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研究网首页]   [博客首页]    
宋永杰的博客

http://www.casted.org.cn/blog/?uid=197

个人档案

宋永杰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公告栏 登陆博客 栏目分类 全部日志 最新评论 博主评论 博主好友 博主收藏 博客成员 最近来访 论坛资料 统计数据
创建时间: 2008-08-12
最后更新时间: 2016-03-01
日志总数: 68
总点击量: 616319

 

 

日  志

学术会议之殇

作者:   分类:综合发展研究     浏览:7899次   回复:6次  
发表时间:2011-05-31 16:34:58

学术会议之殇

 

学术会议本是科研人员交流讨论学术成果的重要形式,然而现在却不断受到质疑,主要原因就是“数量泛滥,质量不高,有集体旅游之嫌疑”。据中国科协2011年年报的统计,仅科协系统2006-2010举办国内学术会议7.3万次,年均近1.5万次;国际会议4800余次,年均近1000次,学术会议的数量之多可见一斑。不少学术会议安排的学术交流时间还没有旅游安排的时间多,而且在学术交流期间还存在不少溜号现象。如果严格控制学术会议数量和旅游活动,只怕中国的GDP增速都会降低一些。

会议组织者不安排旅游或旅游安排不好肯定被骂,而旅游安排一般都得想点办法让公费出一部分。报着真正学术交流的人员参会总会觉得很失望,而报着旅游目的的人员最津津乐道的就是会议的旅游安排。风气已如此,非单个学会力量所能改变。中国学术会议控制的方向毫无疑问是“控制数量和费用、提高质量”。

严格预算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能限制会议的数量和费用,如要求政府举办的会议必须纳入预算支出、学会举办的会议必须有上级批复计划和费用渠道、课题预算中明确会议费用并严格监管、严格限制国家经费对会议的资助、严格区分考察和旅游费用(旅游可以安排,但费用应自理)等。少一些外地大规模会议,多一些本地的专题性沙龙。严格限制出省参加会议人数,如一篇文章一个人、限制一个人一年参加会议次数,会前单位审批,会后向单位交总结。做好会议书面资料的收集出版,更要做好光盘等电子媒体的制作和分发。合理安排大会报告、分组报告和书面交流形式,扩大重点成果的宣传和交流力度。合理安排综合性会议和专题性会议,学术年会不求规模只安排重要成果进行交流讨论。

总之,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还学术会议本来之面目,提高学术会议的效果。

 


[评论人:田保中] 评论时间:2011-06-01 09:43:20
国内学术会议已经成为一个稳赚钱的生意了。国外尤其是美国的学术会议,大家只谈学术,而国内的学术会议成为以拉关系、谈交易、谈学术圈内大碗绯闻轶事为主题的地方了。
[评论人:田闯] 评论时间:2011-07-04 16:14:52
有学者说:这是学术艾滋病。
[评论人:马海泉] 评论时间:2011-09-01 14:56:14
会议多是中国的一大特色,各种名目的各种会议许多都打着学术研究的旗号。如果认真地清理一下,我们现在的会议又有多少是真正的学术会议呢。学术会议的学术性如何才能体现。
[评论人:马海泉] 评论时间:2011-09-01 14:56:50
会议多是中国的一大特色,各种名目的各种会议许多都打着学术研究的旗号。如果认真地清理一下,我们现在的会议又有多少是真正的学术会议呢。学术会议的学术性如何才能体现。
[评论人:高峡] 评论时间:2012-06-06 18:15:49
“学术会议控制数量和费用”、“限制一个人一年参加会议次数”等措施,是治标不治本,甚至是本未倒置。学术会议就应当开放。年青时代的爱因斯坦,曾经一年写出过3篇影响世界的科学论文!因多种原因,没能及时发表,多年后才震惊科学界。
回到我们国家现实,虽然在“营造科学民主、宽松包容的学术氛围,进一步激发广大科技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上采取了一些措施,但钱学森倡导的学术交流方式:“提问题,发表不同意见,作补充,提新看法”,长期以来,在我国并未明确认同,不仅科技人员实践者凤毛麟角,有的相关科学管理者也认为,钱老倡导的学术交流方式有些超前,难以旗帜鲜明地倡导宣传。目前,“中国科学家之间缺少公开的批评性的学术交流”的问题,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科学家的担忧。而“客客气气”,“人云亦云”长期占据学术交流主导。这一现象,值得深思!由于学术交流缺乏质疑这一科学精神核心要素,这是造成我国学术交流氛围不活跃、科技人员参与热情不高、对科技人员吸引力不强的根本原因。
对我国学术交流这一现象,若从中国社会转型视角去观察,是否可以得出以下认识:学术交流方式的不同,其实反映的是对科学知识需求程度的不同,以及科学研究方式的不同。当学习吸收发达国家科技知识为大潮时,科学理论、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不可能一下子进入到科学界更深的肌体之中。就学术团体文化而言,首先也是先从举办学术会议、创办学术刊物、向社会传播科学等器物层面展开。在学术交流方式上,先以交流学术信息、宣读学术论文为主要形态,就是说,学术交流发展形态先有形似而后才有神似。只有在真正以自己的科学研究为主,科学研究真正以原创性为主时,争鸣质疑的学术交流方式才能普遍地、显著地根植到我们学术团体中来,“批评性的学术交流”才会成为时尚,质疑这一科学精神核心要素才会在学术交流中普遍地施行起来。
[评论人:宋永杰] 评论时间:2012-06-16 21:57:39
从部分人参加学术会议的态度和行为看,重不在交流而在旅游,缺乏对科研事业的执著追求和勤奋探索,参加再多学术交流也是白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