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文章查询系统
下载中心
下载中心学术文章主要选自《中国科技论坛》杂志和调研报告精选。欢迎会员向网站提供拥有自主知识版权的学术文章(接收邮箱gaol@casted.org.cn),经网站工作人员审核认为有新意有价值的文章,每篇奖励10个积分,同时收入下载中心供其他会员下载参考。
·13年调研报告:科技工作者地域间流动的现状与趋势
作者:石长慧 张文霞 杨起全 发布时间:2014-10-21 下载次数:1
摘要:本调查显示,多数科技工作者在同一市/县内换工作,在同一省份内换工作的较少,跨省流动中孔雀东南飞的趋势依然,但中西部中心城市的吸引力开始显现,中低层次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开始从东部流动到中西部。中西部地区应把握良好机遇,改善人才环境,积极吸引青年科技工作者流入。
·13年调研报告:我国科技工作者职业流动的总体状况及问题
作者:张文霞 石长慧 赵延东 发布时间:2014-10-21 下载次数:1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促进人才在单位间的流动一直是我国科技政策的关注点。本次调查表明,我国推动人才流动的政策措施取得显著效果,科技工作者流动频率加快,流动意愿强烈,市场机制取代国家安排成为主导流动机制,档案、户籍等传统体制性障碍对流动的限制作用逐步弱化;流动对于个人发展的作用显著。但促进企事业单位之间的人才流动,引导人才向企业、社会组织和基层一线流动,仍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13年调研报告:我国科技工作者的社会公众形象现状
作者:何光喜 薛 姝 樊立宏 发布时间:2014-10-21 下载次数:1
摘要:科技工作者的公众形象可以从公众的认知、评价和倾向意愿三个方面来考察。2011年的调查发现:我国公众对“医生”和“中学教师”的了解程度较高,对“工程师”和“科学家”的了解程度次之,对“农技推广人员”有所了解的公众比例最低。 在公众心目中,“科学家”、“工程师”的能力、道德和职业形象都是积极崇高的;“医生”的能力、职业形象尚可,但道德形象比较消极;“农技推广人员”的能力和职业形象最为消极,道德形象处于中等水平;“中学教师”各方面的形象均处于中等和一般水平。公众普遍对科学技术职业表现出较高的参与热情。
·13年调研报告:新媒体对科技工作者公众形象的影响初探
作者:薛 品 何光喜 张文霞 发布时间:2014-10-21 下载次数:1
摘要:新媒体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对科技工作者的公众形象也形成新的冲击。调查显示:电视仍是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的主渠道,58.7%的公众主要通过这一渠道获取科技信息,但其重要性比2007年明显下降。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地位快速上升,27.8%的公众主要通过这一渠道获取科技信息,比2007年增长了四倍。高学历与年轻人更倾向于使用互联网获取科技信息。新媒体传播对负面新闻的传播有“放大机制”。建议加强对新媒体传播规律的研究,利用新媒体塑造科技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13年调研报告:公众对科技伦理问题的态度变化趋势分析
作者:马 缨 张文霞 赵延东 发布时间:2014-10-21 下载次数:1
摘要:我国公众对科技伦理问题的关注程度上升,46.0%的公众认为科学家应对自己研究所产生的社会后果负责,这一比例比2007年的调查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公众对动物实验的伦理问题更加关注,反对动物实验的公众比例已由2007年的21.1%上升到2011年的29.3%。39.8%的公众认为科学家的研究应受到社会规范的限制,不赞同“科学家在法律限度内可以做任何研究”的观点。建议重视科技伦理问题,加强科技伦理咨询机构设置和管理制度建设的工作。
·13年调研报告:我国公众对科学家的科研能力、科研精神和道德的评价状况分析
作者:薛 姝 何光喜 樊立宏 发布时间:2014-10-21 下载次数:1
摘要:调查发现,62.8%的公众认为我国科学家的科研能力比发达国家同行“更好”或“差不多”,与2007年时基本持平,但远高于科技工作者对这一问题的自我评价(31.9%);32.6%的公众认为我国科学家在科研活动中弄虚作假的问题严重,比2007年翻了一番; 33.8%的公众认为我国科学家“缺乏吃苦耐劳精神”,比2007年高了7.1%;70.3%的公众表示对我国科学家群体“不太了解”或“一无所知”。
·13年调研报告:重视重大工程项目的“邻避”问题
作者:卢阳旭 何光喜 赵延东 发布时间:2014-10-21 下载次数:0
摘要:近年来,工程项目规划、建设过程中的“邻避”问题越来越突出,工程项目的社会风险凸显。本文认为,增强了的公众权益意识和参与意识无法在现行的“决定—宣布—辩护”模式中得到尊重和保障,是导致工程项目建设邻避问题严重、社会风险陡升的主要原因。与此同时,本文从诉求类型、应对措施类型和制度建设三个方面介绍了国外应对邻避问题的基本经验。最后,本文提出了保障、规范公众知情权和参与权,建立重大工程项目的社会风险评估报告制度以及完善工程项目风险补偿机制三方面的政策建议。
·13年调研报告:关于将灾后需求评估纳入灾害响应体系的建议
作者:赵延东 李 强 发布时间:2014-10-21 下载次数:0
