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要闻

“中国可持续幸福发展指标”发布
www.casted.org.cn  日期:2014-06-13  点击数:7235 
 

 

由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和挪威Fafo应用国际问题研究所主办召开的新兴经济体的可持续幸福发展指标研究:以中国为例国际研讨会于2014611日在北京召开。此次研讨会的主题是发布中国可持续幸福发展指标的研究成果,并就中国及金砖国家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研讨。

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国家的快速发展,很可能是现在乃至将来在全球经济和政治模式中最引人注目的变化。新兴国家的发展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涉及包括亚洲、北美、南美和非洲在内全世界超过一半的人口的工业化进程。就其人口总量、地域范围和与其他国家的关系来看,这些国家演进和变化的结果必将对整个世界产生无法估量的影响,并将深刻地改变过去几个世纪来逐渐形成的全球经济和政治版图。

但与此同时,这些国家在快速发展中也面临着异乎寻常的挑战和巨大的不确定性,对其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也不乏善意的怀疑和居心叵测的推定。因此,观察和描述这些国家在其独特环境下的每一步现代化进程,研究和分析它们在快速转型过程内部和外部各方面条件的深刻变化及其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这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晰地理解未来世界,而且也可以为这些国家的发展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政策建议。

2010年,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与挪威FAFO应用国际问题研究所、挪威统计局、挪威商学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组成联合课题组,合作开展了“基于中国的新兴国家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项目,研究的目标是设计一套可以测量和观察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指标体系,用于观察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和转轨过程中的一系列重大特征及其变化趋势,特别是推动其转型发展的动力和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发展适用于观测新兴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可持续性的指标体系。挪威驻华大使馆为此项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经费支持。

课题组在充分梳理现有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和政策的基础上,提出新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应该重点关注中国未来发展的挑战机遇,为此,在传统的经济、环境可持续性研究的基础上,还应纳入对创新、社会结构转型和政府治理等方面可持续性的关注,并且必须在一个全球化和开放性的背景下来讨论这些方面的可持续性问题。课题组还认为,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综合概念,其最终目标是提升国民的幸福和福祉,为此,课题组决定将指标定名为可持续幸福发展指标,以示与传统可持续发展指标的区别。

经过近4年的研究探讨,课题组已经建立了一套包括经济、社会、环境、政府治理与创新五大方面的测量中国可持续幸福发展能力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在吸取现有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了新的分析框架,拓宽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外延,并纳入了一些独创性的指标。

根据新的指标体系,课题组收集了国内外大量统计数据,并于2013年对中国三省市的3000名城乡居民进行了问卷社会调查。在这些数据的基础上,课题组尝试对中国的可持续幸福发展能力做出基本判断,得出了一些初步结论:

2000年-2013年的趋势看,总体而言,中国在经济发展、创新、社会发展和政府治理方面都呈现出较好的可持续性,但环境可持续性呈现恶化趋势。政府治理和创新的可持续性表现较好,部分原因可能是因为这两部分的指标中包含了较多的投入-产出指标,它们更多地反映了政府和社会应对重大挑战的努力。而环境部分的指标则更多地反映了这些努力所产生的效果。从这个意义上看,尽管政府和社会在环境治理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但产生的效果却并不令人乐观,环境的不可持续性是中国可持续幸福发展的最大威胁。

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2013年的人均GDP已经超过6700美元,迈入了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同时也面临着“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从经济结构看,中国变得更加地依赖国内市场,这增强了宏观经济的稳定性;产业多样性有所提高,同时存在“结构红利的可能性,但是需要克服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低效率。从未来的资源获取看,中国仍然拥有良好的人口结构,但是人口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劳动力供给拐点将于近几年出现,这可能会抑制经济增长的速度;中国自然资源、环境资源的耗竭速度正在加快,能源等重要生产要素的安全性受到威胁,这为中国未来发展和国民福祉的提高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已经前所未有的紧密,遇到的难题巨大但并未超出人们的预期,中国需要在有效利用“可耗竭经济资源”(自然资源、环境、低成本人力资源等)的同时,积极寻找经济增长最终的“支撑资源和技术,也就是走向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

