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蕴德 2009年5月7日
“鲁棒是英文词Robust的音译,用东北话讲就是‘抗造’,用起来没有问题。鲁棒控制系统是指具有抵御干扰能力的控制系统。大到导弹、飞机、卫星,小到电梯等控制系统,它们在恶劣的环境下或者危险的情况下如果仍能保持系统的基本性能或保持系统的稳定性,那就说明这些控制系统的性能或稳定的鲁棒性很好,‘免疫性’很强。”段广仁教授简单明白地解释了“鲁棒”。现在,鲁棒性已成为控制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也是一切类型的控制系统的设计中所必须考虑的一个基本问题。对鲁棒性的研究主要限于线性定常控制系统,所涉及的领域包括稳定性、无静差性、适应控制等。鲁棒性问题与控制系统的相对稳定性和不变性原理有着密切的联系,内模原理的建立则对鲁棒性问题的研究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009年1月9日,200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哈工大航天学院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段广仁等牵头的项目“鲁棒控制系统设计的参数化方法与应用”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其中一等奖空缺。段广仁教授是哈工大控制理论与制导技术研究中心主任、IEE Fellow、IEEE高级会员、教育部科技委学部委员、教育部长江学者优秀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
段广仁教授(左二)和他的团队在工作中
部分知名的鲁棒控制系统研究专家学者:
孙优贤,浙江诸暨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1964 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工自动化专业 。 主要研究方向为复杂工业过程建模、控制与优化,工厂综合自动化系统,大型装备自动化成套系统,以及鲁棒控制理论及应用等。
祝明发 ,博士生导师,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智能信息处理开放研究室副主任。长期参加与组织曙光系列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的研制和应用工作,主持多项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攻关课题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和二等奖二项。
周克敏现为美国路易斯安娜州立大学(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电子和计算机工程系讲席正教授,他还曾任教于加州理工学院(Caltech)和香港科技大学。周教授的研究领域包括鲁棒控制,最优控制,非线性控制系统等。他属于多家学术期刊的编委会,如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等,并参与组织多个学术会议。他的博士毕业生有Xiang Chen,Xinjia Chen,Daniel U. Campos-Delgado,和Lijuan Li等。
吴宏鑫,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家,江苏丹徒人。196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自动控制系。现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科技委副主任、博士生导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名誉教授。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从事航天和工业领域的自适应控制和智能控制理论与应用研究。此外,他还在交会对接、空间站控制及鲁棒控制等方面进行了创新研究。
卢强,自动控制和电力系统动态学专家。安徽芜湖人。1964年清华大学电机系研究生毕业。清华大学教授。80年代,开拓了电力系统最优控制领域,推动了学科发展。将变分法及其他有关数学分支理论、现代控制理论、电力系统动态学、计算机软件及仿真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了电力系统线性最优控制新学科体系。近年来,又进一步研究解决了电力系统非线性鲁棒控制问题。2001年4月美国克鲁渥(Kluwer)学术出版社出版了他著的《非线性控制理论与电力系统动态》(英文)一书。这是目前世界上第一部系统地论述电力系统非线性和非线性鲁棒控制问题的学术专著。与此同时他主持的微机非线性励磁控制器和调速器的研制工作取得了突破。励磁控制器的研制中有所突破。
陈士橹1920年9月出生于浙江东阳,194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工程系,之后,任教于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航空学院和西北工业大学。飞行力学专家,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名誉院长。1994年当选为俄罗斯宇航科学院外籍院士,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教授带领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先后把主动控制技术、鲁棒控制理论、容错控制理论应用于飞行力学,着重在弹性飞行器力学与控制研究领域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成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黄琳,1935年出生,1957年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毕业,1961年在同一系研究生毕业,后留校工作,1984年特批为教授,1985年特批为博士生导师。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信息技术科学部院士。现任北京大学工学院力学与空天技术系教授。长期从事稳定性理论与控制理论研究工作,专著《稳定性与鲁棒性的理论基础》获得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基金优先资助,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在研究工作上,六十年代初即获得包括极点配置定理、二次型最优控制存在唯一性及线性控制律等多项当时国际领先结果。近年来从事鲁棒控制工作,其项目先后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95)、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999)。
冯纯伯,男,教授,博士生导师。1928年4月16日生于江苏省金坛市。1950年7月毕业于浙江大学电机系。1953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机系研究生毕业留校任输配电教研室副主任。1955年被选派赴前苏联列宁格勒工业大学研究生院学习,于1958年初提前获得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后回哈工大工作,任电力专业教研室主任,从事电力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1985年起曾任第二、三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自动控制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教育部科技委自动控制学科组组长,现为东南大学国家级重点学科“自动控制理论及应用”的学术带头人。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俄罗斯联邦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他独立提出了鲁棒性很强的建模及自适应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并对时间序列分析理论作出了重要发展。以系统辨识及自适应控制研究为题,获1986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及1991年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