摘要:近年来国内外灾害治理的实践表明,重大灾害发生后应迅速开展“灾后需求评估”,及时、全面、准确地收集灾民需求信息,为救灾提供数据支持。在2013年4月20日发生的雅安地震救援工作中,再次暴露了对受灾居民需求了解不足产生的诸多问题。为了提高我国的科学救灾水平,建议将灾后需求评估纳入我国灾害紧急响应体系。
·13年调研报告:职业农民培养的国际经验借鉴及政策建议
作者:许竹青 刘冬梅 发布时间:2014-10-21 下载次数:0
摘要:随着我国农业剩余劳动转移速度的不断加快,职业农民的培养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环节。发达国家职业农民的培养起步较早,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本文通过总结国外职业农民培训体系的主要特征,分析了国外职业农民培养的政策方向,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我国职业农民培养的政策建议: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强化职业农民立法和制度建设;根据不同类型的职业农民,构建层次分明的培养体系;完善政策支持,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创业就业;完善职业农民准入制度和补贴制度,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13年调研报告:论现代农业中职业农民的培育
作者:刘冬梅 郭 强 许竹青 发布时间:2014-10-21 下载次数:0
摘要:职业农民培育是现代农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人力要素。本文分析了职业农民培育的时代背景,在对现阶段职业农民的内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划分了现代农业中职业农民的类型,提出了其实现的若干路径及加速职业农民培育的相关政策建议。
·13年调研报告:以农业产业技术需求为导向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
作者:陈诗波 发布时间:2014-10-21 下载次数:0
摘要:河北省迁安市通过重新组建跨乡镇的农技推广区域综合站,创新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改变了传统农技服务效率低下的局面,摸索出了一条以区域农业产业技术需求为导向来配置基层农技推广资源和开展技术服务的新路子。实践表明,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是推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的核心,加强资源整合是改革的前提,创新公益服务理念和服务职能是改革的重点,提升农技人员素质是改革的关键。这些成功经验值得全国其他同类型地区学习借鉴。
·13年调研报告:建设“江苏农村科技服务超市”探索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
作者:毕亮亮 许竹青 发布时间:2014-10-21 下载次数:0
摘要: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转型的重要保障。本文介绍了江苏省围绕“打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创新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方式——江苏农村科技服务超市,分析了其做法和特点,研究了其优势和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时期我国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主要思路,即应采取“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运作方式,以龙头企业为抓手,将发展和建设特色产业和产业链作为服务体系的核心工作。最后,文章就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提出四点建议:采取多元化方式加大资金投入、采取“阶段式的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工作机制和多样化服务方式,将科技信息服务能力建设作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保障,将科技特派员等多种科技资源在服务平台上统筹集中。
·13年调研报告:种业开放战略浅析
作者:李 强 发布时间:2014-10-21 下载次数:0
摘要:种业是农业中的核心产业,在当前的国际农业格局中,种业的发展必然要考虑产业安全与控制,然而过于保守的产业政策不利于产业的发展。本文认为正是因为事关数十亿人的粮食安全,种业更应该把发展作为首要目标,从实践看,对外开放曾成功地促进某些重要品种的市场发展和科研水平提高。因此,有控制的开放政策应成为我国种业的一项基本发展战略。
·13年调研报告:在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中加强科技创新作用的建议*
