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志
创富引领下的创新与创业故事创富引领下的创新与创业故事
房汉廷 “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历30余年而不衰,一个又一个创新、创业的故事在这里诞生、成长、扩散、裂变着。30多年的历程,同济大学不知换了多少届学生,也不知道有多少老师来了又走,唯一不变的是“环同济知识经济圈”不断发展壮大,如今2.64平方公里的狭小土地上竟然汇聚了2950多家企业,特别是建筑设计企业多达六成以上,财富规模已经达到了近300亿元。 如何看待这种“环同济现象”?作为一个观察其近10年的研究者,我认为以下四点非常值得关注。 第一,创富引领。创新的目的是什么?创业的目的是什么?其实最基本的出发点就是创造新的财富。创新是把新知识运用到创造财富的活动之中,同济大学的师生们从20世纪80年代就自发地知道了这一点,所以他们不是去开餐馆和理发店,而是创办了一系列建筑设计公司。创业是把各种生产要素组织起来创造财富的行动,同济大学的师生们学会了办公司,学会了管理,学会了融资,学会了开拓市场。试想如果没有创富引领,创新会发生吗?创业会发生吗?也许同济大学还是同济大学,但是就没有了“环同济知识经济圈”。 第二,集群创新。“环同济知识经济圈”最引人关注的是集群创新。在“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几乎可以解决掉所有建筑设计的难题,几乎可以全部满足建筑设计客户的需求,几乎可以同步分享市场信息和新知识成果。因此,“环同济知识经济圈”效率很高,营商成本很低,知识扩散很快。这是为什么?这就是“环同济知识经济圈”最典型的集群创新特点,它分散开是若干小企业,合起来又具有一家大企业的特点,真正实现了小企业创新的灵活优势与大企业 创新的资源优势有机整合。 第三,市场决定。“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发源于市场,成长于市场,成熟于市场,市场在其发展历程中真正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无论是20世纪80年代的一条街,还是21世纪初的一条带,抑或是今天的一个环,我们看到的都是市场在起决定作用,政府更多地是因势利导,优化环境,创造条件。 第四,本土根植。“环同济知识经济圈”之所以越扩越大,越做越强,持续繁荣,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本土根植。同济大学本身就是个发动机,不断输出知识、人才和思想,几乎所有创新创业者都与同济大学密不可分。土相同,文相同,人相近,这种本土性造就了强烈的根植性,形成了“身土不二”的价值底蕴,而这种本土根植又恰恰是廉价创业、高效创新的重要基础。 当然,“环同济知识经济圈”还有很多有待观察的现象,有待破解的密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