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志
政策的伤害性前一段看到伟光写的一篇文章,说的是地方拉闸限电落实节能减排目标。今天又看到新闻说是河南林州为完成这个指标给全城停暖。想到前几天湖南乡村的孩子提着火笼去上学,想起我们小时候烤烘笼(四川话)写作业的情形。 节能减排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地方的产业结构没有变化,最后只能牺牲民生。我们提的很多政策在中国现实下是矛盾的。比如说产业结构升级和民生改善不可兼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脱离现实需求,对传统产业的带动并不明显等等。 苦心钻研并着力推动的创新政策并没有提高企业创新绩效,更没有降低企业创新成本,是个巨大的悲哀。近期看了评估中心调查的配套政策落实情况,一个突出印象是我们的政策成本太高,效益太低。 拿最受关注的研发费用加计抵扣政策来说。2008年,调查到的340家企业(大部分是国家认定的创新型企业),被税务部门认可的技术开发费为262.6亿元,抵扣了28亿,平均每家不过512万。其中只抵扣了1万到49万的,占了30%;50到100万的占15%。也就是说有近一半的企业实际只抵扣了不到100万。 但是为得到这区区几十万元,企业要花费的精力可不少。报告说宁波某企业反映,当地税务部门要看所有开发费的原始凭据,为此,企业花了一万元复印了3大箱的材料,还不知道最后到底得到了多少。 且不论企业创新本身的风险,就是要帮助这些企业,我们的政策可能也是短期的、伤害性的。 对企业而言,一些创新政策是在添堵。为得到政府一点施舍,要费九牛二虎之力,不是增加了便利性,反而是增加了痛苦指数。企业不会管这个政策是科技部门还是财税部门制定的,他会认定为政府部门在给他们找麻烦。所以很多企业实际上放弃了对加计抵扣这一最具代表性、最具普惠性的创新政策的索求。创新很难,激励创新不易,帮助创新也难,这就要反思了。 对税务部门而言,税收优惠政策是在添乱。为核实其真实性,加计抵扣政策需要科技和财税部门对企业研发项目备案,还要有原始凭据,要需要专人反复核对财务报表,最后给他优惠的不过几万、几十万,但付出的时间成本和行政成本是和其他几千万、几个亿的业务是相当,甚至更高。税务部门尤其是基层肯定对这政策极其不感冒。就算强制纳入政绩考核体系,估计也不会有实质变化。 如此,每年数万亿的财税收入中,再退返的不过是几十亿,千分之一都不到。科技部门一二再、再而三地提税收优惠,财税部门已经很反感了,以后将有更大反弹。最终受害的是我们想施舍的对象。 创新政策不能落实,不怪企业、不怪政府,可能要怪政策制定者。每项政策出台之时,可能没考虑过成本效益,还有与现有政策的关联度。成本高的、麻烦的、添堵添乱的,如果只是为了表示政府的姿态,其实大可不必出。已有其他政策(如高企认定、产品目录、西部大开发等)已经帮企业降低了创新成本的,就不需追加政策。政策的规模效应也是递减的。 眼下战略性新兴产业等规划,也在提专项资金,估计要谨慎点,至少要技巧点。现在财政给科技部门已经有了太多名目繁多、管理分散、数额低微的专项,再要新增专项无疑是加剧分散局面。应该是考虑在现有盘子下,加些干货、硬菜,提高盘子盛菜的分量,而不是加更多的汤汤水水,或者再要一个新的小盘子装几颗花生米。
|
我几天前申请成为中国科技战略网的会员。之所以申请,是因为看到该网有一些调研报告与本人的工作有关,希望有助于工作的全面及深入。但今天只下载了一篇报告就被告知积分不足。若要继续成为“下载中心的会员”,网上给出了几条明路,但无非是动脑动笔换积分。这和“为得到这区区几十万元,企业要花费的精力可不少。报告说宁波某企业反映,当地税务部门要看所有开发费的原始凭据,为此,企业花了一万元复印了3大箱的材料,还不知道最后到底得到了多少”没有本质区别。
网站立的规矩,据说是“便于真正的科技工作者阅读和参考”。这里的逻辑是,“真正的科技工作者”必然有文章著述,阅读他人的文章必然会贡献自己的思想换成具体分数。过去有句话:分分学生的命根。现在有点像是网站的命根了。这里没有什么科学精神可言了,剩下的只有“等价交换”的经济关系。还有无甚科学可言的“评分”标准,不管内容如何,思想性如何,只有0.5、2、3分和10分四档。想不到国家科技主管部门下属单位也会有这样不科学的“政策”。
您好!网站的规定,我想是为了促进学术交流,让更多的政策研究者贡献和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战略院是个战略研究的平台,这里拥有的资源也仅是全社会相关资源的一小部分。
现有的论坛管理可能需要调整一下,比如很多资料不再需要积分限制,只要有累计登录时间就可以。当然,这些你可以跟论坛管理人员直接反映最好。
如果您有更明确的需求,欢迎您向我或者管理员来信。如果手头有,我们可以发给您。我的邮箱是:duanxh@casted.org.cn
但另一个问题出来了,学校考评是一刀切的,在工程中心、实验室搞成果转化的人,大部分是横向课题,在评职称等方面受到歧视。北京搞出一个政策,规定横向课题和纵向课题同等权重。
我们的政策在执行中,经常存在按下葫芦起了瓢。几乎不会有效果奇佳的政策。在对中关村高企的调研中,也了解到,他们认为这项政策基本落实,也给他们带来了不少发展空间。但中关村毕竟是个例外,尤其是海淀这样的核心区,其他地方没这财力、没这产业结构的,要执行税收优惠,除非不要税收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