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
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空间 |
www.casted.org.cn 作者:王书华 日期:2016-01-12 点击数:3261 |
1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和空间特征 1. 1高技术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 随着经济市场化和国际化的进一步推进,我国各地的产业集群逐步发展并壮大起来。以广东为代表的珠三角地区是我国最早出现产业集群形式的地区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纺织服装、电子信息、建材、家电、陶瓷等产业集群都不同程度地发展起来,在地域上形成了以珠江东岸电子信息产业走廊和珠江西岸电子机械产业为主的新兴支柱产业集群。随后,这种具有产业集群特征的“块状经济”、“专业镇”、“工业园区”在浙江等沿海越来越多的地区得到快速发展,一批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石油化工、新能源新材42中国科技论坛(2012年11月)第11期料等产业集群大量出现,并进一步推动了各级高新区、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出口加工区内高技术企业的迅速发展,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其中,高新区等一批科技产业基地正成为我国高技术产业的重要聚集地,2010年底全国56个国家级高新区工业增加值1. 93万亿元,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2%[1] 。整体而言,目前我国东部沿海省市产业集群已占到本区域工业增加值的50%以上,中西部地区产业集群发展迅速,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集群优势日益显现,高新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已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聚集地,有力地促进了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集群这种企业组织形式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形式和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1. 2快速发展的高技术产业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大规模的技术引进和国家政策引导,我国高技术产业快速增长。1995年我国高技术产业总产值为0. 4万亿元,2010年我国高技术产业产值已达7. 47万亿元; 1995—2010年,我国高技术产业总产值增长了18倍多。其中,1995—2000年我国高技术产业总产值增长了2. 5倍; 2000—2010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又增长了7. 2倍[2]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整体趋势。与此同时,我国高技术产业总产值占制造业的比重从1995年的8. 4%提高到2009年的 12. 6%,并在2003年比重一度达16. 1%。快速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已成为我国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重要推动力。从行业分布上来看,我国高技术产业增长最快的集中在计算机和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等行业,电子通信和计算机制造业的产值合计占到我国高技术产业总产值的75%,已成为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支柱产业。 1. 3突出特色成为各地高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显著特征 我们从全国高技术产业各行业的地域分布来看,每个地区的高技术产业集群都是在某一个或某两个行业,特色非常突出。如吉林在医药制造业领域、辽宁在电子通信和医药制造业领域、广东在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领域等,产业特色都非常明显。这些特色突出的产业基地建设已成为各地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动力。 例如,进入21世纪以来,面临日益激烈的国内外竞争和日益加剧的资源和环境压力,辽宁省通过积极探索新的工业化发展模式,抓住产业特色、产业链衔接、相关产业配套,走特色产业集群发展道路,近年来特色化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呈现出迅猛发展的良好态势,已成为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最好实践。 1.4沿海高技术产业带的发展已明显成型 从地域分布来看,我国的高技术产业主要分布在从辽宁、北京到广东的东部沿海经济带上。据统计,沿海地带的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区域的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占全国的比重达到80%以上,并高度集中地分布在广东、浙江、福建、上海、江苏、山东、北京、天津等8个省份。从高技术产业的企业数量、总产值和新产品产值这三个指标来看,东部沿海8个省市高技术企业数量占全国比重为70. 0%、高技术产业总产值占全国比重为80. 7%,新产品产值占全国比重为88. 7%[2] 。再从2006—2008年的发展轨迹来看,这些省市的高技术产业的企业数量、总产值规模始终占据明显优势并呈现快速发展势头。 1.5城市群成为高技术产业集群成长的主要空间载体 在沿海高技术产业迅速发展和沿海高技术产业带格局日益凸显的形势下,城市群又成为这些省区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载体,城市集群成为促进我国东部沿海产业集群成长的有利因素。我国城市化水平在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经济发展迅速提高,大量城镇密集区域在东部沿海地区出现,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和面向渤海湾的“京津冀北都市圈”三大城市群。这些城市集群所形成的经济社会化、现代化和集约化吸引了大量有消费需求的人口,这为产业集群内部各个企业提供了便利和市场。同时,政府的合理引导、组织,甚至直接投资修建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改善投资环境,促使相关产业、科研机构、学校以及服务机构向城市集群集中,从而使产业集群内各经济主体、创新主体间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从我国高技术产业空间格局也可以看出,除沿海高技术产业带以外,在内地的四川、山西等西部城市第11期(2012年11月)中国科技论坛43密集区的高技术产业也占一定比重,并依托城市群“块状”集聚(见图1)。
