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栏目






专题

坚持科学发展 加快自主创新,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www.casted.org.cn  日期:2009-02-18 文章来源: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点击数:5977 
 

        在国家科技部和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江苏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创新战略为目标,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为导向,以经济工作方式和更加开放的思路抓科技,着力构建产学研合作一大平台,深入推进产业技术创新、企业自主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等三大创新,积极探索地方科技工作推动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有效路径。

一、大力构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加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江苏高校院所集中,科研成果多,转化和产业化的压力大。为此,我们把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作为重要任务,着眼体制机制建设,努力把科教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一是强化政府导向,形成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全省以科技部门牵头的产学研工作协调机制,设立专门办事机构和网络平台。政府通过资金投入和搭建平台,引导和推进产学研合作不断向纵深拓展。设立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支持重大科技成果到江苏转化,累计实施重大项目407个,省拨经费46.4亿元,带动社会总投入484亿元,其中省内外产学研合作项目达80%以上。今年起设立省产学研联合创新资金,鼓励企业介入高校院所早期研发,推动产学研向前端和高端延伸。与中科院、清华、北大、中科电集团等重点高校科研机构建立全面合作关系。中科院系统已有85个院所单位与江苏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去年产业化项目产出规模达200亿元,今年将超300亿。在科技部支持下,每两年分别举办面向国内的“产学研合作成果展示洽谈会”和面向国外的“国际产学研暨跨国技术转移大会”。去年活动吸引海外30多个国家地区,230多家大学、科研单位、技术转移机构和跨国公司的500多名科学家和高级专家云集江苏。在重点高校及苏北苏中各市县建立常设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引导高校科技资源更好服务地方经济。二是注重市场机制,调动地方产学研活动积极性。健全社会化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全省已建各类中介服务机构1000多家,推行政府科研项目形成的职务成果强制性挂牌对社会转让。在省科技部门引导和推动下,各市县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并主动推进产学研合作,形成各具特色、异常活跃的江苏地方产学研工作新局面。各地把科技招商引智摆上突出位置,第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亲自带领企业到全国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对接,并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与中科院共建“两所五中心”和38个创新平台。23个市县与清华签订合作协议。全省建立各类产学研合作机构280多个,合作载体1800多个。仅苏州工业园区与全国高校院所共建研发机构、实验室等产学研载体达120个。南京“软博会”、苏州“电博会”、常州“制造技术展洽会”、镇江“军民两用科技成果洽谈会”等已成为地方产学研活动的工作品牌。三是大力营造环境,激发企业产学研合作内在活力。推动全省企业自觉地将产学研合作作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普遍与高校院所建立多种形式的紧密合作关系,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格局。全省企业与省内外3000多家高校院所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常年在江苏企业从事产学研合作的科技人员达5万多名。近三年来,共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6000余项,转化科技成果15000多项。一批国家级重大成果已在各地落地生根,如中科院“龙芯CPU”花开常熟,北大“众志芯片”落户常州,清华“OLED”南移苏州。四是盘活源头资源,释放高校创新优势。加强应用性基础研究。运用评估考核和运行补贴等手段,推动高校院所建立以应用为导向的科研评价体系,实施企业博士培养计划,对高校院所创新创业优秀典型进行表彰,鼓励和支持科研人员进入产业一线。近年来,全省高校每年转化4500多项科研成果,其中53%在江苏实现转化。今年将重点建设20个产学研合作联盟和100个产学研基地、研发中心等紧密型合作组织。当前,江苏产学研合作已跨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初步实现从点对点项目合作向集成各方优势的重大战略性合作、从项目合作向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从省内国内合作向国际产学研合作的三大转变。

