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志
互信和尊重:科技人才发展环境的基石
互信和尊重:科技人才发展环境的基石[1]
-关于我国科技人才问题的思考之一
在中国的历史上,知识分子的地位无论起伏升降,但其报国忧民的情结所产生的强烈社会责任感、超然独立的行为方式和“天下皆醉我独醒”的优越情怀却一直在每个人的心中萦绕,成为历代知识分子,包括今天大多数科学家和工程在内的R&D人员在内心深处挥之不去的精神烙印。
但是,在本人所调研、接触的公共研究机构[2]中的知识分子中,以及对他们有着直接或间接管理权限的政府部门[3]的官员中,却出现了一个让人迷惑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官员们认为国家花了很大的钱,买了很多的仪器设备,却看不到科学家获得诸如诺贝尔奖之类的有很高显示度的成果,看不到他们研究成果的转换在对经济发展的显著作用;而科学家们对政府官员的抱怨则更大,虽然大多数人认为经费增加了,硬件变好了,但是某些政策环境甚至比不上计划经济时代。例如,项目的竞争制度,没完没了的评审、检查,经费管理中的某些不符合科学技术发展规律的刻板规定,岗位设置中的对机构权限的限制,业绩考核中的数“数”[4]导向,等等,使得科学家们安心研究的时间难以保证,持续性、积累性的工作很难做到。二者之间的互相抱怨越来越多。我也常在思考,这是为什么?现就自己的一些思考,抛砖引玉,与大家一起探究。
从官员的角度来说,我们不得不承认,目前的公务员队伍的来源和构成,已经与计划经济时代,科学家们所怀念的时代(当然不包括“文革”年代)有了很大的差别。在那个时代,由于公务员并不像今天有着严格的考试录用和选拔程序,其来源渠道十分多样:专业军人、基层干部、毕业学生、科研人员、教师医生、企业管理者甚至工人、农民等等,涵盖了社会几乎所有阶层,他们往往有在基层工作的经验,而且大多数的公务员(当时叫机关干部)学历并不高,这使得他们对科学家有一种尊重,理解他们的感受,尽量为他们良好的工作、生活创造条件,同时他们对科研工作并不了解,实际上并不介入到具体的评价中,评价事实主要在机构和学者群体内部进行。
而现在,随着《公务员法》的颁布,首先使得公务员的来源相对单一,这些年新入职的基本上来自高校毕业生;其次公务员职业已经成为目前社会最热门的职业之一,每个职位都有数十个乃至上千名毕业生竞争;加上入职门槛基本上在硕士以上,学历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已经形成了公务员队伍的精英化。他们来自名校,他们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他们学历较高,他们谙熟科研工作中的环节、流程,这导致了他们对科学家们的尊重、敬仰程度远不如计划经济年代,他们势必对科研工作、科学家们更加挑剔,他们也自认为是某个领域的专家,往往对科研的选题、方向的设定发表自己的建议。对科研工作进行种种的评价,甚至对科研工作有很强的干预、干涉。
从科学家们的角度来看,他们认为(其实社会也这么认为),我们是声望最高的职业之一,我们从事的工作是最复杂、最富有创造性的工作,我们所做的一切甚至会改变社会的经程,我们才是社会的精英。官员们根本不懂科研发展的规律,一天指手画脚,权力介入科研太多。这才是不出成果的原因之一
在这种局面下,我希望二者之间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尊重吧!相关部门的官员们,要更多地知晓科技发展的规律(如不确定性、风险性、持续累积性等),制订出更家符合科研工作特点的政策(如经费政策、评价制度、),相信大多数科学家们的职业道德。
科学家们,你们也理解一下政府官员吧!在市场经济体系逐步完善的年代,他们需要不断地制订和调整政策来规范公共研究机构和人员的行为,以保证纳税人的钱真正用到科研工作的刀刃中。 [1] 本文所指科技、科研均仅限于自然和工程科学,“科学家们”泛指自然和工程科技工作者。
[2] 主要是高校和政府所属科研院所
[3] 包括科研项目管理部门、科技经费管理部门、上级主管部门、人事管理部门等
[4] 指量化的评价指标,如SCI论文数、获得国家级的科研课题数、经费数等。
|
仿佛放牧的,把牛羊牵到草好的地方后,在远远的地方站着,让牛羊自个儿吃去,吃完了再牛羊撒点儿欢,牛羊就长得比较壮实。如果非要站在牛羊旁边,指定牛羊吃这株草那株草,自己累,牛羊更累了。
但是,我也严重同意阿庆的观点。信任主要是官员对科学家们的,因为他们手中掌握着资源;如果他们在内心深处或者思想深处对科学家们的职业精神、道德操守不信任的话,其实后者再努力也很难改变他们所抱怨的政策环境,
科学家们也要同样理解尊重官员工作之难处。一个科研项目,就有上百家研究单位争夺,钱给了某单位,当然官员们要对国家和纳税人的钱负责,有时候来查查,哪是工作需要,也是国家和人民对官员需要,一定要尊重他们的工作,配合他们的工作,不要错误认为是对科学家的不尊重,心生抱怨,影响科研究项目的完成。一句话,要作到真正的双方互信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