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志
科研不能成为高耗产业科研不能成为高耗产业 编前语:通过有关的科技统计数据对国家的科研投入与产出进行了分析。观点也许逆耳,但自认为有一定可取之处,不当之处还请指正。 看到题目,有人会质疑:科研和高耗产业扯得上关系吗?凡是“高投入、低产出”的行业都可认为是“高耗产业”或“潜在的高耗产业”,那么让我们来分析我国的科研投入与产出。 一、科研投入 (一)人力资源投入—世界第1或第2 2007年中国的R&D人力资源投入达到173万人年,其中R&D科学家和工程师142万人年,居世界第1位或第2位,中国2007年R&D科学家和工程师投入为142万人年,而美国2005年的投入为139万人年。其他国家的R&D总人员与科学家(和工程师)投入为(万人年):日本93.5、71.0(2006年),欧盟15国196.2、113.4(2005年),德国48.9、28.2 (2006年),英国33.5、18.4(2006年),法国35.4、20.5(2005年),意大利17.5、8.25(2005年),俄罗斯91.7、46.4(2006年),韩国23.8、20(2006年),由此可见中国的R&D科学家和工程师投入占世界主要国家投入的20-25%。 考察R&D人力资源投入中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投入:中国82%,韩国84%,日本76%,德国58%,法国58%,英国55%,俄罗斯52%,意大利47%。在中国的科技统计中“科学家和工程师”指具有本科(含)以上学历或中级职称的人员,随着我国大学教育的普及以及研究院所进人门槛的提高,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比例还会提高,这样会给人造成一种错觉,“我国的R&D队伍整体素质很高”。造成这种情况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统计的门槛设定为本科有些低,二是职称晋升相对容易,尤其是高级职称。 中国R&D折合全时人员从95.7万人年增长到173万人年,年增长率8.8%,粗看一个国家所能开展的科研活动的量是与科研活动的人员成正比,但随着人员的增加,人员所消耗的费用也将增加,同时人均占有的科研资源将下降、人员的内耗也会增加,因此科研队伍的规模不是越大越好,而是应该与这个国家所需要开展的科研活动和所能提供的科研资源匹配。 (二)科研经费投入—世界第3或第4 世界主要国家R&D经费投入(按汇率折算,亿美圆):中国487(2007年,其余国家为2006年),美国3437,日本1485,德国738,英国427,法国475,俄罗斯106,韩国286;若按购买力折算,在2005年中国的研发投入已达到1150亿美圆,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但高于欧盟单个国家[1]。科研活动并不直接消耗“货币”,而是“货币”所购买的材料、设备或服务,因此按“汇率折算”低估了中国的科研投入,而按照“购买力折算”又存在一定的高估,综合考虑中国的科研经费投入位于世界第3或第4位,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与德国不相上下。 有些人总以“R&D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低”来论述中国的科研投入不足,此种说法具有一定片面性,尤其是在中国的科研经费投入位于世界第3或第4位时。理想情况下,开展同种同量的科研活动应该消耗等量的人力资源和等值的经费,因此决定一个国家所能开展科研活动的范围和深度的是“科研经费的绝对数量”而不是“科研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中国R&D经费从1042.5亿元增长到3664亿,年增长率19.7%,科研经费的“不足”恰恰说明科研经费使用方面存在“分散投资、低效使用”等不合理情况。 (三)人均经费投入 中国近几年的R&D人员每人年的经费投入:2001年10.89万,2002年12.44万,2003年14.06万,2004年17.05万,2005年17.95万,2006年19.99万,2007年21.18万,七年增长了一倍。世界主要国家R&D科学家和工程师每人年的经费投入为(按汇率折算为美圆):中国3.42万,美国24.77,日本20.93,德国26.17,英国23.28,法国23.22,俄罗斯2.29,韩国14.32,意大利23.52,加拿大19.75,可见世界主要科技国家的人均经费多超过20万美圆。中国R&D科学家和工程师的人年均经费较低,即使考虑购买力因素(大约为3倍),也就10万美圆左右,但若考虑中国的R&D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比例达到82%,而欧美多在50%左右”,中国“R&D人员”的年均经费投入与世界其他主要国家的R&D人员的年均经费投入的差距也就在30%左右,决不象汇率折算的那样差距达到70%左右。 二、主要产出指标 (一)论文 2007年中国国际论文(SCI、EI和ISTP收录的论文,下同)总数达到171878篇,年增长率15.0%,仅次于美国590807篇,居世界第2位,估计近几年会稳定在第2的位置(第3名日本148887篇)。国内论文40多万篇,国内国际相加,论文总数居世界第1位,中国可以说是科技论文的“数量大国”。 据对SCI数据库1996—2005年十年间数据统计,共发文38万余篇,篇均被引用次数3.6次,在发文十万篇以上的国家中排名第20位 [2]。同时中国在影响因子大于10的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较少,因此中国还不能算是科技论文的“质量强国”。 