二、加强产业创新前瞻部署,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

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直接体现在产业创新发展上。近年来,在国家科技计划的持续引导支持下,江苏从2003年起先后实施两轮高新技术产业“双倍增”计划,实现从单纯追求产业规模转向注重产业技术研发、从单一产品创新转向更多支持产业创新、从面上全面部署转向重点抓产业集聚发展的三个转向,产业发展呈现规模持续扩大、质态不断提升的良好局面。即使在去年宏观经济形势急剧变化的情况下,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仍实现25%的增长,为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作出了积极贡献。一是加强前瞻部署,着力推动重点产业领域的重大技术突破。坚持以培育具有市场应用前景的原创性科技成果为导向,大力组织实施国家和省自然科学基金、863973以及江苏科研学者攀登计划,加强前沿领域原始创新,在先进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和现代农业等优势领域加快建设重点研究实验平台,充分发挥基础研究对产业技术创新的引领支撑作用。同时,大力推进产业协同创新,围绕制约行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加强产业技术研发和系统集成。一批优势产业高端技术取得新的突破,集成电路的圆片级封装、船舶的深海平台、电力的超高压输变电控制以及工程机械的超大吨位起重技术等的成功开发和应用,带动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在此基础上,为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在更高层次上实现高端发展和品牌创新,主动衔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启动实施《江苏高科技产业发展(841攀登计划)技术纲要》,进一步加强了产业创新超前部署,计划三年投入创新资金100亿元,引导社会投入1000亿元,力争突破800项关键技术难题,转化400项重大科技成果,培育100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引领产业发展的重大战略产品,努力构筑江苏产业未来发展新的技术优势。二是打造完整产业链条,大力推动新兴产业规模发展。这几年,我省致力于培育发展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以及新型环保装备等十大高技术新兴产业,实现从无到有的跨越发展,规模总量达6000多亿元。其中,软件产业实现固件、系统软件、核心中间件、平台软件、应用软件、解决方案等上下游各类产品全面发展,去年产值1200多亿元;集成电路产业从设计、制造、封装到测试整个产业链条不断完善,产业规模达830亿元;光伏产业建立了从多晶硅制备、单晶硅拉制、硅片切割、电池到电池组件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去年产值突破1000亿元,产能达2000MW以上;风电装备产业初步构建了兆瓦级整机、叶片、控制系统和发电机、齿轮箱以及关键部件配套体系,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风电自主装备产业链,去年实现产值300多亿元;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在整车设计制造、动力牵引、门系统、信号控制、空气制动以及综合管理等领域形成一批重要骨干企业与研发机构,去年实现产值600多亿元。着眼于危机过后的下一轮发展,我们正在抓紧制定生物技术等一批高技术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力争用3-4年时间,光伏产业规模扩大到5000亿,发电成本降到一元左右;风电产业规模达1000亿;生物技术产业规模翻两番,达6000亿,使我省成为新能源和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最集中创新最活跃的地区。三是强化园区载体建设,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按照创新型园区建设要求,推动国家高新区提升服务功能,集聚创新要素,打造核心园区。根据5个国家高新区业已形成的产业优势,分别新建了苏州高新区光电子、苏州工业园区融合通信、无锡高新区微纳制造、常州高新区创意产业等重大产业创新支撑平台,总投资18亿元,省经费一期支持7000万元,努力将国家高新区建设成为全省乃至全国产业创新发展新的主要增长点和先导示范区。以泰州医药城建设为示范,推动省级高新区加快发展,积极探索以人才集聚和高端研发为特色的专业化、国际化省级高新园区发展新路子。去年全省高新园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80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7000亿元,占全省的38%。积极推进高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建设,重点培育5个千亿级、15个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形成高新技术产业新的密集区。去年全省59家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实现总收入超10000亿元,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600亿元,占全省的20%。大力推动各类创新创业园和孵化器发展,使之成为本土高科技企业成长和新兴产业培育的摇篮。全省拥有各类孵化器147家,总孵化面积超过600万平方米,在孵各类新科技企业10000多家,总销售收入1500亿元。明年全省孵化器建设各县(区)实现全覆盖,场所面积突破1000万平米。

三、加快企业自主创新,提升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江苏中小企业多、外资企业多,企业尤其是本土企业创新任务重。这几年,我们通过多种途径,坚持三管齐下,积极引导和支持企业自主创新。一是坚持把政策落实到企业,切实增强企业创新的内生动力。确立收税是政绩、减税也是政绩的观念,科技部门牵头主动协调财税部门千方百计把科技创新创业政策落实到企业,约有3500家企业享受技术开发费150%加计扣除优惠政策,今年将扩大到10000家企业,并从中选择100家作为重点培育的创新型企业,提供创新政策的“套餐式服务”。率先按照新标准开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实行科技贷款风险补贴,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项目的支持。同时,实施科技企业孵化器“四税”减免,努力推动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科技金融等政策的突破。今年将实施“甘露计划”,在全省企业建立政策辅导员制度,组织三级科技部门同志把政府的政策温暖送到企业。二是坚持把研发机构建到企业,着力提升企业创新的自主能力。依托行业龙头企业分别建设扬子江新药研究院、尚德光伏研究院、联创软件研究院、沙钢钢铁研究院等一批企业重大研发机构,引导企业从应用开发走向重大原始创新,从面向企业转向面向行业,尽快掌握核心技术,发挥研发创新的引领作用。推动企业普遍建设研究机构或研发平台,全省已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00多家,今年将有60%的大中型企业建有研发机构,争取用2-3年时间,全省4068家大中型企业全部建有内部研发机构。同时,鼓励建在高校院所的公共平台全面向企业开放。三是坚持把人才引到企业,充分激发企业创新的持久活力。实施“江苏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和“江苏创新创业双千人才工程”,全省共引进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近4000人,创办各类科技企业700多家。实施海外科学家合作计划,聘请一批外籍科学家定期指导企业创新,借助顶尖专家优势提高企业创新能力。近年来,企业创新意识增强,去年全省科技活动经费投入突破1000亿元,企业研发投入440亿元,占全社会的81%。企业创新产出大幅度增加,去年全省专利申请量12.8万件,其中企业占47%。今年将全面实施江苏省知识产权战略,推动企业更多地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力争所有大中型企业都拥有专利。

