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志
科技的地位问题科技发展战略之一 ─科技的地位问题 1964年,周恩来首次对外提出“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的概念;1978年邓小平提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的观点,1988年邓小平进一步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1995年江泽民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基本国策;2006年胡锦涛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虽然提法不同,但重视程度有增无减,可以说每届政府在认识上均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工作。 在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带领下,中国科技的发展主要体现在《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十二年科技规划)和《1963—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十年规划);在第二代领导集体的带领下,中国科技的发展主要体现在《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八年规划纲要);在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带领下,中国科技的发展主要体现在《1986—2000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和《1991—2000年科学技术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在第四代领导集体的带领下,中国科技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科技教育发展专项规划(科技发展规划)》,《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科学评价相应规划的投入情况和执行情况可准确了解相应时期的科技作用和地位。 “十二年科技规划”建立了相对完整的科技体系,为中国科技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十年规划”取得了“两弹一星”的成就,成为中国科技成果的代表。查阅国家自然科学奖清单,80年代共授予一等奖20项,从1991年-2012年共授予一等奖7项(其中香港1项),18次颁奖,12次空缺。查阅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自1985年设立初至1999年间,共评出特等奖56项,军工成果大约一半,其次是工程建设的成果;从2000-2012年开始大幅提高门槛,共评出特等奖17项,军工成果近一半,期间4年空缺。虽然我国的科技论文数量已据世界第二,但我国在国际顶尖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比重仍很低。科技成果的质量要比数量更能体现科技的地位和作用,在经济、国防和学科上没有应用价值的成果是没有意义的成果,也就是说一些“所谓的科技成果”根本就是“无用功”。相比于近些年科技投入的大幅增加(R&D人员投入据世界第一,R&D经费投入据世界第二),科技成果能说大幅增加吗?没有与科技投入相匹配的科技产出,谈何提高地位问题。 “面子”不是别人给的,是靠自己挣来的;科技的地位同样不能靠国家给,而要靠成果挣来。为何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时,从中央到地方都对固定资产投资情有独钟,因为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往往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而不少科技成果对进经济发展、国防建设、学科发展的贡献是虚无缥缈的。科技活动产生的高质量成果越多,科技的地位就越重要,空谈科技的重要地位是没有意义的。 不要总抱怨国家的重视程度不够,需要增加投入,而要更多的思考科技对国家的支撑程度够不够,如何去进一步提高其支撑作用。扎扎实实的选择好项目、选择好人员和单位、选择好监管方式,通过认认真真的管理工作,切实提高科技成果的质量和作用,才能理直气壮地说科技很重要,到那时,不用再提科技的地位问题,科技自然有其重要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