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研究网首页]   [博客首页]    
不惑斋

http://www.casted.org.cn/blog/?uid=10

个人档案

房汉廷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公告栏 登陆博客 栏目分类 全部日志 最新评论 博主评论 博主好友 博主收藏 博客成员 最近来访 论坛资料 统计数据
创建时间: 2008-07-03
最后更新时间: 2015-05-23
日志总数: 152
总点击量: 902759

 

 

日  志

科技金融的价值和规律

作者:   分类:科技投入研究     浏览:3699次   回复:3次  
发表时间:2012-02-12 15:56:00

科技金融的价值和规律

房汉廷

 

无疑在时下的科技政策中,科技金融已经从边缘角色逐步过渡到了舞台中央。笔者经年操练科技金融,也或多或少地做些“刀笔吏”的工作,以“小人”之口换“大人”之声,以“微言”换“大义”。不过,此种差事并不能常达其意,有时可能因无共识而成“流矢”。以下,有关科技金融的一些观感,都属于笔者写过的弃材。

一、科技金融的价值:历史与现实的视角

1.从国际经验看,每次大的产业革命,都源于科技创新,成于金融创新。纵观200多年的世界经济发展历程,每一次大的产业革命往往都是重大科技创新和重大金融创新共同作用的结果,当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高度融合时,往往会出现经济的繁荣和社会财富的高速增长。事实上,世界经济发生的五次产业革命也确实印证了科技和金融结合这个“牛鼻子”的巨大作用。例如,由纺织技术革命引发的第一次产业革命中,股份制模式和现代银行制度功不可没;由蒸汽机发明和铁路系统技术创新引发的第二次产业革命中,资本市场的建立发挥了重大作用;由钢铁、电力等领域的技术创新所引发的第三次产业革命,与信托、保险等金融创新密不可分;由汽车、石油等领域的大规模生产技术创新所引发的第四次产业革命,与资本市场国际化和规模化不可或分;由信息和远程通讯技术创新所引发的第五次产业革命,与天使投资、创业投资、产业基金等紧密相连。历次产业革命所带来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变化,也深刻地告诉我们,谁在产业革命中成功做到了科技和金融的结合,谁就能在产业革命中赢得先机,迅速崛起。

2.从我国实践看,每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兴起和发展,都是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协同作用的结果。改革开放以来,在创业投资、银行以及资本市场的支持下,一大批科技成果成功地实现了产业化、商业化,涌现出了联想集团、中兴通讯、无锡尚德、上海华创等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催生了我国移动通讯、光伏产业、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兴起和发展。1985年联想集团创建时,只有30多人和20万元流动资金,是连续几笔科技贷款使其快速起步和发展的,其中第一笔10万元科技贷款为企业的发展打开了成功之门。中兴通讯公司的起步源于1993年获得的第一笔300万元创业投资基金,其后通过科技贷款、上市融资等一系列科技金融实践,终于成为引领我国移动通讯产业的龙头企业。创办于2001年的无锡尚德公司,同样起步于创业投资的投资,成长于资本市场的规模化融资,目前它已经成为全球前四位的光伏产业企业。同样,上海微创公司的成功,也是一个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结合的成功范例。上海微创公司创立之初,就得到了浦东科技创业人才资助资金、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上海市科委中小企业创新基金贴息和无偿资助的支持。

3.从“转方式、调结构”看,一要依靠科技创新,二要依靠金融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不仅要有大量科技创新成果,还要有使之快速产业化、商业化和财富化的金融资源。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已积累了相当规模的科技资源和金融资源。在科技资源方面,2010年我国共投入R&D经费7062.6亿元,比上年增加1260.5亿元,增长21.7%。其中国家财政科学技术支出为4114.4亿元,中央财政2046亿元,地方财政2068亿元。我国R&D人员接近260万人年,居世界首位;中央和地方研究开发机构3682家,研究型大学45家;国家高新产业开发区达到83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3万家,在孵科技型中小企业5万余家;国家科技计划(专项)每年产出3万多项科技成果;2010年专利授权总量达到81.5万件,本国人发明专利授权量进入世界前三位,国际专利申请量居世界第四位;技术市场成交额接近4000亿元。在金融资源方面,2010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95.3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5.8万亿元;20118月份,中国股票市价总值为25万亿元,股票流通市值为19万亿元;20119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32016.83亿美元;2010创投资本总量超过1600亿元,民间资本总量约40万亿元。从两个方面的资源看,我国已具备了从科技创新向产业开发、从小规模试验向大规模展开的条件。因此,要实现“转方式、调节构”的重大战略转型,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协同、高效、快捷运转至关重要。

二、科技金融的规律:从结合到融和的演进

科技金融是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有机结合和深度融合,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引擎。所以,准确把握科技金融创新规律,是用好科技金融工具的前提。