四、完善科技宏观管理,努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目前,江苏和全国一样,创新与发展都处在非常关键的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创新的需求从未像今天这么强烈,各级领导及全社会对科技工作的重视和期待程度从未像今天这么高,科技部门所肩负的工作压力从未像今天这么大。近年来,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积极转变思维理念和工作方式,努力探索科技工作的机制创新。一是注重惠民利民,强化科技创新的统筹推进机制。不断加大对农业和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投入。近年来,育成农作物和畜禽新品种377种,在高效种养殖、农产品深加工、农药与兽药、现代农业装备等领域,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850项,实现了一批重大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设立苏北科技资金,专向用于对薄弱地区科技发展的特殊扶持,对由星火计划支持的农村支柱产业实行提档升级,重点培育40个科技特色产业,使之成为苏北经济新的增长点。两年来实施节能减排科技专项行动,各级政府加企业科技专项投入120亿元。去年又启动“科技惠民工程”,在群众最为关心的安全、健康、环境、生态等领域,实施十大民生科技示范工程、十大地方社会发展科技工程和十大民生事业领域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等建设项目。通过打造“民生科技”,让更多科技成果惠及百姓。二是注重整合资源,建立科学高效的工作协调机制。树立大科技理念,努力调动各方面力量,形成支持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建立全省科技创新领导小组、省产学研工作指导小组等一系列由科技部门为主的工作协调机制。积极联合相关部门,发挥各自优势,在推动高校院所科技人员创新创业、重大成果转化、政策落实和高层次人才引进等方面开展有效合作。加强与商业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的紧密合作,去年全省科技贷款总额达341亿元,预计今年在400亿元以上。充分发挥地方党委政府的积极性,建立重大项目省市会商制度,大力支持地方一把手科技工程。实施三级科技部门联动,对重点工作和项目实行集成支持,对问题项目实行地方连带责任追究等措施。在推进重大项目实施中,科技部门不拘泥于有限的资金手段,主动整合一切可供利用的其他资源条件,从项目现场管理、帮助引进人才到争取土地点供、配套用电等提供全方位、全流程服务,一抓到底,确保成功,使集中资源办大事成为可能。三是注重宏观管理,建立区域创新的评价考核机制。建立创新型省份能力评价体系,引导地方各级领导树立正确政绩观,突出和细化科技对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建立创新型企业评价指标体系,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积聚,推动产学研更加紧密结合。并且,科技部门自加压力,建立以产出为重点的科技工作考核和监测体系。建立覆盖全省的统计工作体系,新建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产品、新兴产业发展、科技人才、科技政策落实情况等近10项调查统计制度,以产出考核倒逼投入,引导各地科技部门将工作重心转到切实增强创新绩效上来。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把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作为保增长的主攻方向。无论是从我国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还是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来看,自主创新都是必然的战略选择。贯彻中央和科技部的决策部署,地方科技部门肩负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和艰巨的历史使命。2009年,江苏科技工作将在国家科技部的指导下,坚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保增长促转型的总体要求,围绕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以重大工程和重点工作为主要抓手,进一步强化工作集成,更大力度推进产学研合作和成果转化,更大力度加快高技术新兴产业培育,更大力度推动企业自主创新,更大力度加强科技工作统筹,切实形成以自主创新为基础的江苏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竞争优势,为江苏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为国家创新战略做出积极贡献。

 


上一条: 努力开拓国际科技合作新格局,大力促进自主创新能力——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厅[2009-02-18]
下一条: 应对危机 帮扶企业,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浙江省科学技术厅[2009-02-18]
【字体: 【打印本稿】


如果您认为本网站提供的资料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通知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加上版权信息或立即删除相关内容,并向您致以诚挚的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