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栏目






专题

改革开放30年报告之七:城市社会经济建设发展成绩显著
www.casted.org.cn  日期:2008-11-06 文章来源:国家统计局 点击数:4106 
 

 

城市社会经济建设发展成绩显著

 

――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七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对外开放度大幅提高,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持续增加,城市化水平快速提高,城市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城市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城市数量和规模不断加大

 

  (一)城市数量较快增长。2007年末我国的城市数量达655个,比1978年增加462个,其中地级及以上城市由1978年的111个增加到287个。我国三十年来城市数量发展的变化,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较快发展阶段(1978-1983年)。1983年末我国城市数量由1978年的193个上升到289个,比1978年增加96个,增长49.7%,平均每年增加16个城市。二是快速增长阶段(1984-1991年)。1991年末我国共有城市479个,比1983年增加190个,增长65.7%,平均每年增加23个。三是平稳发展阶段(1992-2007年)。截止到2007年末,我国城市数量达到655个,比1992年增加176个,增长36.7%,平均每年增加11个。

 

  (二)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在城市个数增加的同时,城市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大城市的数量增长迅速。2007年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不包括市辖县)年末总人口37156万人,比1978年增长1.2倍。2007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不包括市辖县)行政区域土地面积为62.2万平方公里,比1978年增长2.2倍,其中建成区面积达到2.8万平方公里。

 

  2007年我国城市市辖区人口(不包括市辖县)200万以上城市个数达36个,比1978年增加26个;100万至200万人口城市达83个,比1978年增加64个。详见下表:

 

我国城市规模变动情况

 

单位:个

 

   

1978

2007

增加个数

增长(倍)

城市合计

193

655

462

2.39

200万以上人口

10

36

26

2.60

100-200

19

83

64

3.37

50-100

35

118

83

2.37

20-50

80

151

71

0.89

20万以下

49

267

218

4.45

 

  (三)小城镇建设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城镇发展呈现新局面,小城镇数量迅速增长。1978年全国仅有建制镇2173个,且以县城关镇和工矿镇为主。2007年末全国共有建制镇19249个,比1978年增加17076个。新建的建制镇大多由原乡建制发展而来,是分布广泛的乡村中心,并正在发展成为以农业服务、商贸旅游、工矿开发等多种产业为依托的、各具特色的新型小城镇。与农村工业化的发展相伴生的小城镇发展打破了城乡分割的体制,推动了我国城镇化发展。2007年全国城镇人口达59379万人,城镇人口(居住在城镇地区半年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44.9%,比1978年的17.9%提高了27个百分点。小城镇人口的比重由1978年的20%上升到45%以上,2007年全国建制镇建成区面积2.8万平方公里,人口密度5459/平方公里,小城镇聚集效应逐步显现。

 

  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

 

  (一)居民的住房及生活设施有了极大的改善。在计划经济年代,单位职工主要靠福利分配方式来承租公房,自己不用花钱买房,虽有房住,但是面积小、条件差、无产权,住房需求受到压制。1998年起,我国实行住房制度改革,国有单位全部停止实物分房,实现住房货币化分配,房屋成为家庭财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住房制度的改革,使住宅建设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消费热点。2007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不包括市辖县)商品住宅销售面积达53255万平方米,销售总额达24370亿元,分别占全国的75.9%95.3%2007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已由1978年的6.7平方米增加到28平方米

 

  中国住宅产品跨入了产品更新换代的时代,百姓正由“居者有其屋”向“居者优其屋”的方向迈进,购房理念由买房子买面积变为买面积、环境、文化和服务。消费者已经把居住的节能、无污染、社区的绿化、周边的设施作为购房的重要参考指数。

 

  在城镇居民住房面积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居民的生活居住条件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七十年代,城镇居民的住房大多为平房、筒子楼,没有独立的卫生间、厨房、上下水道,取暖、做饭烧煤炉,窄小的楼道内经常被烧火的煤烟和做饭的油烟所笼罩。现在,不仅是居者有其屋,同时成套住房内独立的卫生间、厨房、淋浴房、供暖、供气、供水设备等及各项生活服务设施应有尽有,居民生活居住条件大大得到了改善。2007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不包括市辖县)供电总量达16980亿千瓦,其中生活用电量1947亿千瓦。供水总量432亿吨,供气总量(人工、天然气)599亿立方米,供热面积达300591万平方米。

 

