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研究网首页]   [博客首页]    
宋永杰的博客

http://www.casted.org.cn/blog/?uid=197

个人档案

宋永杰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公告栏 登陆博客 栏目分类 全部日志 最新评论 博主评论 博主好友 博主收藏 博客成员 最近来访 论坛资料 统计数据
创建时间: 2008-08-12
最后更新时间: 2016-03-01
日志总数: 68
总点击量: 598761

 

 

日  志

“十二五科技规划”建议

作者:   分类:综合发展研究     浏览:2643次   回复:3次  
发表时间:2011-06-30 15:02:55

十二五科技规划建议

(宋永杰2011.6,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1. “十二五规划”除了明确“有所为”外,更应该明确“有所不为”,只有明确了“有所不为”,才能更好的“有所为”。

国家所能投入的科技经费相对科研人员的需求永远是不够的,应结合经济发展和国防发展的需求依据“学术意义、急迫性、近期对经济或国防的支撑作用”等方面进行选择,科技规划不能成为一个“科技大包袱”,什么都往里装。比如“深空探测”、“超重元素合成”等虽学术意义重大,但相比“对地观测、探月、导航、深海探测”来说急迫性以及近期对经济或国防的支撑作用要弱得多,是否要同时铺这么多摊子需从国家层面综合考虑。

2.准确客观评价"十一五"科技规划,对“十二五”科技规划的制定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评价“十一五”科技规划不仅应看到数量的增长更要看到质量的增长,虽然质量的增长是难以衡量的,还是可以做些更细致的衡量。如专利,不仅看专利授权量,更要衡量有效专利数量和专利产生的经济价值;不仅衡量文章数量增长,更要衡量顶尖科技文章增长;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科技规划的一个重要指标,“十一五”规划执行完了,该指标究竟到了多少。“十一五”专利、文章的数量大幅增长,而我国科技投入的人力和财力也是大幅增长的,两者的增长是否匹配,科技投入所产生的效益是否最大化。

 

3. 科技人员的数量规划容易,而质量方面既难规划也难衡量。

科技人员是决定科技发展的主导因素,数量增加固然可以提高科技工作的广度和深度,但同时也会带来科技经费负担重、力量分散、人浮于事等问题,科技队伍的规模应与科技活动相匹配。相比于科技人员数量的增长更应注重科技人员质量的提高,中国的科技队伍不缺人,缺的是高层次的科技领军人才和企业中的高层次科技人员。培养这些人才,提供一些人才资助计划是有效的,但更有赖于整个国家 “无私奉献、创新求实、有序竞争、科学评价、有效监督、合理激励”的科研环境。

4.科技部、科工局、总装、中科院等单位的科技规划如何合理划分和衔接需关注

我国科技管理部门较多,经过科技部的项目和经费可能都占不到半壁江山,其他部门也有自己的“十二五”科技规划,合理划分和衔接是避免重复立项、分散投入、效率低下的有效手段。而划分和衔接的困难既在于“国防和民用科技,基础、应用、开发研究的界限模糊”,更在于“各部门的既有势力范围和力争势力范围”。

5.政府科技投入可以规划,而企业的科技投入采用引导更合适。

有些产品研制出来容易,而在市场中立足难,如 CPU、操作系统等,它们缺乏的是市场竞争力,国家直接的科研投入,未必就能提高其产品的科技竞争力,倒是造就了一些靠国家科研投入生存的所谓高科技企业。税收优惠、规范市场秩序等手段往往比直接科研经费资助更有效,政府资助范围过广,企业就更难成为研发的主体了。

6.科技政策既要完善,更要落实。

我国科技界的一些问题,如原始创新能力薄弱、产学研结合不紧密、高层次人才缺乏、科技资源效率不高等都是老生常谈的问题,加强政策研究,完善制度建设是必要的,但更要看到有了制度而执行不力对科技环境造成的伤害更大。既然可以将已有制度不当回事,自然也可以将以后出台的制度不当回事。必须采取一些现代化的、科学的手段来保障制度的执行,如对项目的申报、经费管理、人员管理、科技统计等采用信息化的手段,而且应是综合性的或者是能够交互的技术手段,而不是孤立性的技术手段。高素质、公正无私的科技管理队伍也是保障制度落实的重要条件。

 


[评论人:邵武杰] 评论时间:2011-07-07 14:27:47
非常中肯的建议。刚刚完成我省“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对此感触尤深。
[评论人:宋永杰] 评论时间:2011-07-13 23:04:54
谢谢,从微观看到的宏观也许片面,但可能对宏观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科技规划对我国的科技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希望十二五规划的目标能够顺利实现,国家的科技实力能够大幅提高。
[评论人:孙志超] 评论时间:2011-07-22 11:07:27
值得每一个科技工作者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