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介绍


点击看大图
何光喜
姓  名:何光喜    性  别:男
学  历:硕士
籍  贯:江苏沛县
职  称:副研究员
所在部门:科技与社会发展研究所
研究方向:公共(科技)政策研究,社会公益项目评估,慈善公益事业研究,社会学相关领域研究
电子邮件:hegx@nrcstd.org.cn

本人历史相当清白。出生的时候四人帮已经被抓起来了2年,故文革期间没机会犯历史错误。17岁以前在老家上完小学、中学,据说期间学习比较刻苦。1995年不小心考上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据说学习不太刻苦,但能够顺利毕业。1999年,考上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硕士研究生,期间在研究中心社会部实习一年有余。2002年毕业,顺藤摸瓜混入中心,勤勤恳恳工作至今。

教育经历

2014~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系                           博士研究生

2008~2009         美国休士顿大学亚美研究中心                  访问学者

1999~2002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硕士研究生

1995~1999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                                本科

 

工作经历

2010~                 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副所长

2009~                 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副研究员

2002~2009         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促进发展研究中心   助理研究员

社会职务:
虽有皮鞋,尚属布衣;本是群众,无职可依。
研究领域:
公共(科技)政策研究,社会公益项目评估,慈善公益事业研究,社会学相关领域研究
已承担或正在承担的课题:
2015~ 科技工作者的社会公众形象调查(第三轮,中国科协)
2015~ 科技社团在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中的作用(北京市科协)
201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科学共同体中的形象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14~2015 大数据分析人才培养机制研究(北京市科协)
2014~2015 借助新媒体创新科普传播方式研究(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
2013~2014 北京市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北京市科协)
2012~2013 高端创新型科技人才评价机制研究(北京市软科学研究计划)
2012~2013 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实施效果评估(北京市软科学研究计划)
2011~2013 我国科技工作者的时间利用状况调查(中国科协)
2011~2013 我国科技人力资源定量分析研究(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
2010~2012 我国科技工作者的社会公众形象调查(第二轮,中国科协)
2008~2009 “中国肯德基曙光基金”未来需求评估(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
2006~2007 首批“曙光毕业生”受助情况评估(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
2006~2008 我国科技工作者的社会公众形象调查(中国科协)
2004~2005 春蕾计划社会效益评估(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
主要成果:
专、译、编著:
1) 《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合著),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2) 《科技工作者社会公众形象调查报告》(合著),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3) 《春蕾计划社会效益评估》(合著),北京出版社,2007
4) 《西部人民的生活》(中英文版,编著),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5) 《公共研究的治理——走向更好的实践》(译著),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
6) 《风险社会及其超越——社会理论的关键议题》(译著),北京出版社,2005
7) 《中国公共科研事业改革发展:借鉴与探索》(编著),科技部条件财务司 财政部教科文司,2004
8) 《非营利组织与中国事业单位改革》(合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学术期刊文章:
1) 何光喜,赵延东,张文霞,薛品,“公众对转基因作物的接受度及其影响因素——基于6城市调查数据的社会学分析”,《社会》,2015.1
2) 何光喜,朱依娜,“城镇公众对科学家的刻板印象及其影响因素”,《科学学研究》,2014.8(《新华文摘》2014.21)
3) 何光喜,赵延东,杨起全,“我国科研资源分配不均等程度初探”,《中国软科学》,2014.6(《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创新政策与管理》2014.11)
4) 杨璐,何光喜,赵延东,“我国农技推广人员的高职业忠诚度及其原因分析”,《中国科技论坛》,2014.12
5) 朱依娜,何光喜, 高校教师工作与科研时间的性别差异及其中介效应分析,《科学与社会》,2014年秋季刊
6) 李强,赵延东,何光喜,“ 对科研人员的时间投入与论文产出的实证分析”,《科学学研究》,2014.7
7) 薛品,何光喜,张文霞,“互联网新媒体对科学家公众形象的影响初探”,《科普研究》,2014.6
8) 卢阳旭,何光喜,赵延东,“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中的‘邻避’运动:形成机制与治理对策”,《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4.4
9) 鲁晓,洪伟,何光喜,“海归科学家的学术与创新:全国科技工作者调查数据分析”,《复旦公共行政评论》,2014.2
10) 杨璐,何光喜,李强,“我国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调查分析”,《软科学》,2014.6
11) 马忠才,何光喜,郝剑梅,“藏族人口教育中的性别差异探析”,《中国藏学》,2013.3
12) 薛姝,何光喜,赵延东,“我国科技工作者参与科普活动的现状与障碍——基于第二次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数据”,《中国科技论坛》,2012.1
13) 李锋亮,陈鑫磊,何光喜,“女博士的婚姻、生育与就业”,《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2.3
14) 李锋亮,陈鑫磊,何光喜,“硕士毕业生的迁移就业与工作满意度”,《人口与经济》,2011.6
15) 何光喜,赵延东,“真实与错位:科技工作者的公众形象与自我形象比较分析”,《中国科技论坛》,2011.12
16) 赵延东,何光喜,朱依娜,“预防与抑制:社会资本对家庭暴力的作用机制初探”,《社会》,2011.1
17) 李锋亮,陈鑫磊,何光喜,“工作找寻的强度、保留工资与起薪”,《青年研究》,2011.6
18) 李锋亮,何光喜,“拉力与推力: 硕士毕业生迁移就业的双重驱动”,《高等教育研究》,2011.4
19) 邓大胜,何光喜,张文霞,赵延东,王元,“关于建立我国科技志愿服务体系的思考”,《中国科技论坛》,2011.4(《新华文摘》)
20) 何光喜,王奋宇,“我国科技工作者群体的公众形象及其认知基础”,《中国软科学》,2009.7
21) 何光喜,王奋宇,“创新型国家的社会结构基础”,《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10
22) 何光喜,马缨等,“科技工作者公众形象研究的现状和问题”,《科学学研究》,2008.3(《新华文摘》)
23) 课题组,“我国事业单位改革:回顾与展望”,《新视野》2004.1

