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要闻

时代赋予科技更多的担当——科技部部长万钢的深层思考
www.casted.org.cn  日期:2012-03-09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点击数:16636 
 

“大家研究苹果现象、追思乔布斯,这是个有意思的问题。”每年春天,科技部部长万钢都会和媒体记者们有个“约会”——盘点一年收获,展望科技未来。今年的话题首先从大家追捧的苹果手机、iPad,从已故苹果公司前总裁乔布斯聊起。

    “乔布斯不仅是企业家、科技专家,在艺术方面也颇有造诣。他的成功,我认为最重要是捕捉到青年人对信息获取、沟通交流有新的需求,然后把现代高新技术与这种需求结合在一起,并通过一种崭新的展示方式、商业模式来实现。”万钢所言绝非仅止于苹果,而是由此引发的对中国科技产业今天和未来的思考。

    2011年,中国科技在“十二五”开局之年交上了一份较为满意的答卷。为此,万钢用三个数据注解:一是全年研究与开发(R&D)经费达到8610亿元,增幅为21.9%,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83%,居世界第3位;二是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数上升到世界第7位,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17.2万件,居世界第3位;三是全国技术合同成交25.6万项,金额达到4763.6亿元,增长21.9%。

    在科技资源总量和科研产出增长的背后,万钢还有哪些深层次的考虑?

    科技,在引领产业革命中大有担当

    万钢还是以苹果现象为例:“我们要观察它为用户提供便捷背后看不到的东西。”

    “看不到的东西”,在万钢看来,一是强大的技术支撑,苹果产品是基于第三代无线网络、光纤网、各种行业云计算基础之上;二是全新的商业模式,每个人都能参与产品的创造和开发,“谁有好的idea(想法),就可以放在网上并获取报酬,这就把使用者和创造者结合在了一起”。

    “通过新的媒体传播方式把人们的使用需求、企业的商品服务、国家基础建设等结合在一起,这就是信息领域的产业变革。”万钢说。

    那么,在国际金融危机阴霾未尽,新兴经济体面临下行压力的国际背景下,中国该如何应对甚至引领新的产业变革?“经济越是低迷,我们就越是要记住温家宝总理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时说的一句话——‘经济危机往往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万钢认为,科技需要有更多的担当。

    他说,经济社会的强大需求和科技发展的内在动力,将进一步加速科技创新的突破。科技创新与商业模式、金融资本的深度融合,加速了产业创新和变革的步伐。新能源、移动互联网、半导体照明、电动汽车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成为引领新一轮产业革命的重要力量。而中国已经具备了很好的基础。

    “比如,我们在移动互联网发展方面并不落后。”万钢介绍,我国在3G国际通讯标准(TD-SCDMA)的基础上,中国移动于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率先展示TD-LTE,当年我国4G无线通讯标准被确定为国际标准,2011年已在6个城市开展规模试验;我国的芯片企业开发的智能终端芯片已规模应用于国内外产品;华为等企业已经开发出多模式移动终端芯片和成套设备,中兴智能手机销售全球第五;腾迅、百度、淘宝等企业已成为全球最大互联网企业之一,许多互联网企业也开发出智能操作系统;目前华为、中兴在LTE基本专利上的份额已分别达到8%和7%,名列世界第三、第四,我国的芯片设计、互联网大中小企业都在各自的领域中创造了大量的知识产权,为产业变革打下坚定基础。

    谈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万钢如数家珍。

    ——在半导体照明方面,我国已初步形成材料与芯片、封装与器件、设计制造与服务较完整的产业链,半导体照明产业产值达1400亿元,其中74%出口。芯片国产率已达68%。“十城万盏”试点工程在37个城市推广420万盏,年节电4亿度。

    ——世界首座风光储输“四位一体”示范电站在河北省张家口市成功投产,标志着我国建成了世界上首座集风电、光伏发电、储能及智能输电“四位一体”的新能源示范电站,实现了新能源并网、关键设备和工程建设等方面的重大技术突破,也为我国电网接纳大规模新能源提供了良好示范。

    ……

    当然,万钢也坦承,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还存在技术水平不高、资源配置过度分散、对外部市场依赖过大、国内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等问题。他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下一步,应从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规律出发,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对具有战略方向性的关键共性技术,集中资金和研究力量实施重点突破;注重示范工程建设,从多种路径探索产业发展方式,为产业向规模化发展奠定基础;完善专有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新产业应用范围;营造商业模式创新的公平环境,消除产业发展的政策壁垒;积极拓展海外应用市场,加强新兴经济体国家新兴产业市场发展,重视新兴产品在对外援助中的应用。

    科技,在深化体制改革中释放活力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也成为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央先后出台了4个科技体制改革的文件,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推动了科技发展,但一些长期性、根本性的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