此外,从空间变动上来看,我国产业集群快速发展的势头呈现出从珠三角到长三角,再到环渤海地区逐步“北上”的发展轨迹;在地域范围上,表现出从沿海到内地、由沿海向沿江、沿路等主要经济发展轴或城市群不断扩展的空间态势。 2我国高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基本经验 2. 1差异发展 产业集群是产业与区域的有机结合,它是通过本地特有的、不可移动的生产要素联合在全国甚至全球流动的生产要素落户本地,从而形成资源的有效配置。不同地区适合发展的产业不相同,不同地区所拥有的生产要素也不相同。因此,不同地区发展产业集群的战略模式和产业重点也应该有所区别,要根据当地资源优势,培育和发展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形成特色产业集群。近年来国内各地的实践证明,寻求差异化的发展和定位是各省市发展高技术产业的一条重要经验。以辽宁省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和壮大为例,辽宁省是全国制造业的重镇,在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辽宁省全面贯彻落实“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战略,积极探索新的工业发展模式,将创建火炬计划特色产业集群作为“十一五”规划和战略重点大力推进,形成了以科技为引领、推动特色产业发展的思路。通过制定全省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划,明确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方向,因地制宜地发展先进装备制造、软件及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具有辽宁省本地特色的优势领域和新兴技术领域,推动、支持建立了一批以本溪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为代表的特色产业基地,逐步实现了优势高技术产业集群,形成了若干高技术产业增长点,使特色产业集群成为集聚特色创新资源、促进区域间的产业分工的当地最有活力的经济现象。 2. 2合理布局 在产业集群的地域布局上,各地都在区域整体规划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城市(群)功能的增强,依托城市化的进程和城市集群建设,积极建设区域间的现代交通网络,加强城市间的经济联系、降低交易成本,充分利用周边城镇的资源条件,加快形成以大中城市为中心、周边城镇互补的区域城市群,为各地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形成44中国科技论坛(2012年11月)第11期创造良好的条件。各地都积极推进重点开发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并按照引导产业集群发展、减少资源跨区域大规模调动的原则优化高技术产业的整体空间布局。如辽宁省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就是在辽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建设和沈阳经济区建设的整体格局下,以城市群(带)为重点,形成了本溪、辽阳、阜新、葫芦岛、大连、抚顺、营口等一批特色产业集聚区的整体格局,推动形成了省、市、县全方位的发展态势。特色产业基地的产业布局和区域布局日趋完善,为建设国家新型产业基地和统筹区域发展提供了重要载体。 2. 3要素集聚 高技术产业集群的一大优势就是可以极大地促进创新要素的空间集聚和流动。我国高技术产业集群在沿海地区迅速发展的同时,各地都非常注重各种创新要素的配置和整合,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地区,在集聚科技人员、研发经费、科研机构等方面也呈现出创新要素高度集聚的优势和特征。如珠三角针对块状集群对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的组织和产业技术服务平台的建设等实践经验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辽宁省在国家各级政府出台特色产业集群政策支持和引导下,也制定了《辽宁省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的认定和管理办法》(试行),规范管理和推进各产业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土地政策、财税政策、科技政策、融资政策,吸引人才、技术、资金等各类创新要素向基地集聚,在短短时间内,大批创新要素注入基地,大批高技术企业在基地集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产业基地建成后,将形成涵盖中药、化药、生物制药、保健品、医疗器械等各方面的生物医药企业、研发单位、孵化创新、教育培训、技术服务、风险投资等组成的产业发展链。 2. 4营造环境 在促进高技术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创新环境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改善集群发展的社会生态环境,营造适合产业集群发展的氛围,政府可以在营造集群创新的社会生态环境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着力创造一个开放、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提供信息和专业性服务,为产业集聚创造外部条件,通过创新环境的营造,支持和鼓励企业主动进入全球产业链体系和营销体系,提升产业链的国际化水平。例如,辽宁本溪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就是以产业链和创业链的培育为内在机理,通过集群的形式将生物医药骨干企业、研发机构、职业培训、中介服务机构、银行、创业风险投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创新主体在地理空间上高度集中、整合,创造出一种激励创新的社会形态。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有助于形成有效的创新网络,促进知识和技术在集群和本地内的外溢,提高产业集群的竞争力,促进产业集群的持续发展。这一促进知识流动和技术扩散上的集群功能,正是我国各个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区域创新的重要手段。 3促进我国高技术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政策思考 3. 1集群化发展应成为推进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美国、意大利等发达国家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实践表明,产业集群在整个地区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美国大约有380个跨产业部门的企业集群,它们雇佣了57%的劳动力,产值总额达到了全国总产值的80%,创造了61%的国民产出[3] 。坚持集群化的发展思路和战略方向应是推动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结合国内各地区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的实际情况和创新基础,加强调研、整体谋划、统筹区域布局,明确提出高技术产业集群整体布局、规模标准、环境标准等集群发展战略,以特色产业链和创新链的集群发展模式为主导,努力打造和支持集群内领先企业的创新优势和创新活动,高度重视集群内大量中小企业的渐进式的创新活力。