国际论文数量的大幅增长一方面是由于中国科研质量的提高造成的,另一方面也和各部门(单位)对国际论文的重视以及国际交流则增加、科研人员外语水平的提高有很大关系,近来也不断有反对过分强调SCI收录的声音,其主要原因就是“滋长了数量而忽略了质量”。国内论文的大幅增长也存在类似情况,中国有4000多种科技期刊,据说数量世界第1,论文的数量又与个人和单位的利益息息相关,论文数量不多才怪呢。 数量的增多的确反映出中国科技实力的提高,但建立在“一定数量基础上的高质量”更应该成为追求的目标,缺少质量的数量只能说“繁花一片,果实稀少”,以“垃圾论文”来形容某些科技论文,虽尖刻刺耳但恰如其分。 (二)专利 专利是反映科研成果的另一项重要指标,而发明专利更是反映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关键指标。2007年,国内发明专利的申请量为15.3万件, 授权量为3.2万件, 获批率20.9%,而职务发明专利(可认为是R&D经费投入产生的)占发明专利授权总量的76.7%。同年国内专利的申请和授权总量分别为58.6万件和30.2万件,从专利类型的分布看,国内发明专利的申请量和授权量所占比重分别为26.1%和10.6%,在三类专利中比重偏低的状况多年来没有根本性改变[4]。国内人员获得的发明专利从2001年0.54万件增长到2007年的3.2万件,年增长率达到28.9%。 反观国外情况,在采用了实用新型专利制度的发达国家中,发明专利普遍占有绝对优势,例如,日本2004年国内的发明专利的申请占到当年申请总量的89.7%,韩国2005年的国内发明专利的申请占到当年申请总量的65.7%。再看外国人在中国的专利申请与获得,发明专利所占比重申请与获得分别达到85.8%和76.9%[5]。 2005年,中国居民向其他国家提交的专利申请数量只有0.5万件左右,美国和日本增超过15万件,中国的增速虽达到27.9%,但申请数量的国际排名第18位。每百万美元研发投入本国居民专利申请量,中国为0.91件,处于世界平均水平,国际排名第7位[3],但考虑中国发明专利的获准率较低,每百万美元研发投入本国居民发明专利的获准数国际排名在10名左右。 从国内外有效专利中有效发明专利的比例看,截止2007年底,国内有效发明专利为9.6万件,在国内三类有效专利中所占比重很低,仅为15.4%。相比之下,国外的有效发明为17.6万件,占国外有效专利总量的比重高达77.4% [4]。 中国专利(包括发明专利)的申请和授权从增速上来说位于世界前列,这既反映出中国科技实力的提高也反映出对知识产权的重视,但从专利的绝对数量与质量来看与世界先进国家还有较大差距,中国专利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还很薄弱。 (三)科技进步贡献率与科技竞争力 科技进步贡献率与科技竞争力都是衡量科学技术对经济竞争力的支撑作用的指标,前者主要用于衡量一段时期内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后者主要用于衡量某一年科技对经济的支撑作用。我国近期科技进步贡献率在40-50%,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近期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多超过70%。我国的科技竞争力在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的《2008年国际竞争力年度报告》报告的55个评比对象中位居第17位,居于中游水平。 相对于目前中国的科技投入来说,科技对经济的支撑作用是不相称的,科研成果的影响力、科研成果的成熟度、科研成果的转化率等三个指标的提高是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与科技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如果说论文中存在“垃圾论文”,那么中国的科研成果中是否存在“垃圾成果”呢,或者说存在一些高消耗不产出(或低产出)的“垃圾科研项目”呢? 三、结果与讨论 1.中国目前的科技投入(人力和经费)与中国目前的科技地位、科技对经济的支撑作用是不相称的,中国的综合科研投入(人员和经费综合考虑)位于世界第3,而中国的综合科研产出(论文、专利、科技竞争力,考虑影响力和有效性)估计位于世界第10位左右,存在一定的“高投入、低产出”的趋势。 2.改善中国的科技体系和科技管理制度是非常必要与紧迫的,科学、合理的制度将促进科技人员能力的充分发挥和科技经费的充分使用,科技体制改革任重而道远。 3.抛砖引玉:合并宏观管理部门与资助渠道,调整凝练科技单位与科技人员,促进科研单位与生产单位的结合,真正使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加强科技队伍的职业道德建设与技能建设,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措施促进科研人员能力的充分发挥,加强对经费使用的监管堵塞漏洞,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等。 参考文献: [1]全球科技投入要览,20-21,总第122-123期,承办: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ISTIC) 2007年11月16日 [2] (科技部门户网站 www.most.gov.cn 2006年11月12日,从科技论文世界排名提升看中国科技的核心竞争力,来源科技日报)。 [3]WIPO《2007年专利报告》 [4] 2007年我国专利统计分析 科 技 统 计 报 告第11期科学技术部发展计划司2008年10月15日 [5]基于论文与专利指标评价当前我国的科技产出 刘辉锋 杨起全 中国科技统计 2008年11月05日 [6]其他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科技统计网》
|