技术扩散,才能为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从国家经济发展的角度讲,技术创新扩散比技术创新本身更重要。在技术与经济一体化、全球化日益加剧的国际形势下,企业间的竞争是企业创新力的竞争,形象地说,“创新战争”在一幕幕上演,这场世界性的创新战就是“超越一切界线和限度”[20]的战争,简言之就是“创新超限战”。

中国《中国技术创新研究》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列为“八五”重大项目,自1989年以来,基于经济学、管理学、政策学、科学学、技术学、社会学、哲学、法学、文化学、未来学等学科视角的技术创新研究逐步地展开和深化。1996年以来,国家经贸委、国家科技部推出了《技术创新工程》,1998年中国科学院推出了《国家知识创新工程》;国家经贸委和中国工程院联合开展了企业技术创新院士行活动。中国有一大批技术创新试点城市(区域)、技术创新试点企业相继诞生。19998月中国召开了全国技术创新大会,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20004月召开了全国企业技术创新工作会议。国家经贸委等部委20016月举办了“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暨技术创新成果展览会”。国家经贸委2002年颁布了《“十五”全国技术创新纲要》、《国家技术创新计划管理办法》。20051月,国家科学技术部颁布了《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技术创新纲要》。九三学社中央20053月呼吁,中国应把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置于“国家战略”的高度,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2005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召开,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061月科学技术部、国务院国资委和中华全国总工会决定联合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

展望未来,技术创新的实践与研究是关系国家经济增长和经济、科技安全的战略性课题,只有把经济和科学技术有机地进行系统融合,才能大力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创建创新型国家。

 

 

参考文献

 

[1]朱丽兰,知识经济与技术创新[C];陈胜昌主编,知识经济专家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8

[2] []洛林.艾伦,开门———创新理论大师熊彼特[M],马春文、郑炯、韩立鑫、孙晓华、徐爽 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3]张华胜 、薛澜,技术创新管理新范式: 集成创新[J],中国软科学,2002.12

[4] 许庆瑞、郑刚、喻子达、沈威,全面创新管理:21世纪创新管理的新趋势[J]2003

[5] 陈劲,童亮,集知创新——企业复杂产品系统创新之路[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12

[6] 康凯,技术创新扩散理论与模型[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

[7]魏江、陈劲主编,中国创新管理前沿.第二辑,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8]2005年我国科技投入大幅增加,科技产出喜获丰收,中国科技统计, www.sts.org.cn

[9]邹承鲁,科教兴国必须重视基础研究[C];主编:杨旭 、郭振英,中国科技发展经典文库(),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1

[10]野中幸敏[],超技术革命[M],吴新仁、杨治安 译,郑尚明 校,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87

[11][]Melissa A .Schilling,技术创新的战略管理[M],谢伟,王毅 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6

[12]薄启亮等编译,技术创新与战略管理[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43

[13]高旭东 ,分析我国企业技术战略选择的一个理论框架[C],柳卸林主编,中国创新管理前沿.第一辑,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14]喻忠烈,超越西方去创新——反思与超越[C],张劲夫主编,海外学者论中国,北京:华夏出版社,1994

[15]王维亮 编著,美国政府四大科技报告使用指南[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5

[16]高建,中国企业技术创新分析[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17] 西格法德.哈里森[瑞典], 日本的技术与创新管理——从寻求技术诀窍到寻求合作者[M], 华宏慈、李鼎新、华宏勋译,柳卸林 审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7

[18] 王锋正、郭晓川,基于高技术化视角的资源型企业成长模式,2005年全国博士生论坛管理学科分论坛,20057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062001)与内蒙古大学青年科学基金项目(ND0430

[19]武春友、戴大双、苏敬勤,技术创新扩散[M],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1997

[20]乔良 、王湘穗,超限战[M] 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9

 

 


[评论人:黄振强] 评论时间:2009-03-11 17:11:42
此博文对企业创新的难点和要素论述的相当全面。笔者认为,加强专利权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是促进中国企业科技创新的最重要动力。详见笔者博文--《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任务是发展壮大我国的第一生产力》。欢迎光临,进一步联系研讨。谢谢。
[评论人:傅蕴德] 评论时间:2009-03-13 19:28:08
感謝黄振强老師的點評!傅蘊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