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志
转贴:陈玉宇<科技举国体制和技术的不确定性>陈玉宇博士,现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教授。199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国民经济管理专业,同年进入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司,从事经济改革和政策研究。 新华网消息“我国重提科研举国体制,拟实现16个重大项目突破”,文章说“中国周一公布了201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工作部署,其中,重新强调要探索完善“科技创新举国体制”,以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科技体制实行中央计划管理,其突出优点是能够将有限的资源向战略目标领域动员和集中,解决重大科技课题,被称为“举国体制”。 “2006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共提出16个重大专项,包括:大型飞机,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重大新药创制,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等。它们无疑是中国实现科技“跨越式发展”的主要着力点。”
实行举国体制,文章里强调的理由如下
1,“举国体制”可以发挥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以相对较快的速度实现科研的重大突破。“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令国人引以为傲的项目都是在“举国体制”下完成的。
2,明确提出选择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集中力量,重点突破。
3,除了推动重大项目,重提“举国体制”也与后危机时代的国内外环境有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表示,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各国都试图通过科技创新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国也必须跟上这个步伐。
4,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表示,在错过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参与了第三次工业革命之后,中国要力争成为下一场革命的主要推动者,赢得长远发展的主动权和竞争优势。
5,此外,“举国体制”的重新提出也有助于补强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科学研究领域存在的多个“软肋”。科技创新需要的巨额成本往往使中国企业望而却步。据统计,2008年中国企业的研发投入仅占企业销售总收入的0.84%,而发达国家至少在3%以上,差距十分明显。
6,“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与科研相关的各个主体的利益关系都发生了变化,如果以利润最大化为原则,科研人员就很难按照国家的战略需求来参与科研。”段异兵说。
7,虽然中国已经被称为“世界工厂”,但在很多产业领域都是“只大不强”,缺乏核心技术。以汽车产业为例,中国现有的高端轿车基本上都是外国品牌,自主品牌只占到全部轿车销量的25%。即使是中国自己开发生产的轿车,很多关键零部件也大多是外资品牌的,比如发动机、变速箱等。
8,面对艰巨的创新任务与激烈的国际竞争,重新学习“举国体制”的历史经验无疑成为中国科技政策新的灵感源泉。中国科技部政策法规司司长梅永红表示,“举国体制”与中国的国情密切相关。
9,“中国科学技术水平相对落后,投入不足,尖端和领军人才匮乏。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不能分散力量,而是要在重点领域形成更加协调统一的‘举国体制’。这与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并不相悖。”梅永红说。
10,很多人把“举国体制”理解成是中国独有的体制,这是十分片面的。美国在实施曼哈顿计划、登月计划、导弹防御系统方面,日本在第五代计算机、电动汽车等方面都是采取了“举国体制”,集中全国优势资源进行攻坚。
以上理由,见仁见智,但绝非是毫无争议。我认为基本上是胡扯。举国体制,如何实现,应该慎重。喊个口号解决不了问题。
如果“举国体制”如文中所说,是“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科技体制实行中央计划管理,其突出优点是能够将有限的资源向战略目标领域动员和集中,解决重大科技课题,被称为“举国体制”,那么我想说,这种科研的“举国体制”可以休矣。
我认为以下一些观点更有道理:
1, 科学技术发展具有不确定性。所以很多研究机构在不同的方向和领域尝试,多数失败了,少数成功了。这些成功的少数,开辟了未来。
如果举国力量在少数几个方向上尝试,事后证明这几个方向并不属于未来,那么就彻底失败了。
两种战略:举国战略,可以在少数方向上,集中资源,走的深入;分散体制,可以在多个方向上,同时进行多种尝试。这二者有权衡取舍的问题,有的领域适合前者,有的领域适合后者。
2, 创新,绝非仅仅是技术上的发明。比如iphone, 比如ipad。美国很乐意区分innovation(创新)和invention(发明)。
3, 美国最近有个词汇超流行和火爆,叫做“innovation ecosystem",指的是有助于创新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和不同机构与参与者的互动合作。创新需要有灵活的市场反馈机制和机构,需要企业家,需要研发人员,需要政府的资助,需要竞争,需要有活力的大学。这一切构成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促进的体系,被粗略的描绘为”创新的生态体系”。
4, 科技创新和市场需要之间,如果不能建立联系,就是无用的科技创新。
5, 中国的企业投入研发的投入低的原因是什么?不研究清楚,不能对症下药,我们的体系就缺乏长期活力。
6, 知识产权保护对于我们的创新体系意味着什么?我们在廉价的获得西方的知识和技术的同时,我们也损伤了自己的研究者的权益。没有收益的事情,除了所谓的先进分子,大多数人是不会用心干的。所以,不能保证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发明创造也不会如潮涌现。
总之,科研的举国体制,用心良苦,效果只能等待。但是,我希望强调的是,创新需要健全的制度的呵护和保障,需要建立一个良好的创新的生态体系。举国体制攻关一下,毕其功于一次科技会战,这个想法太简单了。“too simple, some time naive!"
祷告的是,为了举国体制的实行,不要把科技体制统得过死。也不要把市场上的科研资源挤兑的无处生存。也不要把天才都吸引去搞科技会战,如果我们的科技会战的目标错了呢?留点预备队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