论文集文章:
1) 薛品,薛姝,何光喜,“面向少年儿童的新媒体科普:现状、挑战与建议”,《中国少年儿童发展蓝皮书2014-2015》,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
2) 薛品,石长慧,张文霞,何光喜,赵延东,“教育期望.职业期望.出国期望——中小学
3) 学生家长对子女未来期望的研究”,《社会蓝皮书:201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科文献出版社,2014
4) 何光喜,赵延东,石长慧等,“科学家的社会公众形象:现状与变化”,《社会蓝皮书:2013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科文献出版社,2013
5) 何光喜等,汶川灾区居民生活恢复重建情况监测报告(2008~2011),《社会蓝皮书:2012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科文献出版社,2012
6) 何光喜,“从应急型捐赠到常规型捐赠:汶川地震中与社会捐赠相关的几个问题”,《2010年国家综合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论坛文集》,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
7) 邓大胜,何光喜等,“孩子长大了干什么——家长对中小学子女的职业期望及其影响因素”,《社会蓝皮书:2011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科文献出版社,2011
8) 赵延东,何光喜等,“汶川地震灾区居民的生活状况与政策需求”,《社会蓝皮书:2009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科文献出版社,2009
9) 马缨,何光喜,赵延东,“SARS期间北京市民的收入波动及其影响因素”,《社会蓝皮书:2003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科文献出版社,2004
10) 何光喜,“被动的自愿:对四城市个人慈善捐赠行为的多因素分析”,《北大清华人大社会学硕士论文选编》,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报纸杂志文章:
1) “科研人员的时间去哪儿了?”,《科技日报》,2014.6.12
2) “更加重视科技工程项目的社会风险”,《学习时报》,2014.3.3
3) “论战型科普:治理网络科学谣言的新武器”,《科技日报》,2013.10.18
4) “医患关系”难题该如何破解?《科技日报》,2013.7.26
5) “于莺式难题”呼唤人才评价方式变革,《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7.26
6) “抗震救灾也需要引入大数据思维”,《科技日报》,2013.5.30
7) “震后人民生活现状大调查”,《科技日报》,2011.12.29
8) “我国科技工作者对创新环境的评价”,《创新科技》,2011.4
9) “从应急型捐赠到常规型捐赠”,《中国社会报》2010.5.13 2
10) “地震灾区潜在失业风险不容忽视”,《科技日报》2009.11.29
11) “西部农业科技:恶劣的自然条件粗放的生产方式”,《科技中国》2005.11
12) “国际上公共风险管理动态及对我国的启示”,《科技中国》2005.2
13) “应对社会突发事件需要充分发挥非营利组织的作用”,《中国经济时报》2003.6.6
14) “我国非营利组织在非典防治活动中的作用及其局限性”,《中国经济时报》2003.6.6
15) “非典流行期间更应重视对弱势群体的保护”,《经济参考报》2003.5.20;《中国经济时报》2002.5.23
16) “实验室里的战役:公众看非典科研活动”,《科技日报》2003.6.5
17) “北京市民的非典防护意识与行为分析”,《科技日报》2003.6.5
18)“差异:非典信息需求、传播与评价的人口特征”,《科技日报》2003.6.5
兴趣爱好:
虽有多项爱好,但因饱受俗人打击,无一长项。目前的爱好以静为主,读书、电影、打升级。偶尔打打乒乓球,练练羽毛球,更偶尔游游泳,跑跑步。频率最高的运动项目是昆玉河边散步(注:午间休息时被人拖着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