    作为全国政协副主席,万钢了解到,科技界反映最突出的就是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问题。“科技与经济最重要的连接体是企业。”万钢认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还没有真正确立,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不高,技术储备明显不足,创新能力难以支撑作为经济大国的持续健康发展。

    “有的企业已经走在世界前列,但却突然发现,不知道以后该怎么干,因为以前看着人家干,追赶还行,引领却难;有的企业在转型过程中进行技术改造,这个摸索的过程还十分艰难。”万钢说,科技体制改革的重点就是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通过深入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等,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中的决策、投入、研究和成果推广应用的主体。要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和机制,支持企业加强研发中心建设,加大研发投入。“我们不仅要为国有、民营和中小企业创造平等竞争的良好环境,还要给小微企业特殊照顾。”

    万钢认为,科技体制改革面临的一大挑战是如何使产学研真正紧密结合。“现在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的围墙正在变矮。我们要鼓励产学研打破围墙,支持他们组建技术创新联盟,联合攻克产业关键技术。同时,一些新型的研发组织日趋活跃,这种现象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去年万钢去广东调研,发现这个科技资源相对薄弱的地区在产业转型中探索了很好的经验。深圳光启研究院、华大基因、东莞中小企业综合服务中心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快速发展,他们以多学科知识和技术创新作为其主要生产经营活动,以跨行业产品创造作为主营业务范围,以知识密集的人力资源作为主要资本结构,以多样化的创新服务作为主要商业模式,显示出强劲的创新活力。

    “当然,科技管理体制本身也需要改革。”万钢说,科技资源分散,封闭还比较严重,短缺与浪费并存的现象依然存在,投入效率还不高,科技计划和经费管理亟待改进。2011年,科技部对国家科技计划进行修订,从项目征集、评审、监督评估、验收以及公示等各个环节进行了改革,同时通过经费管理改革,进一步提高科技经费的使用效率。万钢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管理职能,统筹发挥好政府在规划、政策等方面的调控作用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改革科技项目和科技经费管理,完善科技评价和奖励制度,形成激励创新的正确导向。

    此外,还要强化协同创新,提高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加强统筹协调,整合科技资源,优化结构布局,建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协调发展的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标准,引导和支持科研人员持续研究和长期积累。加强诚信建设,弘扬科学精神,提倡独立思考,保障学术自由,营造科学民主、宽松包容的学术氛围。落实和完善激励创新的政策措施,特别要加大对中小企业、微型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

    科技,在惠及民生中“润物无声”

    “作为科技部部长,你会如何对您的女儿谈科技的影响?”

    面对这个问题,万钢笑道:“其实,科技来到我们身边往往是无声无息的。比如说,你才拿到新型智能手机,开始觉得很新鲜,但使用后很快就会觉得离不开了,因为它已经成为融入生活的一部分。通过科技,连接有线和无线空间,为我们的生活创造了更多可能性。”

    “我国正进入一个科技惠及民生、内需拉动经济发展的时期,这就需要我们通过科技支撑提供更好的服务产品。”万钢说,例如食品安全,不仅是从监测检测的角度解决问题,还可以从信息化来实现。消费者在商店、超市买到一个食品,就能在网上查询到从田间到餐桌的处理制作的全过程,实现可追溯。

    PM2.5监测,这个备受关注的词今年已经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汽车尾气排放、燃煤等都是PM2.5的重要来源。但是,汽车交通、城市供热都与人们生活紧密相连,因此除了监测,我们还必须通过科技的手段来进行源头治理,如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万钢说。目前,25个“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试点城市,已运行各类电动汽车1.7万辆,比亚迪、江淮、五洲龙等新能源汽车实现小批量生产,国内最大的电动汽车充换电站在北京建成;2000多辆新能源汽车在深圳大运会示范运营,载客量突破604万人次。

    最大的民生就是“吃饱饭”。去年,我国实现了粮食连续第八年增产,科技功不可没。由于加强种业科技创新,目前全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5%,取得了百亩超级杂交稻试验田亩产突破900公斤的世界新纪录。2011年,科技部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民生科技的意见》,强调要推进民生科技创新,加快民生相关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使科技真正惠及百姓。“重组戊型肝炎疫苗”获得国家一类新药证书和生产文号,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用于预防戊型肝炎的疫苗。在加大健康科技成果示范与推广应用方面,在全国17个省区85个县市的基层医疗机构,累计推广300余项适用技术,受益患者近50万人。开展创新医疗器械产品应用示范工程试点,推广应用600余套产品,受益群众超过10万人次。


上一条: 八部门联合发布《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实施方案》[2012-02-21]
下一条: 第三届全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联席会议在福州召开[2012-03-22]
【字体: 【打印本稿】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