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志
《稳健改革派》后记《稳健改革派》后记 编前语:昨天看到经济管理出版社送来的样书,我的心总算落了地。一位朋友讲过:如今能够关心自己内心世界的人都不多了,如果还有人能关心别人的内心,该是少之又少的了。我不知道我算不算这少数者之一。总之,我撰写《稳健改革派——张卓元思想评传》的整个过程,都是一种激动中的宁静。以下,是我为此书写的后记,如有哪位友人喜欢,有少部分书相赠。 以卓元先生为传主,写一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凤凰涅磐”的故事,一直是我梦寐以求的事情。因为卓元先生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持久、最具力量的经济学家之一,有中国经济学界“长青树”之誉;卓元先生是直接参加中央政策文件起草次数最多、贡献最持续的中国经济学家,有“政府经济学家”之称。因此,只要顺着卓元先生的学术路径和工作实践,我们就很容易找到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萌芽、挫折、成长的点点滴滴。
写卓元先生的学术传记,于我有两点便利条件。一是作为入室弟子已经24年,对卓元先生整个学术思想的形成、发展有比较全面的掌握和了解。从1981年第一次阅读卓元先生的《对“价值是生产费用对效用的关系”的初步探讨》,到最近阅读《牢牢把握加快改革这一强大动力》,我可能是最全面阅读过卓元先生作品的读者之一。二是作为其部下曾经在其麾下工作多年,对卓元先生的工作情况和部分生活动态也较为了解。1985-1993年期间,我与卓元先生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的学习、工作经历是重合的,那是一段先学生后部下的经历。写卓元先生的学术传记,于我也有两点不便条件。一是卓元先生的学术活动和学术思想,历史跨度大,涉及领域多,不才实在难以驾驭。二是我文笔拙钝,要么对卓元先生思想高深之处领悟不到或不深,要么显得枯燥难读。
这是一部北人写南人的故事。卓元先生生在南岭之南的梅州,那里人杰地灵,英才辈出;我则出生在北京之北的赤峰,那里历史悠久,豪杰迭现。卓元先生是我的授业恩师,本来想以一个弟子的视角来写恩师。但是,真的准备动笔之后,才真切地体会到先生一个花甲的学术历程,实在是丰富之极,每个片段都足以成为华采的亮极。卓元先生已经不再仅仅属于家人,也不仅仅属于我们这些弟子,他更多地属于中国的经济改革大事业。
这是一部还需要不断完善的作品。年届耄耋的卓元先生,大有姜尚之雄风,其思想还在不断发展之中,其贡献还在不断增加之中,其思维之敏捷多让我等自愧弗如啊。卓元先生21岁开始发表经济学论文,80岁依然笔耕不辍,想想我等年轻力健者又有几人能为尔。因之,我计划这部作品,今后每过五年修订一次,每修订一次,让读者更加满意一次。
这是一部多人合力完成的作品。卓元先生有时低调得过份,从来不允许我们这些弟子撰写带有任何溢美之词的评论文章,更不让搞稍嫌破费的庆祝活动。这次我要写他的学术思想传记,开始也是一如既往地不同意,及至我讲清楚我的客观立场,他才算点了头。尽管对卓元先生有着诸多了解,但真正动起笔来还是有着很多真的不了解。为此,我不断地找卓元先生答疑解惑,有时甚至到了“扰乱”的程度。同时,师母李秀珍先生也给我讲了很多有趣的故事,提供了很多素材,为我写作这部作品增色很多。卓元先生的次公子张平先生,由于是我的同学,自然不可避免地被我屡屡“骚扰”,他的帮助和对一些事情的首肯,大大增加了我写作的信心。诸多师兄、师弟、师妹是给予我帮助的最大群体,他们从各自角度为我提供资料、信息,也包括某些思路甚至对某些观点的评价。在诸多师弟中,最需要感谢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的张磊副研究员。他不仅参与了本部作品前期提纲的讨论,而且多次参与了我对卓元先生的访谈会和座谈会。就职于经济研究所的程锦锥小师弟,也是积极参与者之一,卓元先生的诸多资料,都是经由他的整理转发给我的,没有他的帮助,我的写作不会进展得如此顺利。在准备本部作品写作素材中,我就职的国家科技部科技经费监管中心的张缨、国丽娜、宝连、何磊也都给予了充分的帮助。同时,我还要感谢我的家人在我写作过程中给予的支持、鼓励和帮助,他们是这部作品最早的阅读者和评价者,他们的意见促成了我对原框架的诸多修改。还要感谢经济管理出版社的沈志渔先生、张艳女士,他们在听完我的概要讲述后,毫不犹豫地接下了这部作品的出版事项,非常令人感动。此外,本书在撰写过程中,也参考了一些有关卓元先生的采访报道和实录,如吴志菲等人的作品,在此一并感谢。当然,书中涉及到的很多经济学家也是重要的帮助者,是他们与卓元先生共同创造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天才的妙法,才使我有机会写出这样一部好的作品。
这是一部弟子评价师尊的作品。自古都是先生评价学生,而这部作品多多少少有些“忤逆”的成分。学生评价先生,有两点最难把握,一是为尊者讳,优点容易过多过高,缺点容易过少过粗;二是为读者虑,主题容易过简过浅,花边容易过多过泛。我并没有超凡脱俗,其中的缺点自然有之,但已经是尽量避免了。还有,这部作品中,涉及到很多经济学界的人和事,有些评价也都是我一己之见,褒奖未必到位,贬者未必切中,望大家读到这些问题时,以宽怀为佳。
这是一部盘点过往与展望未来的作品。2013年,是卓元先生从事经济学学术活动六十年,也是卓元先生八十大寿的重要节点,我因为感怀先生的教诲,感念先生的提携,感叹先生的执着,感动先生的平实,遂以此书以记之。
写不尽的是卓元先生的峥嵘岁月,写不完的是卓元先生的不悔人生。值此卓元先生八十寿诞前夕,谨以我在其78岁寿诞上所作小诗《期盼》,暂时结束这部未完传记的未完之旅。
每年的每一天,我们都在期盼, 期盼我们的恩师身体康健,思维如电。 每年的盛夏,我们都有一个相同的心愿, 希望再一次聚首在老师的桌前, 畅谈着一年来天下和自我的变迁。 每年的今天,我们都有一场欢宴, 那是归巢的感觉和回家的坦然。 每天的每一时段,我们都在祝愿, 老师,您好! 老师,平安! 房汉廷 2013年4月15日于北京不惑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