作者:陈宝明 丁明磊 发布时间:2014-10-21 下载次数:0
摘要: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在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中,应用现代科技创新成果、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当前,我国应进一步加强部门组织和协调,加强标准等政策的制定和应用,统筹集成科技资源和科技成果,开展科技支撑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试点示范,以发挥科技创新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13年调研报告:科技创新支撑引领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思路与建议
作者:丁明磊 陈宝明 吴家喜 发布时间:2014-10-21 下载次数:0
摘要:拓展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科技创新空间,更好地发挥科技支撑作用,需要在战略层面有一个前瞻性的通盘考虑。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科技创新支撑引领新型城镇化发展面临的形势,提出科技创新支撑引领新型城镇化的指导思想,并从战略规划、技术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和需求面政策、地方和基层工作、人才培养五个方面给出了政策建议。
·13年调研报告:十六大以来中央涉农科技政策的主要内容、演进特征及发展趋势
作者:傅晋华 发布时间:2014-10-21 下载次数:0
摘要:十六大以来,我国农业农村政策发生重大调整,出台了十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和一个《重要决定》。本文对上述11个文件中的涉农科技政策进行了梳理总结分析,厘清政策演变脉络,并在此基础上对新时期中央涉农科技政策的发展趋势提出了一些思考。
·13年调研报告:美国页岩气产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作者:董书礼 发布时间:2014-10-21 下载次数:0
摘要:本文对美国页岩气产业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和回顾,认为美国页岩气产业之所以能够得到突破式发展,除了因其具有良好的资源和配套设施外,持续的研发支持、良好的创新环境、充满活力的中小企业、政府的战略导向和政策支持以及合理的监管也是促使其成功的重要因素。从中得出几点启示:①技术的创新和突破需要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②新兴产业的发展是创新链、产业链和价值链不断融合和发展的过程;③政府应通过战略制定、政策支持、合理监管以及创造市场需求来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
·13年调研报告:从“小泡菜”做成“大产业”看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农业科技创新产业链示范工程”的四川实践
作者:王书华 发布时间:2014-10-21 下载次数:0
摘要:本文是对四川省连续四年在农业领域实施“科技创新产业链示范工程”的调研思考,其几种创新的做法和以建立利益共同体为核心的产学研机制探索,或许对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化工作、深化地区科技与经济结合给出一种可操作性的答案。
·13年调研报告:慎防石墨成为下一个稀土产业—石墨产业创新发展研究系列报告之一
作者:陈 志 刘 峰 李 哲 发布时间:2014-10-21 下载次数:1
摘要:石墨是我国寡占性战略资源,石墨新材料已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空间巨大。与稀土一样,我国的石墨产业也已经初步形成了产业体系,企业不断进入高附加值环节。但是石墨产业同样存在着优势资源低效产出、产业组织松散、资源环境问题突出等难题,技术创新能力更加薄弱。为了避免石墨等战略资源重走稀土发展的一些弯路,国家应加强总体战略谋划,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变优势资源为资源优势和优势产业。
·13年调研报告: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生物医药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
作者:李 哲 刘 峰 发布时间:2014-10-21 下载次数:0
摘要: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的融合代表着新兴产业发展和医疗卫生服务的前沿,新型医疗健康信息服务需要加快发展。当前,这一领域也面临着产业资源整合、适用技术开发、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的问题。本文建议,在技术发展方向上,以最终产品和应用为导向,支持虚拟人、移动医疗、健康云等医疗健康信息技术;在创新组织方式上,支持建立新型医疗健康信息服务技术创新联盟,率先开展相关标准规范的制定;在空间布局上,高新区、特色产业基地等生物产业聚集区吸引配套的信息技术企业;在试点示范方面,以医疗机构为主导,通过机制创新加快形成医疗健康信息服务的成熟商业模式。
