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志
“大科技”急需“大事业”的支撑“大科技”急需“大事业”的支撑 房汉廷 自主创新道路的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确立,使科技从边缘走向核心,从封闭走向开放。因此,过去那种基于“小科技”而构建的科技管理模式必须让位于基于“大科技”而构建的科技管理模式。 “大科技”是中国目前以至未来相当长时期的主流,其核心特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科技基础设施大规模增加;二是科技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三是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显著增加;四是科技对民生的改善作用明显;五是科技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日益增加。 围绕“大科技”而形成的科技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自然需要强而有力的管理机构,高效、专业的管理队伍。具体到作为统筹全国科技工作的科学技术部来说,就是在行政机构和队伍规模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建立“大事业”模式。 如何构建“大事业”模式,以支撑“大科技”的需要,有许多功课要做,笔者今天先谈谈“大事业”模式的必要性,其余问题陆续刊出。 综括构建或实施“大事业”模式的诸多理由,笔者以为以下四点足够。 一是2006年以来科技部职能显著增加。这些新增加的职能主要有:(1)加强科技进步工作的宏观管理和统筹协调职责,优化科技资源配置;(2)加强科技重大专项组织实施综合平衡的牵头职责;(3)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4)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5)国际科技合作迅速扩大;(6)国内、国际大科学工程快速增多。 二是科技计划项目经费显著增加。2006年以来,我国的研发支出快速增长,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已经从2006年的3003.1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8610亿元;中央财政科技拨款则从2006年的1010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2044亿元。科技部主管的国家科技计划经费同样快速增长。以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 计划)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三大主体计划为例,2006年三大计划的中央财政拨款累计81.5亿元,2010年则达到165.7亿元,预计2011年将达到200亿元。特别是973计划,2010年中央财政拨款40亿元,是2006年的3倍。 三是科技部管理和服务的科技创新活动主体的类型和数量显著增加。从“十一五”以来,越来越多的创新主体参与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国家科技化每年的项目申请数、参与人员数都在快速增长。仍以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 计划)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三大主体计划为例,2006年三大计划的参与研究人员总数是10.28万人,2010年则增加到36.81万人。企业在国家科技计划中的参与度越来越高。特别是在重大专项中,企业课题所占比例超过1/3。 四是科技部管理人员严重不足。在上述三个显著增加的同时,科技部管理队伍没有太大变化,部机关除增设重大专项办公室外,没有实质性增加机构和编制,部属事业单位的人员编制也没有实质性增长。现科技部事业单位共有编制2441个,实际在编人员1435人,同时还有聘用人员1182人。这些人中,属于项目官员性质的在编人员约有200多人,聘用人员约有100多人。与我国类似情况的日本文部省,负责科技管理的人员约为4000多人,其中机关1700多人,事业法人机构2300多人。即使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2010财年仅执行48.27亿美元,项目官员也多达518人。 综上,在科技部机关编制和人员不能有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做大做强事业单位,是履行好党中央、国务院赋予职责的有效途径。
|
国家科技部人少,但整个国家的科技管理人员肯定比美国、日本多,如何合理调配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是个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