1.科技金融有着丰富的内涵。第一,科技金融是一种创新活动,即科学知识和技术发明被企业家转化为商业活动的融资行为总和。无论是科学知识,还是技术发明,只有被创业者或企业家作为财富创造的工具时,科技金融活动才得以展开,融资才成为必须。所以,一般的研发活动及其资金需求,不属于科技金融活动。第二,科技金融是一种技术经济模式,即由科技创新发动,金融创新跟进的新经济模式。科技金融活动的结果常常是新企业或者新产业的诞生,科技金融只有为科技资源和金融资源都能带来丰厚回报时,新的技术经济模式才得以确立。第三,科技金融是一种科学技术资本化过程,即科学技术成果被金融资本孵化为一种财富创造工具的过程。在科技金融活动中,技术不再是简单的技术,而是与资金等要素一样是构成财富创造的重要资本,只有成功地把技术成果资本化,才能实现科技技术从潜在生产力到现实生产力的“惊险跳跃”。

2.科技金融有着丰富的表现形式。随着科技金融的不断发展和深化,其表现形式越来越多样化。第一类是创新金融,包括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科技银行、创业板市场等。这类科技金融形式,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飞快发展,并成功地孵化和完成了以移动通讯为主的第五次产业革命。第二类是科技与金融结合,包括商业银行的科技贷款、担保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保险公司的科技保险,高新技术产业融资债券等。这类科技金融形式,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引导传统金融资源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主渠道。第三类是财政科技投入的金融化运作,包括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这类科技金融形式,正在成为许多国家财政科技投入的重要方式。如美国的小企业股权投资计划、以色列的政府创业投资引导计划以及我国正在准备实施的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等都属于这类形式的科技金融。

3.科技金融有着特定的实施对象。科技金融不是万能的,它的实施对象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供金融支持。科技成果转化是世界性难题,没有专属化的金融服务支持,大量科技成果就不会成为创业的载体和财富的源泉。所以,科技金融的首要任务是针对科技成果转化的特殊需求,量身定做相应的金融工具。如政府针对科技成果转让以及第一次商业化提供的无偿或有偿资助,或者通过间接投入引导创业投资基金、商业银行等为科技创业活动提供的融资等,都是为了促进科技成果快速产业化、商业化的科技金融服务。第二,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提供金融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普遍特点是技术含量高、成长快、轻资产多,传统金融无法或很难满足其需要,而科技金融可以通过风险分担机制和收益分享机制,引导和调动金融资源参与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过程,分散其风险,分享其收益。第三,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提供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技术与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具有爆发性成长的特点,也是一个经济体未来成长的发动机。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又具有融资需求大,不确定性强的特点,一般金融常常望而却步。科技金融则可以通过产业链融资、股权/债权混合融资等形式,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提供规模化的金融支持。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模式是巴西的十六个国家科技产业基金,它们为巴西在支线航空、生物质能源等新兴产业领域异军突起提供了强大的金融支持。

4.科技金融有着独特的政策价值。科技金融是科技工作的自然深化,也是金融创新的重要领域,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和市场性。一是对已经形成的可以财富化的科技资产进行孵化,使之具有财富化载体。国内、国际经验,基本都是通过政府投入和引导金融资本投入的方式支持创新、创业活动,加快科技资产的商业化进程。具体科技金融政策工具有孵化器、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等。二是对初具形态的科技财富载体提供规模化融资安排,使财富创造过程获得加速度。具体科技金融政策工具有创业投资、担保融资、科技保险、知识产权质押等。三是对处在高成长期的科技财富载体提供放大化融资安排,使财富创造获得规模化效应。具体科技金融工具有科技信贷、企业上市等

 


[评论人:郭崎] 评论时间:2012-08-27 00:11:06
支持你的观点!无论是从技术或金融角度,我均可以提供实际案例,以说明科技金融在技术转移中的重要价值.案例1,2010年,我们在瑞典获得了一个处于国际领先前三位的技术团队和技术,但因为缺乏金融支持而没有成功;案例二,现在瑞典知道中国将启动创新合作贷款,一些科技型瑞典公司已经自动向中国机构征询。这说明,金融是技术的重要支撑因素,没有科技金融的支持,技术转化是一项非常难于落实的工作。
[评论人:张臻] 评论时间:2012-12-27 11:26:51
房老师,您好。我是上海《华东科技》杂志社的编辑张臻,看了您的文章,非常同意其中的观点,能否把您的文章刊登在我们杂志上?以供读者思考~谢谢!
[评论人:张臻] 评论时间:2012-12-27 11:27:37
忘了留下联系方式
电话:13611998359
邮箱:niuroulamian1121@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