作者:石长慧 张文霞 杨起全 发布时间:2014-10-21 下载次数:1
摘要:本调查显示,多数科技工作者在同一市/县内换工作,在同一省份内换工作的较少,跨省流动中孔雀东南飞的趋势依然,但中西部中心城市的吸引力开始显现,中低层次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开始从东部流动到中西部。中西部地区应把握良好机遇,改善人才环境,积极吸引青年科技工作者流入。
·13年调研报告:我国科技工作者职业流动的总体状况及问题
作者:张文霞 石长慧 赵延东 发布时间:2014-10-21 下载次数:1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促进人才在单位间的流动一直是我国科技政策的关注点。本次调查表明,我国推动人才流动的政策措施取得显著效果,科技工作者流动频率加快,流动意愿强烈,市场机制取代国家安排成为主导流动机制,档案、户籍等传统体制性障碍对流动的限制作用逐步弱化;流动对于个人发展的作用显著。但促进企事业单位之间的人才流动,引导人才向企业、社会组织和基层一线流动,仍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13年调研报告:我国科技工作者的社会公众形象现状
作者:何光喜 薛 姝 樊立宏 发布时间:2014-10-21 下载次数:1
摘要:科技工作者的公众形象可以从公众的认知、评价和倾向意愿三个方面来考察。2011年的调查发现:我国公众对“医生”和“中学教师”的了解程度较高,对“工程师”和“科学家”的了解程度次之,对“农技推广人员”有所了解的公众比例最低。 在公众心目中,“科学家”、“工程师”的能力、道德和职业形象都是积极崇高的;“医生”的能力、职业形象尚可,但道德形象比较消极;“农技推广人员”的能力和职业形象最为消极,道德形象处于中等水平;“中学教师”各方面的形象均处于中等和一般水平。公众普遍对科学技术职业表现出较高的参与热情。
·13年调研报告:新媒体对科技工作者公众形象的影响初探
作者:薛 品 何光喜 张文霞 发布时间:2014-10-21 下载次数:1
摘要:新媒体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对科技工作者的公众形象也形成新的冲击。调查显示:电视仍是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的主渠道,58.7%的公众主要通过这一渠道获取科技信息,但其重要性比2007年明显下降。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地位快速上升,27.8%的公众主要通过这一渠道获取科技信息,比2007年增长了四倍。高学历与年轻人更倾向于使用互联网获取科技信息。新媒体传播对负面新闻的传播有“放大机制”。建议加强对新媒体传播规律的研究,利用新媒体塑造科技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13年调研报告:公众对科技伦理问题的态度变化趋势分析
作者:马 缨 张文霞 赵延东 发布时间:2014-10-21 下载次数:1
摘要:我国公众对科技伦理问题的关注程度上升,46.0%的公众认为科学家应对自己研究所产生的社会后果负责,这一比例比2007年的调查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公众对动物实验的伦理问题更加关注,反对动物实验的公众比例已由2007年的21.1%上升到2011年的29.3%。39.8%的公众认为科学家的研究应受到社会规范的限制,不赞同“科学家在法律限度内可以做任何研究”的观点。建议重视科技伦理问题,加强科技伦理咨询机构设置和管理制度建设的工作。
·13年调研报告:我国公众对科学家的科研能力、科研精神和道德的评价状况分析
作者:薛 姝 何光喜 樊立宏 发布时间:2014-10-21 下载次数:1
摘要:调查发现,62.8%的公众认为我国科学家的科研能力比发达国家同行“更好”或“差不多”,与2007年时基本持平,但远高于科技工作者对这一问题的自我评价(31.9%);32.6%的公众认为我国科学家在科研活动中弄虚作假的问题严重,比2007年翻了一番; 33.8%的公众认为我国科学家“缺乏吃苦耐劳精神”,比2007年高了7.1%;70.3%的公众表示对我国科学家群体“不太了解”或“一无所知”。
·13年调研报告:重视重大工程项目的“邻避”问题
作者:卢阳旭 何光喜 赵延东 发布时间:2014-10-21 下载次数:0
摘要:近年来,工程项目规划、建设过程中的“邻避”问题越来越突出,工程项目的社会风险凸显。本文认为,增强了的公众权益意识和参与意识无法在现行的“决定—宣布—辩护”模式中得到尊重和保障,是导致工程项目建设邻避问题严重、社会风险陡升的主要原因。与此同时,本文从诉求类型、应对措施类型和制度建设三个方面介绍了国外应对邻避问题的基本经验。最后,本文提出了保障、规范公众知情权和参与权,建立重大工程项目的社会风险评估报告制度以及完善工程项目风险补偿机制三方面的政策建议。
·13年调研报告:关于将灾后需求评估纳入灾害响应体系的建议
作者:赵延东 李 强 发布时间:2014-10-21 下载次数:0
摘要:近年来国内外灾害治理的实践表明,重大灾害发生后应迅速开展“灾后需求评估”,及时、全面、准确地收集灾民需求信息,为救灾提供数据支持。在2013年4月20日发生的雅安地震救援工作中,再次暴露了对受灾居民需求了解不足产生的诸多问题。为了提高我国的科学救灾水平,建议将灾后需求评估纳入我国灾害紧急响应体系。
