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志
中国自主创新道路的得与失中国自主创新道路的得与失 房汉廷 回望历史,往往成为检正自己行为得失的简捷利器。中国推出自主创新道路已经7.5年,作为一个参与了发端,观察了过程,等待美好结果的局中人来说,该如何看待这项大政策呢?尽管我参与了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中期评估的前期工作,尽管我连续多年参与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评价、评估、检查工作,但仍不能说有多少资格来评价这项科技政策的得与失。以下这段简评,当且仅当代表我个人的看法,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要被我代表。
自主创新的核心是自主、可控,它是中国为实现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一项战略,不是某个或某几个科技计划或行动。在自主创新战略中,包括2006年确定的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也包括2011年确定的协同创新。 原始性创新是一种超前的科学思维或挑战现有科技理论的重大科技创新,它意味着在研究开发方面,尤其是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领域取得独有的发现或发明。从原始性创新的实施效果看,中国的战略无疑是非常成功的。2013年中国在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数已经进入到第5位;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的世界排名2013年也已经进入世界第3位。同时,在美国、欧盟一向强势的信息、材料、新能源、生物等领域,来自中国创造的知识产权也越来越多。 集成创新是指通过对各种现有技术进行有效集成,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及产业。中国06版纲要在集成创新方面最大的行动就是确定了十六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涵盖了信息技术、高端制造业、转基因、新药创制、核电等多个领域。中国的集成创新,无论是规模还是涵盖的范围,都是创记录的。从8年的实施效果看,中国不仅在一些重要领域取得了突破,而且在很多方面成为了领先者,如中国的高铁技术、移动通讯标准等,已经成为国际标准,中国的企业也正在成为国际高端竞争领域的参与者与主导者。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指在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学习、分析、借鉴,进行第二次创新,并形成新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科学技术知识是全人类的共有财富,科技创新活动也是一场全球接力赛,中国实施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战略,就是在承接国际创新成果的基础上,为人类进一步创新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服务。从8年的实施效果看,中国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战略堪称完美。目前中国不仅有效地成为国际科技创新成果的分享者,也是全球科技创新风险的分担者,更是全球创新接力赛的强有力者,全球大量跨国公司的研发机构相继落户中国,中国很多企业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正在成为中国融入世界,世界融入中国的重要渠道。 协同创新是指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这个战略开始并没有纳入自主创新的内容,而是在06版纲要推进过程中适时加入的。中国的国家创新体系与西方发达国家有一个显著不同,就是大学和国立研究院所依然是研发活动的最重要主体,即使在技术创新领域,企业的能力还相对薄弱。这样一种组织生态,很自然地产生了不同创新主体之间的壁垒问题。因此,2011年之后,协同创新也成为了自主创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3年多的推进,目前产学研以及各种类型的联盟正在成为放大科技创新影响,消除各种壁垒的有效手段。
中国政府推出的《2006--2020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06版纲要),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任务,也第一次把自主创新战略作为实现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基本路径。经过近8年的尝试和探索,甚至在国际世界曾经一度误读的情况下,中国政府始终坚持了科技创新的自主创新战略,并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中国正在从一个国际科技创新的“跟跑者”变成“并跑者”,甚至是领跑者。无论是中国科学家还是中国企业家,在世界科技创新舞台上的话语权以及力量都出现了显著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