  (二)居民出行变化显著。一是代步工具由自行车向多种交通工具变化。中国素有“自行车王国”之称。每逢早晚上下班时间,都会出现自行车洪流滚滚而来的壮观景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城镇居民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这种格局发生了变化。对现在的上班族来说,交通方式的选择是多元化的,更多的自行车“骑手”变成了私家车的“车手”,公交、地铁、城铁、出租车极大方便了城市居民的日常出行。2007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每百户家庭拥有家用汽车6.1辆,2007年末全国城市拥有出租车96万辆,客运总量213亿人次,公交客运总量达533亿人次。二是城市交通设施进一步改善。改革开放以来城市道路和公共交通建设工作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各地确立了一套比较科学高效的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提高了城市交通规划、建设、管理的水平。路网建设、公交发展加快,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城市交通体系逐步完善,城市交通功能得到提升。随着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已有230多个城市开辟了公交专用道(路),总长度2357公里。北京西直门、东直门、上海南站、深圳罗湖等一批综合交通枢纽建成投入使用。2007年全国城市道路面积423662万平方米,比1978年增长了16倍。年末实有公共汽(电)车营运车辆34.8万辆。运营线路网长度14万公里,分别比1978年增长11倍和1.6倍。三是轨道交通建设成绩斐然。目前全国已开通运营轨道交通的城市有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长春、大连、武汉、深圳、重庆、南京等城市。城市轨道交通的迅速发展,对改善居民出行条件、解决城市交通拥堵、节约土地资源、促进节能减排、引导城市布局调整、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2007年末全国城市拥有轨道交通运营车辆达3480辆,运营线路长度775公里,客运总量220582万人次。

 

  (三)文化、教育、卫生、邮电、通讯设施发展迅速。随着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百姓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目前全国有200多个城市开展有线数字电视业务,用户达2686万户;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5.4%;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6.6%2007年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不包括市辖县)拥有影剧院数2215个,公共图书馆藏书量39785万册,人均图书馆藏书量1.1册;体育场(馆)达33054个。一批大型文化体育设施相继建成开放,极大地满足了居民文化娱乐和体育健身需求。全民健身工程和基层文化设施的广泛普及,城市整体环境的持续改善,使市民的文化娱乐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健身娱乐、休闲旅游、网上购物、网上银行交易等逐渐成为现代城市人新的生活内容。

 

  城市教育服务水平也在持续提升。2007年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不包括市辖县)普通高等学校数达1865个,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人数达1812万人,分别比1978年增长2.6倍和26倍,成人教育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2007年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不包括市辖县)成人高等在校学生达505万人,占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人数的28%

 

  2003年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使得我国城市公共卫生管理体系经受了一次重大考验,同时也促进和带动了我国城市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加快形成,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逐步完善,社区医疗网点不断增多,医疗设施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2007年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不包括市辖县)拥有医院、卫生院21310个,床位数186万张,比1978年增加122万张;执业(助理)医师人数105万人,比1978年增加72.5万人,极大的解决了城镇居民就医难问题。

 

  邮电通讯业作为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广泛地进入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基础产业中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2007年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包括市辖县)邮电业务收入9184亿元,邮(政)电局(所)数达5.4万处。比1985年增长3.9倍。家用电话、移动电话、IP电话业务发展突飞猛进。城市每百人拥有本地电话机数从1985年的0.88部增加至200728.3部;移动通信网络已经覆盖了全国绝大多数的县(市),在城市等重点地区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在主要交通干线和旅游风景区也基本实现了无缝覆盖,室内覆盖也有了明显的改善,大中城市都基本建立了完善的室内覆盖系统。中国移动公司在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通了漫游服务,网络无线接通率达到99%以上,短信接通率也超过了98.5%GPRS城市覆盖率达到了100%2007年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不包括市辖县)移动电话用户已达35023万户,城市每百人拥有移动电话机数达94.3部,国际互联网用户达6487万户。

 

  (四)城市绿化和环保工作得到加强。

 

  小城镇聚集效应逐步显现。发展绿色经济、倡导绿色文明、推广绿色生活方式、营造绿色城市环境已成为每个城市发展的首要选择。2006年末我国城市拥有公园7913个,公园绿地面积33.3万公顷,人均公园绿地8.98平方米。分别比1978年增长11倍、3倍和9倍。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125万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5.3%。截止2007年末有89个城市被建设部授予“国家园林城市”称号。