·13年调研报告:职业农民培养的国际经验借鉴及政策建议
作者:许竹青 刘冬梅 发布时间:2014-10-21 下载次数:0
摘要:随着我国农业剩余劳动转移速度的不断加快,职业农民的培养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环节。发达国家职业农民的培养起步较早,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本文通过总结国外职业农民培训体系的主要特征,分析了国外职业农民培养的政策方向,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我国职业农民培养的政策建议: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强化职业农民立法和制度建设;根据不同类型的职业农民,构建层次分明的培养体系;完善政策支持,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创业就业;完善职业农民准入制度和补贴制度,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13年调研报告:论现代农业中职业农民的培育
作者:刘冬梅 郭 强 许竹青 发布时间:2014-10-21 下载次数:0
摘要:职业农民培育是现代农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人力要素。本文分析了职业农民培育的时代背景,在对现阶段职业农民的内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划分了现代农业中职业农民的类型,提出了其实现的若干路径及加速职业农民培育的相关政策建议。
·13年调研报告:以农业产业技术需求为导向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
作者:陈诗波 发布时间:2014-10-21 下载次数:0
摘要:河北省迁安市通过重新组建跨乡镇的农技推广区域综合站,创新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改变了传统农技服务效率低下的局面,摸索出了一条以区域农业产业技术需求为导向来配置基层农技推广资源和开展技术服务的新路子。实践表明,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是推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的核心,加强资源整合是改革的前提,创新公益服务理念和服务职能是改革的重点,提升农技人员素质是改革的关键。这些成功经验值得全国其他同类型地区学习借鉴。
·13年调研报告:建设“江苏农村科技服务超市”探索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
作者:毕亮亮 许竹青 发布时间:2014-10-21 下载次数:0
摘要: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转型的重要保障。本文介绍了江苏省围绕“打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创新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方式——江苏农村科技服务超市,分析了其做法和特点,研究了其优势和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时期我国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主要思路,即应采取“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运作方式,以龙头企业为抓手,将发展和建设特色产业和产业链作为服务体系的核心工作。最后,文章就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提出四点建议:采取多元化方式加大资金投入、采取“阶段式的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工作机制和多样化服务方式,将科技信息服务能力建设作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保障,将科技特派员等多种科技资源在服务平台上统筹集中。
·13年调研报告:种业开放战略浅析
作者:李 强 发布时间:2014-10-21 下载次数:0
摘要:种业是农业中的核心产业,在当前的国际农业格局中,种业的发展必然要考虑产业安全与控制,然而过于保守的产业政策不利于产业的发展。本文认为正是因为事关数十亿人的粮食安全,种业更应该把发展作为首要目标,从实践看,对外开放曾成功地促进某些重要品种的市场发展和科研水平提高。因此,有控制的开放政策应成为我国种业的一项基本发展战略。
·13年调研报告:在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中加强科技创新作用的建议*
作者:陈宝明 丁明磊 发布时间:2014-10-21 下载次数:0