对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在研究经费、加速折旧、税收优惠等方面给予相应支持;鼓励企业引进外来人才尤其是归国人员,促进企业与相关科研机构的合作,促成多个企业共同合作研发,促进知识、技术在集群内和集群间的流动和扩散、共享。此外,政府还可以为集群内企业搭建公用技术平台,建立科技成果转让交易市场,加快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过程等,大力推进特色高技术产业集群式发展,切实带动区域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3. 2要积极培育高技术产业集群中的领先企业 在高技术产业集群中,新公司的形成过程称第11期(2012年11月)中国科技论坛45为衍生过程。衍生出来的小企业往往会寻找被原公司忽略的技术和市场进行研究与开拓,也就是说这些衍生公司是具有技术创新活力的分子,企业衍生是研发和创新的载体和活力,也是高技术企业集群的重要生成机理,在这一衍生过程中,核心和领先企业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核心企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整个产业的竞争力,带动产业的发展;也为产业集群内其他企业的衍生提供了正确的方向,保证产业集群良性发展;核心企业雄厚的资本还可以为产品和技术的研发提供有力的资金基础,有利于产业的创新和发展。我们发现,在国内外众多的高技术产业集群中,一般都有一个核心企业或几个主导企业在起支撑和带动作用,通过一个或几个高技术企业的衍生形成企业群,进而推动形成一个产业区,使集群不断发展。因此,政府要充分利用当地的知识和创新资源以及优惠的创新政策,依靠高技术产业孵化基地,孵化和吸引在集群中起主导和核心作用的高技术企业,激励、引导这类领先高技术企业的衍生,大力发展产业内的核心企业将至关重要。 3. 3营造促进产业集群内部互动式创新的社会生态环境 政府部门在大力加强与创新型产业集群配套的交通、信息、通信、电力、教育、文化、科技等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还要积极培育地方产业创新的配套体系,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社会生态环境。通过把着重点放在有利于生产者和市场互动的公共机构和交流手段的建设上,来培育集群内骨干企业、中介机构、风险投资机构、教育培训等机构共生的生态环境,从而支持企业与大学或者科研院所的合作,让大学、政府针对集群企业的需要提供帮助,鼓励本地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从事与产业集群相关的研究,并能够为企业提供专门教育和培训工作;政府要支持建立为生产者提供技术培训、技术支持和市场信息的本地公共机构,并加强企业与本地自助公共机构之间的联系。此外,加强信息咨询服务设施建设也是营造集群创新环境的重要内容。地方政府要支持和鼓励产业集群内的信息服务组织和网络的建设,为企业提供各种信息服务,减少企业由于独自搜集信息造成的成本浪费和信息的不完全性[4] ,这些信息包括:产品供求、价格变动、政策导向,或者新技术的出现、技术的更新,抑或相关法律 政策的变更、财税政策的变化以及环保要求的改变等。 3. 4加强和规范市场机制下的社会中介组织建设,提升集群服务能力 与产业政策强调重点扶持与保护不同,基于集群化的政策要求政府将政策的重心放在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大学、研究机构、社会中介机构之间的合作之上,并且为这些合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和必要的条件。现阶段,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仍然是集群创新系统重要的知识来源,要促进集群创新系统功能的发挥就必须加强企业与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高度重视市场机制下的社会化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和服务业的发展[5] 。积极发展为集群发展的现代服务业,包括技术服务、信息服务、公共服务和金融服务、具有服务和代理功能的人才交易中心、税务代理机构等;政府尤其要加强行业协会的作用,帮助解决制约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的重大问题,积极发挥各类行业协会的作用,着重对创新型企业进行信息咨询、企业诊断和教育培训等方面的服务,促使集群内各类创新行为主体的有机联系和密切互动,促进知识的交换,从而形成知识网络,加速知识生产、知识应用的过程,提高创新能力。 3. 5规范集群统计,提供政策依据 我国几乎每个省市都有发展程度不同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块状经济”、“特色产业区”、“专业镇”、“产业园区”等,是否是产业集群,是否是高技术产业集群,需要一个统一的判定标准来给予认定。在当前产业集群战略已开始进入我国的国家战略层面形势下,对于像我国这样一个地区发展差异较大的国家来说,要制定科学有效的 高技术产业集群政策,首先必须对国内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有正确、充分的了解。近年来,国外在产业集群识别和统计方面已经开始进行探索,并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然而,目前我国高技术产业集群识别标准尚不明确,针对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带等全国性的高技术产业集群统计尚不规范,企业合作所需的人才、资源、经营活动、供求等信息库也都尚未建立,致使政府部门对高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调控和指导缺乏充足依据。因此,借鉴国外的经验,当前很有必要研究46中国科技论坛(2012年11月)第11期制定明确的产业集群识别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对全国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分布、经济规模、产业结构、中间机构、投资和科技创新等进行全面的统计,以摸清全国各地的高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状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制定实施科学的高技术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和政策提供依据。
[1]国家统计局,科技部编.2009—2011中国科技统计年鉴[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10. [2]国家统计局,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编.2009—2011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11. [3]李世杰,李凯. 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政府行为及政策启示[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2. [4]欧阳宁波,危怀安,龙晋危. 集群创新系统与政府行为[J]. 科技管理研究,2008,5. [5]王铮,赵婧媛等. 高技术产业空间格局演变规律及相关因素分析[J]. 科学学研究,2006,(24),2 |
|
||
【字体: 大 中 小】 【打印本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