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荟萃

SCI之父谈SCI
www.casted.org.cn  日期:2009-09-17  点击数:5850 
 

 

SCI之父谈SCI
 
 SCI全称Science Citation Index,即科学引文索引,其概念来自于尤金·加菲尔德1955年提出的引文索引和引文技术,加菲尔德博士也因此被科学界誉为“SCI之父”。
最近,加菲尔德来到中国,与公众和记者见面,对中国使用SCI的若干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SCI在中国的畸形发展是必经之路
 加菲尔德认为,用SCI作为标准来衡量科研的成果,这也许的确不太合理,但这种现象并不是今天才出现的。40年前的美国如此,30年前的意大利也是如此。第一个原因是,同性评议的难度越来越大。当美国的大学要进行终身教授的评选时,学校原本打算找一些同行教授进行座谈评议但很多同行以自己“太忙了”而拒绝,学校只好寻找量化指数,最后选择了SCI。因此,SCI就成了很多人评估科研能力的标准。第二个原因是,人情关系过于复杂。例如,在30年前的意大利,大量的政治和人际关系因素开始干预科学研究,学术界的不正之风盛行。为了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科学家们希望凭借引入一个“完全依靠数字运算的方式作为评估标准”,来保证科学研究基本的质量。SCI的影响力指数就成了他们很好的选择。
 目前,无论是美国还是欧洲,学术评价都已经日渐完善成一个混合的系统,它既包括同行的业内评估,也包括利用SCI等指标进行的量化分析。 而在中国,人们对SCI的使用仍然处于“初级阶段”,SCI本身蕴含的功能和空间没有被挖掘出来。
 
求快导致SCI被粗暴使用
 SCI是一个国际标准数据库,但是单纯用这样的标准来衡量科研人员是不合适的,以SCI论文数量评价科学水平更是不合适的。评估人、包括评估一个机构或期刊,需要用多个科学评估标准而不是一个评估标准来评估。人们必须摈弃急功近利的思想,必须重视论文的质量而不是数量,要重视论文被引用的情况。
加菲尔德认为,人们需要的是尽可能简单的方法和一个快速的答案。比如现在在SCI系统内最受欢迎的一种评估方法“H指数”,只要在系统页面上输入要评估的人名,然后按下一个按键,不到一秒钟,这个人的“学术能力值”就计算出来了。而这些都是非常简单粗暴的方法,它对变量考虑得不够周全,计算出来的结果也不够准确,但是却很便捷。因此就很受欢迎。
 
如何才能有效使用SCI
加菲尔德曾对获得诺贝尔奖和诺贝尔奖提名的科学家的论文进行过研究,结果发现,这些“诺贝尔水准”科学家,发表文章的数量只是普通学者的5~6倍,但发表论文后被别人引用的频次却达到了普通学者的30~50倍。他甚至据此成功预测了某几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他发现,如果一篇论文在发表3~6个月内,被引用了很多次,那么其作者获得诺贝尔奖的可能性就非常大。
加菲尔德希望向中国科学界推荐SCI系统内一种新的评估方法,来更正现有的谬误。根据这种方法,对一位科研人员研究成果的评估被单独放在他所在的研究领域中进行,即先在数据库中找出这个研究人员的同行,划出一个群组,然后在这个群组中,衡量此人做出了什么样的贡献。
 
中国科技期刊如何发展
加菲尔德认为,好的学术期刊一定要有创新性的、原创性的文章,中国科研工作者本身并不缺乏创新性的思想,只是往往把这些研究成果发表在西方著名刊物上,所以中国本土的学术期刊的影响力就不像国际期刊那么高。20年来,中国论文发表情况已经发生了重要改变,从最初主要以中文形式发表,转变为大量的以英文发表。科学家愿意把科研成果发表在国际化的、有很高影响力的期刊上,这个问题不止在中国一个国家发生,无可厚非也很难控制。如何吸引中国最好的科研成果在中国本土的期刊上发表,将是中国本土学术期刊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
(本文根据中青报、人民日报、科学网相关报道整理)

上一条: 气候变化:科学足够,现在是政治问题了[2009-09-07]
下一条: 建国60年来重大科技政策与战略[2009-09-25]
【字体: 【打印本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