摘要: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在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中,应用现代科技创新成果、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当前,我国应进一步加强部门组织和协调,加强标准等政策的制定和应用,统筹集成科技资源和科技成果,开展科技支撑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试点示范,以发挥科技创新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13年调研报告:科技创新支撑引领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思路与建议
作者:丁明磊 陈宝明 吴家喜 发布时间:2014-10-21 下载次数:0
摘要:拓展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科技创新空间,更好地发挥科技支撑作用,需要在战略层面有一个前瞻性的通盘考虑。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科技创新支撑引领新型城镇化发展面临的形势,提出科技创新支撑引领新型城镇化的指导思想,并从战略规划、技术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和需求面政策、地方和基层工作、人才培养五个方面给出了政策建议。
·13年调研报告:十六大以来中央涉农科技政策的主要内容、演进特征及发展趋势
作者:傅晋华 发布时间:2014-10-21 下载次数:0
摘要:十六大以来,我国农业农村政策发生重大调整,出台了十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和一个《重要决定》。本文对上述11个文件中的涉农科技政策进行了梳理总结分析,厘清政策演变脉络,并在此基础上对新时期中央涉农科技政策的发展趋势提出了一些思考。
·13年调研报告:美国页岩气产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作者:董书礼 发布时间:2014-10-21 下载次数:0
摘要:本文对美国页岩气产业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和回顾,认为美国页岩气产业之所以能够得到突破式发展,除了因其具有良好的资源和配套设施外,持续的研发支持、良好的创新环境、充满活力的中小企业、政府的战略导向和政策支持以及合理的监管也是促使其成功的重要因素。从中得出几点启示:①技术的创新和突破需要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②新兴产业的发展是创新链、产业链和价值链不断融合和发展的过程;③政府应通过战略制定、政策支持、合理监管以及创造市场需求来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
·13年调研报告:从“小泡菜”做成“大产业”看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农业科技创新产业链示范工程”的四川实践
作者:王书华 发布时间:2014-10-21 下载次数:0
摘要:本文是对四川省连续四年在农业领域实施“科技创新产业链示范工程”的调研思考,其几种创新的做法和以建立利益共同体为核心的产学研机制探索,或许对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化工作、深化地区科技与经济结合给出一种可操作性的答案。
·13年调研报告:慎防石墨成为下一个稀土产业—石墨产业创新发展研究系列报告之一
作者:陈 志 刘 峰 李 哲 发布时间:2014-10-21 下载次数:1
摘要:石墨是我国寡占性战略资源,石墨新材料已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空间巨大。与稀土一样,我国的石墨产业也已经初步形成了产业体系,企业不断进入高附加值环节。但是石墨产业同样存在着优势资源低效产出、产业组织松散、资源环境问题突出等难题,技术创新能力更加薄弱。为了避免石墨等战略资源重走稀土发展的一些弯路,国家应加强总体战略谋划,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变优势资源为资源优势和优势产业。
·13年调研报告: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生物医药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
作者:李 哲 刘 峰 发布时间:2014-10-21 下载次数:0
摘要: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的融合代表着新兴产业发展和医疗卫生服务的前沿,新型医疗健康信息服务需要加快发展。当前,这一领域也面临着产业资源整合、适用技术开发、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的问题。本文建议,在技术发展方向上,以最终产品和应用为导向,支持虚拟人、移动医疗、健康云等医疗健康信息技术;在创新组织方式上,支持建立新型医疗健康信息服务技术创新联盟,率先开展相关标准规范的制定;在空间布局上,高新区、特色产业基地等生物产业聚集区吸引配套的信息技术企业;在试点示范方面,以医疗机构为主导,通过机制创新加快形成医疗健康信息服务的成熟商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