 

  各地市政府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多数城市建立起了“城市政府领导,各部门分工负责,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管理,公众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加强了城市各类污染控制的力度,加快了城市生活污水、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和进度,城市环境管理与综合整治工作总体上取得了较大的进展。2007年末全国共有城市污水处理厂883座,污水日处理能力7137万立方米,分别比1978年增长25倍和106倍。2007年我国城市污水年处理总量达227亿立方米,城市污水处理率62.8%。排水管道长度29.2万公里。公共厕所11.3万座,市容环卫专用车辆7.2万辆,分别比1978年增长1.1倍和12.6倍。2007年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中,空气质量达到一级标准的城市占2.4%、二级标准的城市占58.1%、三级标准的城市占36.1%、劣于三级标准的城市占3.4%。从1997年到2006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根据“社会文明昌盛,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环境质量良好,资源合理利用,生态良性循环,城市优美洁静,基础设施健全,生活舒适便捷”的标准,先后命名了67个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和5个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区及6个生态城市,13个城市获国家环保总局颁发的中国人居环境奖。

 

  三、城市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一)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经济结构明显改善。2007年我国地级以上城市(不包括市辖县)第一、二、三产业的增加值分别为5160亿元、79281亿元和72570亿元,2007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的结构比重为3.350.546.2,与1990年相比,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3.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的比重下降了9.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13.2个百分点。

 

  (二)城市工业经济发展走上高、新、尖型的高速发展之路。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实施,特别是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后,城市工业发展走进一个持续、快速、稳定增长的新时期。2007年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不包括市辖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6.1万个,工业总产值达246945亿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94%89倍。一批有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的高新技术企业正在成长壮大,大量科技成果在高新区实现了产业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达70%以上。2007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拥有48472个企业,从业人员达650万人,实现产值44377亿元,年出口额达1728亿美元。多数高新区已经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为培育所在城市的新兴支柱产业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对外开放发展迅速,国内外贸易繁荣兴旺。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和城市商品流通体制的改革,一大批国外商贸集团、跨国商业机构先后在国内城市建立分支机构和代理公司,商业连锁店、大型百货超市不断出现在各城市大街小巷,极大地促进了城市国内贸易市场的繁荣兴旺。2007年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不包括市辖县)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企业数达42859个,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销售总额11696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6385亿元,比1978增长125倍。

 

  城市对外贸易领域进一步拓宽。目前我国企业对外贸易投资已从一般服装、日用品、玩具等低附加值商品扩大到营销网络、航运物流、资源开发、生产制造和设计研发等众多领域。投资范围从欧美、港澳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拓展到亚太、非洲、拉美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外投资方式趋于多样化,国内有竞争力的企业更多地采用收购兼并方式开展对外投资,一批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通过进行专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的跨国经营,在更大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增强了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能力。2007年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不包括市辖县)港澳台和外商投资工业企业达43827个,工业总产值95504亿元。分别比1990年增长11倍和172倍。2007年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包括市辖县,海关数)货物进出口总额21566亿美元,比1990年增长21倍,占全国货物进出口总额的99.3%

 

  进入21世纪以来,城市加大了改善投资软环境的力度,加强了吸引外资的综合优势,为吸引更多优质外资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招商引资步伐加快的同时,注重努力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吸收外资的广度和深度产生了一次飞跃。利用外资不仅表现为总量增加,而且外资质量、投资方向和投资结构也有所改善,城市的招商引资工作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07年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不包括市辖县)新签外资项目(合同)数27349个,实际利用外资金额863亿美元;分别是1990年的4.2倍和15.2倍。

 

  (四)城市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增强。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2007年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不包括市辖县)地区生产总值157011亿元,占全国GDP的比重由1990年的36%上升到63%2007年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不包括市辖县)地方财政预算内收入14066亿元,是1978年的23倍,占全国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由1978年的52%提高到59.8%

 

  注:1、因拉萨市数据不全,故本文中的地级及以上城市均不包括拉萨市。

 

  2、本文中所使用的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且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数据。


上一条: 改革开放30年报告之六:人口素质全面提高就业人员成倍增加[2008-11-06]
下一条: 改革开放30年报告之八:农业与农村经济三十年辉煌成就[2008-11-06]
【字体: 【打印本稿】


如果您认为本网站提供的资料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通知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加上版权信息或立即删除相关内容,并向您致以诚挚的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