近年来,随着中国创新潜能逐渐增强,硬件软件条件的显著改善,吸引全球创新资本能力逐渐增强,创新产出重要性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同时,创新产出不断丰富,创新效率稳步提升。中国国家创新能力指数已从2000年的第38位,上升到2010年的第20位,显示出中国综合创新能力在不断提升。当然,未来中国仍需不断拓展创新活动领域,进一步提高创新领域的多样性,才能确保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中国社会的总体发展态势良好,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就业形势稳定,劳动力资源丰富,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平稳快速增长;社会保障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所有城乡人口都被纳入了基本医疗和养老保障体系;人民的平均预期寿命延长,健康水平提高;中国与国际社会的文化交流日益增多,人们的思想和观念进一步开放。但社会可持续发展仍然面临着诸多严峻的挑战。首先是贫富差距悬殊问题的长期存在甚至日益严重,容易诱发社会不满情绪和违法犯罪活动,危及社会的长治久安。其次是人口老龄化日渐加剧,养老金面临巨大缺口,未富先老的社会现实,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将带来严峻考验。此外,中国的社会安全状况有待改善,恐怖主义和食品安全亟待解决;社会总体信任度不高,增加了社会交往和经济交易的成本;而社会流动渠道不够通畅,使得社会优势群体和弱势群体之间的差距较大,群体之间的关系较为紧张。这些问题都值得引起足够的重视并积极应对。

总体上看,中国政府治理形式变得更高效、更聚焦、更有可持续性。为应对可持续发展的挑战,中国政府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资源用以改善环境、控制污染,建立更加法治的政府并不断提高社会救济水平。政府使用越来越少的支出以维持政府运行,提供更高质量的公共服务。社会养老保险、基础教育和公共健康等服务水平也在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和社会精英积极参与政府治理的过程和国家决策。在国际上,中国进一步树立起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不断地帮助发展中国家建设各自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但同时也面临更加复杂的国际形势和严峻的挑战。在应对挑战方面,国内安全局势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投入更大的资源,维稳经费从2010年开始超过了国防支出。基础教育投入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区域和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公、以及教育体制存在的其他问题及其后果需要未来几代人消化。在包容治理方面,需要给社会组织提供更多的渠道来参与国家治理。当前国际社会希望中国承担更多国际责任,但中国对此的准备并不充分,挑战并不熟知的国际规则代价很高。

未来5-10年中国的环境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将给有限的环境容量持续加压,资源能源消耗总量将持续增加, 资源环境总体形势不乐观;在全面治理空气、水、土壤污染以及解决资源能源快速耗竭等常规环境问题的同时,还面临着加快解决影响人们身体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的艰巨任务, 如雾霾、重金属污染等;农村环境污染异军突起,将超越城市和工业污染成为新的环境治理难题;海洋污染问题应尽快得到重视和治理,防止污染进一步扩大;国际社会对中国环境治理的压力也在不断加大。环境问题产生及治理涉及面广,需要来自各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包括科学和技术的智力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结构优化调整,政府加大投资、完善法制、合理制定标准、与市场作用协调等努力,社会公众环境参与意识提升和发挥监督作用等。

在本次研讨会上,联合课题组的成员报告了研究的主要发现。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统计局、山东大学等研究机构从事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专家学者们对研究成果进行了点评,来自其他学术机构的学者以及来自国家科技部等政府机构,俄罗斯、巴西、瑞典等国驻华使馆和部分国际组织的代表们也参加了会议相关议题的研讨。

 


上一条: 第五届全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联席会议[2014-04-11]
下一条: 简政放权:给科研人员经费自主权 [2014-07-08]
【字体: 【打印本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